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城镇建设的论文1
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对于小城镇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了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对于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近些年,全世界都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大城市具有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断想着小城镇建设扩散。随着近些年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小城镇中进行环境管理和治理也迫在眉睫,只有更好的解决了环境问题,才能使城镇达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维持其经济的稳定进步。
1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 水域污染
近些年,随着工厂建设的增多,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吨数也不断增多,在废水中有很多污染物并不能进行化学溶解,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流入江河湖泊,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域污染。在现阶段的废水处理中,虽然国家对此已经进行了处理规定,但是由于废水处理的难度很大,需要投资很多,许多企业在进行废水的排放中,并没有进行预先的处理。这种情况在小城镇中更严重,由于管理部门对于废水的管理力度并不大,所以更多的企业对于废水处理并不重视。这些带有悬浮物、氮磷污染物的废水流入水域后,会给水域中的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对于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1.2 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生产增多,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大气排放气体也不断增多,这些含有煤烟的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伤害,加大酸雨出现的频率,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1.3 垃圾污染
随着各种行业的发展,城镇中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在这些垃圾中存在的无法讲解的物质,如果处理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赢下地下环境,对土壤及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1.4 噪声污染
各种声音的出现,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很严重。很多城市住宅区的噪音严重超过规定要求,对于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小城镇的进步迅速,但是随着小城镇的工业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环境的问题。由于小城镇的环境管理力度并不够,环境污染现象发展迅速,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健康。在小城镇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2.1 工厂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小城镇中,由于并没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机构,所以工业生产的垃圾和人们日程生活垃圾,在处理上并没有相关规范,多数垃圾并不会经过分类处理就进行了随意的倾倒或者填埋工作,这也就造成了小城镇严重的垃圾污染,这些垃圾中存在的不可降解垃圾有很多,对于倾倒填埋区的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严重。
2.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小城镇进行矿产等开发的时候,并不会对于开矿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不会适可而止,在开矿过程中采矿手段落后,很可能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2.3 在工业的生产中,对于排放气体并不会进行预先的过滤处理,所以这些气在排放后,会给小城镇的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使大气环境遭到破坏,及影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4 污染处理设施不足给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在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上,都没有很好地处理手段,所以就造成了严重的水域污染状况。
2.5 在进行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并没有对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排泄物进行很好地处理工作,所以当这些物质直接流入农田等区域时,会给农业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3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环境系统角度看,小城镇乡村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流和信息的传递中心,以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的节点。小城镇环境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城镇周围地域开阔,环境容量较大,天然净化功能炉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使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城市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小城镇的环境尚未受到很严重的污染或破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化小城镇,不重蹈发达国家早期及我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建设现代化城镇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强城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 加强小城镇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和改进小城镇规划工作,优化城镇布局
首先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从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小城镇的规划要做到几个结合: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和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发潜能的有机结合。要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几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新建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发挥项目环评的作用
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定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把关。一是要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项目要符合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要求以及总量控制目标,三是项目要建在合适的功能区。强化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公众意见。支持位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区域的城镇加速发展。
4.3 构建小城镇生态环保体系
要加强小城镇生态建设,大力提高小城镇绿化覆盖率,特别是提高人均拥有的公共绿地率,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一是耗水多,二是生态效益不一定好。应做到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有条件的地方,在小城镇外围还可以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
4.4 完善好基础设施建设
应当建立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能力。小城镇应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开发好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集中供热,解决分散的大气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推广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5 结论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进步,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恶化迅速,如果不能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理,将影响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制约其经济的进步。所以在小城镇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对于环境问题进行重视,积极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方案,确保小城镇的稳定、健康、环保发展。
城镇建设的论文2
