安全教育论文

安全,通常指人没有受到威胁、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隐患,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当前的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11种安全观。

安全教育论文1

  摘要: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方面。文章指出,学校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在安全的条件下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关键词:学校体育活动 安全教育

  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方面。在体育活动时,因为主客观的多种原因,往往会发生一些程度不同的损伤或病害事故。常见的急性运动伤害有擦伤、挫伤、扭伤、撕裂伤、拉伤、骨折、关节脱位、脑震荡和溺水等,病害有运动中署、运动腹泻、直立性休克、运动性肌肉痉挛等。有的伤害因严重或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校在进行体育括动时必须注意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在安全的条件下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1、体育课。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田径、球类、体操、游戏、身体素质练习、眼操、韵律活动和舞蹈等。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体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一定要注重安全教育。

  1.1

  教师要认真钻研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大纲精神,精心设计每一堂体育课。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首先要将安全教育工作考虑在前面,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1.2 在进行田径、球类和体操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运动特点加强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体育的室内课和课前导语进行;还可以通过黑板报、推荐有关书籍等方式进行,使学生了解造成运动伤害的原因、后果和预防措施。

  1.3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加强体育卫生监督,要指导学生掌握自我监督及预防伤害事故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同时,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做到个别指导,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未按健康状况分组教学。

  1.4 教师在进行球类和田径等较强运动教学中要重视体育活动中的保护。体育活动中的保护是预防伤害事故的一项头键性措施。做好保护可以使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利于缓解恐惧心理,提高练习的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能力。还要根据学生体质区别对待,提出不同要求,尤其是长跑、球类等剧烈体育活动。

  1.5 教师为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可以使身体各运动器官、内脏和神经系统做好充分准备,避免且儿肉、韧带拉伤或撕裂及其他损伤,是减少避免伤害事故的重要措施和环节。整理活动可以在神经的调节之下,各个系统的活动调节到之前的状态,可以缓解疲劳,减少长时运动之后产生的协调性降低的问题。

  1.6 教学活动中,教师备课上课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实际出发,同时又要注意改善环境利条件。因为运动环境和条件不好,是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凶之一。在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特别是利用公路或其他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更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排除发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隐患。

  1.7 最后,体育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严格活动纪律和严密组织教学是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否则,既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对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对增强学生体质,巩固运动技术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全隐患多,所以在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教育工作。

  3.1 开展课外活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而工作。

  3.1.1 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兴趣过浓,活动不太认真或急于求成,精力不集中,故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要有意识地教育他们积极投入课外体育活动.自觉锻炼身体。

  3.1.2 合理的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应根据学校场地、器材、设备等各方面条件来组织。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认真搞活动,否则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1.3 科学安排运动负荷。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内容,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或是以巩固教学所学的运动技术为主,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决定。无论采取哪种练习形式,都要科学地制定练习的强度和密度。教师要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探索学生生理负荷多大为宣,且心中有数。运动量过小对肌体无刺激,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过大则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反而不利,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及严重后果。

  3.2 加强两操的活动管理。

  3.2.1 早操(或早练)。晨练的内容一般分两大类,一是做操(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二是早锻炼(跑步、武术等)。活动时,既要控制活动时问,又要控制运动量,还要强调安全纪律,确保上午能安全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3.2.2 课间操。课问操有分操和合操两种。无论是分操还是合操,各班班主任和体育教师都必须到场巡回监督检查,确保锻炼目的和活动安全。

  “两操”的组织,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师都必须注意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组织管理,确保活动安全。

  3.3 体育竞赛及登山、野营等课外体育活动要特别加强管理。

  3.3.1 组织活动前应向班主任老师和学校有关负责人报告,做出活动安排,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并制订好严密的安全预案。

  3.3.2 活动前要了解活动线路的地理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关常识教育.明确注意事项,确保安全第一。

  3.3.3 安排学生互相结伴或分成小组,对体弱学生安全要专人照应,限制行走线路和爬山高度。身体不适参加者要坚决劝阻参加此类活动。

  3.4 组织学生参加游泳活动,要特别注意安全防范措施。

  3.4.1 如果是天然游泳场,要对游泳场的水域进行调查。一般选用沙底、浅水、流速较慢、岸边坡度较小的水域。水下有暗礁、淤泥、乱石、枯枝或水下杂草丛生及有急流、漩涡的水域不宜游泳活动:来往船只较多或靠近码头的地方、河流上游有水污染的水域切忌不能作为游泳场所.否则会带来严重的不安全后果。

