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就业观是指导就业的观点,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就业观的形成主要在学校,学校根据市场导向,个人能力大小,知识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来正确指导学生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1
摘 要:面对现如今就业的严峻形势,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提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最后从各个方面着手,谈谈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
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建立,加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走上“双轨”制,打破了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人人享受国家补贴的大锅饭现象,也打破了文革后国家包分配的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改革和试点,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化、择业自主化,基本上完成了就业模式和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逐步发生变化。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1。注重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不管男生、女生都很看重个人的薪酬待遇。笔者选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0名09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70%学生对薪酬的要求在3000以上,主要集中在3000—4000。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进步,在开放,他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遮遮掩掩,但在这种进步中,功利主义倾向尤为突出。有些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只愿意选择好单位,好工资,好地区,甚少考虑服务欠发达地区。
2。注重“稳定”工作。在就业压力下,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行业更加吃香。大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求稳心理明显。笔者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有3%的学生选择读研,0。5%的学生选择科研,4%的学生选择创业,12%选择外企,8%选择基层,剩余的学生要么选择国企,要么选择事业单位等一些“稳定”单位。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多样,但都比较注重功利和长期性,以工作的稳定性、良好的经济收入作为选择的标准。
3。男生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女生更看重就业地域和环境。因为性别的不同,男女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未来顶梁柱角色,男生们更看中个人的发展,在调查中有39%的男生首选个人发展,而只有15%的女生首选个人发展。男生们表示他们不介意从低层做起,但其岗位要有一定的前途,有发展空间。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们则更看中就业地域和环境。一方面,女生不愿意离家太远,家长也不放心。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有比较严重污染,会影响皮肤和健康,特别是化学专业的女生,就业时会选择相对环保的厂房。
4。就业准备不足。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着手准备的,而是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或者更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显然,各位大学生在就业上仍有诸多不足。他们在四年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成长,也在不断准备着踏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学习了生涯规划课程,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但对社会的不了解,对企业文化的不知晓,使得大学生们离企业对优秀员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5。存在迷茫阶段。在与大学生的谈话中,不免会出现“迷茫”二字。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按学生的话来说,专业是定了,但究竟是从事跟专业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学生们开始迷茫了。调查中发现有72%的学生反映对未来有迷茫。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就业,现下的大学生找工作不再以“能否生存”作为首选目标了,他们会考虑怎样的工作更舒适,更有利益,更有发展前途。现在的这种“就业难”,这种“迷茫”不是找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现实与理想有所差距形成的。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
1。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只着眼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而是转向注重物质。从调查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都很看重薪酬待遇,择业的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对社会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自己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他们片面地认为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对自我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尤其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这一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涌来。如果在择业中过高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百般挑剔以致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在择业中过低的估计自我,则表现出自卑、焦虑,不敢竞争。有些学生则不堪压力,直接把就业事情交由父母全权负责。这些个人的因素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就业观念。
2。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客观因素
(1)高校因素
专业设置有待合理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不断增长,有时往往没考虑到地方的经济情况,社会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是不是很合理。各高校如能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情况来设置专业,这将让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需求更加对口。另外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但有的高校只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授课形式流于表面。学生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听课的质量。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很少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的工作和活动较少,即便是一些团学活动,也只是少部分学生组织者与主办方交流。这也让很多的大学生一直躲在象牙塔内,无法了解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家庭的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安定下来。从大学生入学志愿上来看,就夹杂着不少家长的意愿,家长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家长自己未完成、未达到的一些方向。在今天,大部分父母为子女选择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现象仍很常见。 总体而言,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提供可靠经济支持,创设更多就业机会,让学生放心,就算大家都舍弃了他,还有父母呢!消极影响是大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因为有父母养着,找到的工作除了让自己满意,父母也得满意,所以大家一窝蜂地都把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这也是近几年这些单位的招考过分火热的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因素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受外界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物质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扭曲了价值观,在就业态度上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物质水平。另外,眼见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就获得好工作、好岗位,大学生开始不积极主动找工作,一味想着攀龙附凤去找个工作,白白的丢失了好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从自身角度
(1)准确的自我评价
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
(2)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
2。从学校角度
(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第一,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客观评价。大学生还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持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计划。第二,加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学生的就业心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中激流勇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扮演好职场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开展并积极推进高校的此项工作,能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险阻时,有高校老师可以求助,帮助他们安然度过各种危机。
(2)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生硬的说教方式肯定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不断改进方式,改良方法,寓情于理,结合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生涯师资队伍,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对大四的学生,有条件下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提供外出学习和内部交流的机会,要让就业指导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企业的需求,本校及同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3)创造多渠道就业途径
各高校可通过拓宽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部分用人单位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合同,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一条道路。建议来校进行专场招聘的企业,会后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对招来的学生进行提早入职培训。高校对得到的一手就业信息,进行分专业整理以及有针对性推荐。
3。从家庭角度