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其社会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村小城镇规划与改造建设十分必要。群众文化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对群众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其群众基础主要是农民,还应该提升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思想观念,对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等不断的培养。基层文化机构,还需要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坚持自愿的原则等,积极的开展多样化有利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的文化活动。一方面,群众文化的形成过程,能够帮助民众养成良好的文化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的参与,让群众享受文化的过程,将其当作为精神食粮,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等。同时,还能够正确的引领群众走向健康正确的新生活。
现阶段,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水平低依旧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才能确保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培养出更多新型的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群众。同时,只有保证群众文化基础良好,才能保证小城镇小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群众文化现状
农村小城镇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农村落后的局面,发展农工商为一体的地方经济体系,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商引资,目的在于带领农民从贫困、落后以及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体系中关键的环节,也是地方文化馆开展群众工作的重点。但现阶段,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村文化工作也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式。文化馆设施落后、缺少群众文化活动幵展的经费等等,一些地方的文化馆甚至租赁出去,或者是没有人管理而不断的荒废。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城乡政府部门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明显减少,反而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活动不断增多。广场舞、小剧团、老年艺术中心等等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农村人民在文化活动中毕竟缺少理论与经验,还需要依靠文化馆工作人员加以辅导。总的来说,各级文化部门对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不够重视,体现在:第一,文化下乡次数太少,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第二,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时间长了,-部分农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第三,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
三、群众文化与小城镇建设共同发展的建议
群众文化对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城镇建设也为群众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村地区想要建设和谐的小城镇,帮助农民摆脱落后的局面,不是不需要文化活动,而是对文化活动迫切的需求。再好的经济生活都离不开文化,人们在劳动、工作之余,必须需要娱乐,需要放松,需要文化,需要精神食粮。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素质不断的提升,对文化的品味也不断提升,简单的文艺演出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各级文化工作机构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其工作人员必须认清当前的农村社会形势,从馆办、站办活动屮走出来,将群众文化活动推向小城镇建设中。
社会在发展进步,文化资源也逐渐实现了共享,共建文化事业是新时期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与目标,也是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民间艺术团队是群众文化的骨干力量,各大专业的文艺团体是国家群众文化的外援力量,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需要鼓励专业文艺团队、民间艺术团队等积极的参与,同时鼓励群众自发组织,构成更大的民间力量,为建设群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积极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与社会力量、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整合,使政府、社会、外资、个人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体制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应鼓励非文化机构、非公有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群众文化事业。此外,积极争取名人、专家学者、学术界、高校及有关专业团体和研究机构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指导也是扩大社会参与的重要方面。如邀请名人、专家担任顾问、形象大使、文化辅导员等。
在财政投入上,一方面要投入资金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担负着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重任。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馆、站的建设并保证其日常的工作和活动经费。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现有的戏台、文化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添置设备,丰富内容,提高档次。要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文化、社会创办的新办法、新路子,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特别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当地习俗文化等,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例如,云南少数民族聚集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少数民族各自的文化,尊重群众的意愿等等,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也需要符合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作用的完全发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还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针对现阶段各级文化单位开展群众文化的情况,必须认清社会发展形式,始终将群众文化当作是国家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满足民众需求的文化活动,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助力。
城镇建设的论文3
1。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工程合同索赔问题研究
发展农村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这是对多年探索的充分肯定和总结升华,也是对农村小城镇走这条道路的总体部署。这是在21世纪加快发展小城镇,不断把农村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我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当中,建筑业同样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村小城镇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国内的建筑企业的合同索赔意识也在逐步的提高,对索赔机会的捕捉越来越敏锐,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应对合同索赔和进行合同反索赔的能力必须相应提高,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在建筑施程施工合同索赔的问题研究实践中,普遍按索赔的对象来界定合同索赔与合同反索赔的,通常把承包商就非承包商原因所造成的承包商的实际损失,向建设单位提出的经济补偿或工期延长的要求,称为索赔。把建设单位向承包商提出的,由于承包商违约而导致的建设单位损失的补偿要求,称为反索赔。以合同形式表达的形式称为合同索赔,此种要求均以补偿实际损失为原则,并不存在惩罚的意思,建设单位对承包商的反索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进行分析、评价和修正,否定其不合理的要求,接受其合理的要求。二是对承包商在履约中的其他缺陷责任,或拖延竣工工期,独立地提出损失补偿要求,建设单位、承包商和监理在建筑市场中是三个地位平等的主体,在理想的项目运作结构中,建设单位应该是处在一个功能弱化的地位。但是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下,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建设单位仍然处于协调中枢的地位来应对政府部门、勘察、设计、总承包商、监理、设备分包等对象,在工程建设中,承包商利用索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建设单位,总是追求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双方利益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索赔和反索赔上。