  3.4.2 游泳场选好后,应按不同的深度和参加活动学生的游泳水平,分出不同的区域,严格控制初学者到较深的水域中游泳活动,以防万一。

  3.4.3 如果组织学生在游泳池游泳,应对水池的水深、池壁以及周围环境有所了解,随时注意学生活动情况,万万不可放松管理工作。

  3.4.4 组织学生开展游泳活动要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要事先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出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要选择有一定游泳技术的学生为组长,下水前规定必要的手势、信号并提出练习要求。

  3.4.5 游泳开始,游泳途中和游泳结求教师都要清查人数,救护人员随时注意游泳人员的情况并经常向组织者报告情况。

  总之,学校体育活动一定以安全为前提,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论文2

  1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成长是全面、系统的,拥有良好心智、健康品行是校园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健康心理是学生个体心智健全、品行良好的前提,因而是最重要内容。屡发高校心理疾患诱因的悲剧案例,告诫我们应深刻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紧迫性。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人员片面理解和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心里有病”才应接受教育,而不认同心理疾患广泛性长期特点。另一错误倾向认为心理教育应归属德育教育,无须单列,主观忽视其重要性,当安全事故发生,惨剧悲人之际才悔之晚矣。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上升趋势明显,表现形式多样,如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空泛、教师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管理者和学工人员主观上的轻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教育效果。物欲横流的社会,激烈如战场的就业环境,各种学习、生活压力,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良因素导致的其它压力等原因,使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趋势近年来伴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水平提升在高校体现愈发明显和突出。高校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和完整人格,具体的开展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真正做到打开心门,促进成长。

  (2)法律知识教育。法是规则,是行为规范,贯穿个体成长、发展之漫长人生历程。法也是保障人之基本权益的最好武器。高校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制意识和系统法律知识,对人身、财产权益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规范个体行为,维护校园秩序,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符合当今法制社会建设主流,符合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例如:《宪法》、《选举法》、《民法》、《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国防法》、《都扑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基础课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作用,坚持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和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教育,积极谋求与学校所在地公、检、法机关建立关系,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3)安全知识教育。尊重生命,保障生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高校对在校学生的生命、人身财产安全有天然的责任、义务,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实现为学生成长发展营造安全环境的目标。上海商学院火灾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凶杀案等案例都是血的教训,惨剧提醒我们,安全教育有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好技能、方法以规避伤害、保护自己?有无前期预防工作和避免伤害的发生的预案?安全知识是否欠缺?面对突发事件如何防范、处理?我们应该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安全理论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开展消防安全实操,进行地震疏散安全演练,进行交通出行安全教育,教授学生防火、防电安全技能,灌输用水安全观念,对学生进行防盗、禁毒、防雷、防骗、防人身伤害安全教育等等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但不能流于形式,内容可以渐进,但一定兼顾全面。

  2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

  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1)深化认识,形成齐抓共管氛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主要依靠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工作者等各个部门,是一种从上自下,多层多面的齐抓共管格局。这要求高校各层级、机构都必须对高校安全教育重要性和高校安全教育意义有深刻认识,并在操作层面形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加强行政管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高校各级各层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2)建立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为使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安全教育领导机构,确定内容,制定计划,考评效果。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完善保证安全教育工作有效运行的系列制度。最后是明确安全教育基本载体,主要是系统足量的课堂教育与各种专题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得到落实。

  (3)专业教育中融入安全教育。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去,在各专业系设置校园安全教育内容的课程可以考虑,有条件,可以下设教研室,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实施工作。将这一举措纳入教学评估,及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培训、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成果进行推广,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程实施。

  3结束语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高校内部部门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提高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高校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心智健全、品行良好,兼备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行为严谨、人文素质高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作者:吴新明 工作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全教育论文3

  摘 要: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诉求;契合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本源就是为其生命存在、生命延续、生命传承、生命安全、生命健康而产生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质教育”、“运动技能教”为目的的,这种“一维”体育思想观可谓根深蒂固,20xx年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为基础的“三维体育观”得以体现。但纵观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学校体育迫切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诉求建立以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源自生存教育、生命安全、生活化体育的多维体育教育的实施,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我国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化育人”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毒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层面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2]。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 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3 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3.1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3]。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3.2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的躲避反应[4]。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5]。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3.3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3]。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3.4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xx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xx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绝不能重新拾起。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

  4 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4.1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4.2 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 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7]。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4.3 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4.4 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

  5 结 语

  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事故与灾难频发,人类经受着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曾经被忘却和摒弃。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多方契合。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体育内核与精髓,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的诉求与契合的成功标志。

  参考文献:

  [1] 叶 进. 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60(8):103-105.

  [2] 王子朴,李晓天. 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xx,32(1):110-114.

  [3] 王 帆,杨雪芹等. 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xx,19(1):78-81.

  [4] 周波. 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义务[J]. 新课程研究,20xx(4):184-185.

  [5] 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27-35.

  [6]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xx,(2):33-37.

  [7] 鲁 洁. 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