作为学生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当然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是需要的。毕业生家长可收集部分就业信息,供孩子参考和选择。因为学校收集的信息相对会具有地方性,比如温州的高校,得到的更多是温州企业的一些招聘信息。不是本地的大学生或者不想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就需要自己更多的去寻找。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于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作为过来人,家长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分析能力,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和企业进行分析,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各行各业。
4。从社会角度
国家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就业环境,缩短农村、城市的距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失业服务,给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2]卢东升。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J]。科技资讯,20xx,(7)。
[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xx,(11)。
[4]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20xx,(2)。
大学生就业观2
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 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要追求实际。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侵蚀下,原本就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严峻。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0xx年2月份已与雇主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只占20xx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18%,而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加大,各企事业单位不加大裁员力度已是万幸,新增职位需求极其有限,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年之最,加之往年累积,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
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校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前任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结业准备基础。
同时,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就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而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用实践的观点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 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要追求实际。
《南方周末》在大学生就业专栏中刊出两例不同的大学生毕业后的走向。
女大学生刘伟留下的是10多万字的死亡日记,记载着家庭的重负,生活的困窘,青春期的烦恼,最后就业压力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自杀了;另一位,高职毕业生杨甫刚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并善于抓住网络购物热的机会成为多少毕业生的楷模。
时代在变化,就业形势在变化,就业需求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条件,灵活应对利用客观条件。很多时候,有很多客观条件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相貌等,但是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要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创造的发挥自己的意识能动性,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财富。
那位高职毕业生的经历是值得借鉴的,那位女大学生的选择是令人痛楚的,也是发人深省的。我们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创造就业形式多元化,同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每一位即将跨上征途的毕业生都要有信心、有恒心,自立自强。
大学生就业观3
摘要: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的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就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就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就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就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就是,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认为这就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就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而不再就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较为茫然,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就业也可看做就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就是,客观上,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
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就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就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就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就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就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和“创业”实际上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就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就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就是一种机会,更就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适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就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态度决定一切,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目标在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心态去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坚强面对求职就业遇到的挫折困难,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意愿的关系。应针对大学生较为常见的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分析形势,调整思考就业问题的角度,开阔思路,消除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消极狭隘的就业观念障碍。与就业心理教育相适应,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并适当将实践实习环节前移,使更多学生能尽早对专业知识和就业信息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大学生能运用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科学理性的分析评价、自我定位,减少就业风险和盲目性。除组织大学生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和职责有较为具体的感受,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就是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的有效途径
终身学习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终身学习理念的特殊意义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就业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要面临一个由大学到社会、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员角色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既就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谁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谁就能掌握成才的机会,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就业机会,即使就业后仍需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为自已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终身学习应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将学习的理念和行为贯穿于了解自我、提高才智、树立自信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以往的“天之骄子”们在沦为“普通劳动力”后不得不试着改变自己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以在就业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的机会。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一、就业观念现状
1、首要目标是实现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求自己对工作喜不喜欢或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实现就业就已经觉得不易了。根据网上社科院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近38%,有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仅有约2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三方面。从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学与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约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对于“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提问,有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
2、继续深造,缓解就业压力。当就业成为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愿意选择继续深造作为缓兵之计,当前本科生的毕业人数在逐年成倍数的增加,大家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热门职业”的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资本,加入到报考研究生的队伍。在调查中,有38.46%的人选择毕业后报考研究生,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2-3年,也就是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如果没有如愿考上,就意味着要以求职经验上的劣势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上是我总结出的几点经验,相信对我明年的求职应聘会有很大的帮助!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专家建议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在近日召开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的议论热点。不少委员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政府想办法解决外,关键是大学生自己也要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难•一组数据(今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63万,就业压力更大)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2008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40多万,当年年底就业率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5万多毕业生没有及时就业。2009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为51万,截止到去年9月底就业率为72%,仍有近15万毕业生没有就业。2010年,我省的大中专毕业生达到63万,就业压力会更大。