2。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如何应对承包商的索赔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面对大量繁杂的承包商提出的索赔、承包商在提出索赔时,经常夸大索赔的费用,把索赔原因与己无关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曲解合同协议条款含义以证明自己具有索赔的权利。
建设单位防范和应对承包商索赔的几点建议:
(1)首先要分清责任,谁的责任由谁承担损失,如果责任来自其他方面,比如设计单位、其他承包商、监理等,建设单位提供证据证明损失并非由自己的过失造成,同时向第二方提出索赔,以补偿承包商的损失。此外,在索赔事件发生时,承包商未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造成了损失,其损失费用由承包商承担。
(2)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要考虑周详,事先防范,合同是索赔的前提条件,合同管理是索赔管理的基础。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具体的变更和索赔情况应尽量作一个可操作的安排,以便于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管理。
(3)工程量清单报价中,若承包商的投标报价中个别分项来报价,或一些分项的报价明显过低,建设单位可认为在总报价中已包含,无补偿责任。
(4)要求计清总包配合费、施工措施费等已包含的内容,防止承包商在已计费的情况下,重复索赔。
(5)承包商提出的每一项索赔费用都必须提出充分合理的证明材料,以表明承包商具有可分的索赔理由,且计算数额的方法和计算过程准确、合理。索赔理由主要有施工条件变化、工程变更、工期非己原因拖延、风险分担不匀、建设单位违约、合同缺陷、国家法规变更及不可抗力等。
(6)超过时限,建设单位有权不受理。在国际上几乎每一个项目,土木工程合同条件都对索赔的提供时间有明确的要求,承包商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提出索赔通知和报告书,否则建设单位有权拒绝,其索赔不成立。
(7)认真审核超越合同规定的索赔。这些索赔指在合同中没有专门的文字叙述,但是可以根据该合同条件的某些条款含义,推论出承包商有索赔权;或是在承包商遭遇到非自己原因的环境困难时,向建设单位提出基于道义上的经济补偿要求。
3。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如何对承包商进行反索赔
建设单位向承包商进行反索赔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生的机会很低,原因是较之承包商,建设单位的风险更大,它除了要向承包商按期付款、提供施工现场和负相应的协调管理责任外,还要承担社会环境、财务、经济、不可抗力、自我组织等风险,这些风险又不是建设单位可以事先预见控制的。而承包商不同,它的义务是按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只要施工技术和管理不出大的漏洞,能如期地保证质量的完工,一般不太容易违约。二是向承包商的反索赔,建设单位处于主动地位。它可以直接从应付给承包商的工程款中抵扣,从滞留金中扣款补偿损失;因承包商严重违约不得不终止合同时,建设单位可用履约保函从银行中得到补偿,甚至还可以留置承包商的材料设备作为抵押。承包商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4。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设计单位的索赔和反索赔
我们国家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文件,常出现的失误有设计深度不足,细部做法不明确;各专业设计协调不足,专业间管线冲突;在使用功能上遗漏环节,施工说明表达不严谨:对设备的名称、规格表示不清等。这些都会在项目施工中造成质量、安全隐患,常使建设单位陷入承包商索赔的境地,或是在使用功能上出现不可弥补的缺陷,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施工单位有权利要求索赔,那么要求索赔的原则是:承包商(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有一个图纸审核的过程,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要准确地把图纸的每一个专业进行审核,一般出现问题的就是结构的细部处理,各个专业的建筑尺寸标准高度对不上,在施工中就会出现问题造成施工的经济损失、工期拖延那么施工单位有权利向建设单位要求索赔,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理由,依据、应图纸设计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向建设单位进行索赔、那么建设单位有理由申请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经济索赔,并且帮助施工单位要求索赔。但是如果施工单位的施工合同是“施工全过程承包”施工索赔,索赔的应该向设计单位索赔。
尽管设计师没有义务保证设计文件绝对正确,但是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来确保设计文件的质量是合同的保证。建设单位应与设计单位订立约定,要求设计师保证设计文件的正确完整性,即保证做到其他设计师所能做到的水平。
在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工程索赔管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平公正的把合同索赔问题科学、有效地处理好,树立农村小城镇科学发展观,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筑市场规范化理念,把政府、开发商、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建筑市场作为同一个事业的利益主体整合在一个体系中,明确工程索赔所有权、协调各方利益,把工程索赔管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处理,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城市边缘区农村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市场不是一时就能规范的,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广泛的参与,不仅要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也要协调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边缘地区农村小城建设工程索赔管理问题的规范化发展。
农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思维,是对长久以来制约中国社会现代化短板问题的集中关注,对有效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不再是过去"此长彼消"的相互关系,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飞速发展,但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现代化的效果并不明显,相反,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部分地区的农村由于人才流失、土地被占等问题,反而走向了衰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对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进行的回应,是针对全面现代化中的"短板"进行重点提升的有效措施.与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到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相比,针对性更为聚焦,精准性更加突出.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农村的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新时代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浅谈我国城镇建设管理新制度模式的高校论文
摘要:对于中西部的县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县,把现在的城关镇发展成30~50万人中等城市,在50~100万人的中等县以城关镇为依托建立20~30万人的中小城市,50万以下小县把县城做大。“十一五”期间,贵阳市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贵阳城市经济圈城镇人口385万人,城镇化水平50%,其中核心城市总人口180万以上。
过去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以年均近一个百分点的速率提高,未来10年我国的城镇化仍会以较快的速度推进。这是因为:
(1)未来10年我国经济仍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城镇化有可靠的物质基础。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3260美元左右,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阈值。我国将会在2010年左右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这个行列后,经济增长速度与前30年相比将有所放慢,但仍会维持较高的水平。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和在城镇安家落户的机会,城市化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而继续向前推进。
(2)农村人口众多和耕地资源有限,城镇化有强大的内在压力和动力。2008年,我国尚有7.2亿农村居民。这些人占有的耕地总面积只有18亿亩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3亩。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农村居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只有把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而广大农民自身也有比较强烈的愿望到城镇寻找生活和发展的机会。
“十二五”时期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仍将快速提升,但是慢于过去10年;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相对过去10年则明显放缓。这主要是由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MBR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的规定,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MBR 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生物处理技术,该技术利用膜分离替代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可同时实现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分别控制,互不干扰。污泥浓度高,出水效果稳定。
我们以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某新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为例,介绍 MBR 污水处理技术在村镇社区污水处理中的特点及优势。
一、工程概况
根据农村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通镇被确定为铜陵市 2012 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重点整治内容为农村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及生活垃圾处理等。
原水首先通过闸门井后自流入格栅井,污水中的漂浮物及大颗粒悬浮物被截留去除,保护了后续处理单元的正常运行。格栅出水自流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具有调节进水水质和水量的作用,使后续单元进水水量和水质能尽可能均匀稳定。调节池中设置潜水搅拌机,防止悬浮物过度沉积。
经过调节池后污水被提升到后续处理单元,依次流经厌氧池、缺氧池、MBR 膜生物反应池。在厌氧池的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吸收能快速降解的有机物,同时将体内的磷释放出来,为后续超量磷吸收做准备;在缺氧池内,反硝化菌将后续 MBR 好氧单元混合回流液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转化成氮气排除,实现污水脱氮,同时降解一部分有机物;在 MBR生物反应池内悬浮态活性污泥在好氧条件下,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中剩余有机污染物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聚磷菌超量吸收磷,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将磷从污水中去除。为了确保出水中总磷指标达标,还设置了辅助化学除磷设备,将除磷剂投加到污水中使磷形成不溶性沉淀物随剩余污泥排放而去除。
城镇化建设政策思考论文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本文针对如何化解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凸显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措施;建议
当前,河南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之中,仍处于中原崛起蓄势积累的过程之中,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大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尤其是目前受刺激政策退出、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影响,需求动力减弱、企业效益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表现愈加突出,要促进河南城镇化建设,其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一、明确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政府也会受到制约,“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成为政府的一个基本理念,为了保证一些公共设施的顺利进行,政府就需要集中更多的资金以及注意力,团结一致,一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努力。同时,政府与企业的分开,各自运作也是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之一。首先,提高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度。农业产业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在发展城镇的同时,是不能忽略农村的发展的,否则必将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甚至城镇也不能得到迅速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外部企业,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通讯交通这些基础性的设施建设不仅仅给居民带来了诸多方便,改善了城镇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城镇的经济建设。政府应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由新时期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即:从单纯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管理城镇向经营城镇转变,从人为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该办的事情办好,该交给市场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交给企业、公司、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城镇化建设中的村规民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德育面临的共性问题的分析,提倡借助村规民约以及道德约束这只“无形的手”,建立由政府主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新时期农民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作用助推村规民约的实效性,将法治与德制完美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关键词:村规民约;德育功能;农民德育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德育面临的共性问题分析
根据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设和规划新型城镇,这给新时期的城镇管理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将农民的德育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帮助农民树立完整、独立的健康人格,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大局观意识,从而树立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主动投入生产生活及民主生活。很多大城市周边的新型城镇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经济迅速攀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德育遇到了很多共性的问题。
1.1经济利益最大化冲击,农民德育缺乏引导
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农民,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维权意识也在增加,但是思想道德领域缺乏正确的领导,缺乏大局观,使得日常管理的难度加大。目前农村中的德育教育较为缺乏,从顶层设计到机制保障,都缺少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较为完善的体系。千百年来存在于中国农民头脑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已经趋向于分崩离析。但是新的公民素养塑造及作为其载体的德育体系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本相对简单的农业生产村级治理已经开始向城市化治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其中包括土地流转、宅基地等问题,使得农民对于自身利益的得失更加看重,加之对于国家政策的认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干群关系越来越难以处理,矛盾日益突出。另外,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也涌现出来的新问题,例如环境卫生治理、养老等问题等,这些都使得城镇管理中的矛盾日益复杂化。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只使用管理的理念是无法全部解决如此复杂多样的矛盾,需要引入德育工作体系,将法制和德制完美结合。
论城镇建设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论文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内容,学术界没有一致的意见,但世界专家和学者,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在整个生命周期,绿色建筑将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资源,对生态环境和产生最小的影响。同时为生活和用户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和活动。绿色建筑是实现“人、建筑、自然”和诣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第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能耗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1.1建筑与生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观,特别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组织和研宄、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风能,水电,生物质能)和新能源等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展住宅性能工作、生态住宅评价、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和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指南,并取得显着成效。
1.2建筑与环境