就业难•四大原因(“无业可就”、“有业难就”等)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何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部主任、民盟三门峡市委副主委、省政协委员何建刚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是增量就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原有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最终导致就业岗位总增量相对减少。
二是“有业难就”。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由于就业机会(岗位)短缺,而是结构性缺陷,即毕业生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导致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部分就业岗位无人就业。三是“信息不畅”。即信息不畅通、不对称造成的就业难。一方面许多企业、许多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不知道合适的毕业生在哪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是“有业不就”。一些学生及家人观念落后,“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栋房”等思想观念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2016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下面是yjbys整理的关于2016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2016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
专家建议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专家建议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在近日召开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的议论热点。不少委员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政府想办法解决外,关键是大学生自己也要转变就业观念。
就业难•一组数据(今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63万,就业压力更大)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2008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40多万,当年年底就业率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5万多毕业生没有及时就业。2009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为51万,截止到去年9月底就业率为72%,仍有近15万毕业生没有就业。2010年,我省的大中专毕业生达到63万,就业压力会更大。
就业难•四大原因(“无业可就”、“有业难就”等)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何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部主任、民盟三门峡市委副主委、省政协委员何建刚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是增量就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原有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最终导致就业岗位总增量相对减少。
二是“有业难就”。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由于就业机会(岗位)短缺,而是结构性缺陷,即毕业生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导致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部分就业岗位无人就业。三是“信息不畅”。即信息不畅通、不对称造成的就业难。一方面许多企业、许多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不知道合适的毕业生在哪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是“有业不就”。一些学生及家人观念落后,“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栋房”等思想观念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金融危机冲击大学生就业观
金融危机袭击全球,大学生求职也遇上“寒流”。昨天,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2009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岗位数较去年减少,就业形势严峻,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
学生求职降低要求先就业再择业
此次双选会共有来自全国的40多家企业招贤纳士,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吸引了该校4600多名毕业生赴会。
双选会设在体育馆内,上午10时左右,在现场,整个体育馆里“人潮滚滚”,每个招聘点前都排起了长队。
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小赵手捧厚厚的求职书挤在人群里,记者发现他手中除了自己的求职书外,还有其他同学的。原来因为参加招聘的人太多,小赵与同学互相帮投求职书,以求多一些求职机会。
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小赵的求职理念也有了变化。他告诉记者,今年到学校招聘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招聘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有些单位仅招一二个人。本来毕业生就多,就业压力大,现在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不能像当初自己设想的那样,完全按自己的学历找工作,还非要找个好工作不可。目前头等大事就是先找个工作,先养活自己,然后继续按自己的要求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月薪是大学生求职时最为关心的'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用人单位都没有标明月薪。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大学生,他们表示,不给自己设定一个底薪标准,低薪是暂时的,而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踏上社会第一步更重要。
高校应对主动推介增加招聘会
大学生就业观
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 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要追求实际。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侵蚀下,原本就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严峻。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0XX年2月份已与雇主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只占20XX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18%,而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加大,各企事业单位不加大裁员力度已是万幸,新增职位需求极其有限,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历年之最,加之往年累积,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
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校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前任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结业准备基础。
同时,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就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而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用实践的观点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 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要追求实际。
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
日益突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希望大家喜欢。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07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06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07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端正作用初探
创业教肓对大学生就业颜盖误区硇端正作用翱搽
玉林师范学院杨日华
[摘要]伴随着高等学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3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产生偏差所导致的。
大学生就业
就业观念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1、稳定性的就业观念
受职业终生不变的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以追求职业的安全和稳定性为主流,都希望找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即过去所说的“铁饭碗”。据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向为公务员、国企、三资企业,愿意到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只是少部分。这种思想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就会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在择业上偏好稳定等岗位。但是随着全国普通高等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加,机关单位大规模“精兵简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专业性的就业观念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想法,就业时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在自己熟知的专业领域求职。认为自己在大学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所学的专业是学有所用。发挥专长。如果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丽选择其它行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无用武之地,白白浪费了自己寒窗苦读的书,专业情结依然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心理。
3、精英化的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材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就业层次、就业期望一直比较高,认为工作一定要体面,就业环境一定要好,还应有高薪的待遇,艰苦边远的地区不愿意去,累的、不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干,不愿意到基层,只想坐办公室。这种精英化的就业观念仍然存在,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很高。认为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