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结构、色彩、风格等方面应结合当地的风俗、技术和环境条件,使建筑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应是“物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思考,并“遵循自然、回归自然”。要处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对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进行全面的秩序和循环再造,注重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的重建。
2.建设宜居、绿色生态小城镇的必要性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城建成果的显现已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以城带乡,城乡带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滨湖镇发展步伐较快。但目前,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建设绿色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对县(市)城镇电网建设与改造问题的探讨论文
摘要:通过对本地区各县(市)城镇电网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原水电部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和国家电网公司2003年颁布的《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对县城电网在建设与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县城电网 建设改造
1 前言
县城电网是县城范围内为县城供电各级电压等级电网的总称,它包括高压送电网、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县城电网具有负荷密度大、用电量集中、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近几年,随着县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面积迅速扩展,但由于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县城电网发展较为缓慢,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部署,今后几年将加大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扩大县城电网供电能力,以适应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县城电网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县(市)城镇用电量迅速增长,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最近颁布的《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和国电安运[1998]418号《关于加快城市电网建设改造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目前县城电网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城电网供电能力存在严重不足。随着地方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县城电网供电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网建设资金紧张、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县城电网发展较为缓慢。据统计,2002年全局县城110kV系统容载比约为1.65,10kV配变容量与110kV主变容量比约为2.05,明显低于城市规划设计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论文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低影响开发技术下小城镇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
当今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时期,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一味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小城镇特色慢慢消失缩退,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尤其是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严重威胁,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严重等。所以,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小城镇发展目标,以新的规划理念进行城镇建设,进而实现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低影响开发理念本源于城市建设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念,最早强调的是城市建设过程的雨洪管理技术。该技术于上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现今已被纳入美国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及绿色评价标准。
站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角度,对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了适当扩展,把低影响开发作为理性增长的概念进行了运用,由此形成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的低影响开发理念。
首先从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给出了狭义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概念,即在解决城镇水资源及环境问题方面的应用。通过分析LID的技术措施及技术体系特点,本文提出了在小城镇建设中LID技术的实施路线,重点阐述了LID控制目标的选择及实施。此外,通过案例,分析了LID技术措施在小城镇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及广场中的组合及应用,并对LID设施规模及控制指标进行量化研究。
此外,借鉴狭义低影响开发概念,从广义角度对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了应用。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城乡建设活动,都存在低影响开发问题。广义的低影响开发必须体现城乡规划建设对居民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包括对城乡水资源及环境的影响,还应该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城乡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等。
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助推城镇化建设论文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让农民离得了、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确保农民离得了乡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葛家镇在这方面进行积极尝试,探索推行了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城镇建设化步伐。
一、基本做法
一是股份化合作。对入股的土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依据,每亩为一股,入股后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所得收益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在合作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生格庄村为代表的合作社领办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龙泽果蔬专业合作社,村民将土地入股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在用工较多的生产环节由入股农户投工投劳,当年土地经营收益拿出80%进行分红,剩余20%留作合作社发展经费;另一种是以西孙疃村为代表的企业领办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大德兴农庄农产品有限公司,村民将土地入股转给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农户不需投工投劳,当年实现收益按照公司与农户6:4的比例分成。目前,全镇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流转的土地已达到2000多亩。
二是高效化生产。在产业选择上,坚持因村制宜,发展效益高、市场好、适合本地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格庄村入股的土地全部种植“三优富士”,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苹果生产技术成果,具有果形正、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价格比普通苹果高出近一倍;西孙疃村主要发展航天丹参,丹参酮的含量和亩产量均是传统丹参的2倍,经济效益较高;西于村主要种植玫瑰花,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在生产管理上,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由合作社或企业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施肥用药、统一收购销售,特别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格庄村在果园周边建设了5个养猪场,果树施肥全部使用猪粪,农药使用生物和低毒农药,实现了生态、安全、无残留。在设施配套上,对土地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修建道路和水利设施,配备先进农业机械。生格庄村累计投入360多万元,整修田间道路9000多米、水沟3.7万米,开挖平塘5座,新上了现代化的滴灌设备和喷药机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