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1
论文摘要:作为教改风向标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师生参赛的经验,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技能大赛对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技能大赛;高职;专业教学;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更加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而技能大赛作为检阅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不断推动着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院是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群支撑专业,在推行“校企共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并以此为借鉴,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等方面,都融进了大赛因素。实践证明,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环节的各层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组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个体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理论性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符合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充分接触和交流,才能深入了解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专业教学团队也为此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在某些方面很难完全配合,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正好弥补了这种缺憾。从20xx年开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各层次地方性职业技能大赛也不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是组委会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拟定的,它体现了高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既契合国家要求的最新职业标准,又与实际生产贴近,并且适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如历届大赛基本都包含“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潍坊市的大赛试题“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与它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这类经典案例考查的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术,涉及了电气控制技术、CAD绘图、PLC编程、变频器应用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机械设计等知识,以及仪器仪表的使用、电气控制线路和气路的安装、调试和变频器参数的设置等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改理念,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毋容置疑,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助推器。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抓住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时机,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参照“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大赛项目的特点、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课程内容的选择,摒弃了陈旧的内容和艰涩难懂的理论推导,以应用为目的,选择载体,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序化,突出实践性。如《电力电子技术》理论性强、公式多、计算多、难理解,学生学的比较吃力,积极性差;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取消了这门课程,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变频器应用技术》,并设置了支撑课程实施的理实一体化环境,课程实施工学结合,并适时穿插竞赛项目,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又如,我们将原来分散的实训教学环节,按课程的关涉程度,整合成系列训练项目,以RXG-1C型电工实训考核装置为平台,将电气控制、PLC编程、变频器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了阶梯。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命题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图式都对专业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无论是“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还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大赛试题都是以工作任务书的形式命题的,这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职业教育理念转向教学实践的具体探索。电气自动化专业类技能大赛有其特殊性,所涉及的项目一般技术含量较高,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要想很好地解决问题,一是需要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有机融合,二是需要团队的有效沟通与通力合作。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老师讲、学生听,理实分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参赛时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如题意分析和程序设计正确却很难有效实施,功能模块正确但无法完成整体调试、故障排除等。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在学习先进职教理论的同时,深受大赛启发,专业课程的开发用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的项目、案例等载体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课程实施则采用了“四、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竞赛模拟法”等行动导向模式下的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如《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我们共设计了8个学习项目(情境),实施时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出具体的任务书,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本情境的指令学习、程序设计、元器件选择、控制线路连接及整体调试检验等学习性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人人参与,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背景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自信心与沟通合作能力得到加强。近两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市级竞赛一等奖3项。
三、促进了“双师”结构教学队伍的建设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LC、变频器、触摸屏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大量应用,这对教师的知识存量与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等大赛项目,既体现了这些前沿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反映了行业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带领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绝非易事。这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其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业务能力提升的重点,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要熟悉生产现场的先进设备与工艺,懂得生产管理与劳动组织,具备较强的设备故障查排能力,只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优秀高端人才。为此,学院在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同时,着力提升其理论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外派学习、专家引领、校本教研、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方法与内涵,提高新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每三年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并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等工作,旨在积累现场工作经验,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再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与实践专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组建了一支“双师”结构、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为参照,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倡导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用大赛的命题方式呈现学习任务,用大赛的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用大赛的评判标准作为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达到了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参赛选手之间技能与水平的较量,更多的是参赛学校师资水平、装备条件和校企合作的比拼。专业群以大赛装备为引领,抓住示范院校建设的契机,投入700万元,改善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参照“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 技能大赛的设备配置要求和“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标准,淘汰了一批技术含量低、工艺老化的过时设备,与企业合作,新建了三个理实一体化教室,扩建了电气控制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气智能实训室等。目前校内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单项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完成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亦能对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学生技能竞赛提供可靠支撑,还能在企业员工培训、社会技术服务和校内外电工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作用。电气自动化专业在重视校内实训条件改善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企业的支持,以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设备与资源的不足,如“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训练项目的实施,就借助了潍柴动力、歌尔电子等企业的大力支持来完成。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过程中,锻炼了教师队伍,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构建了具有职场氛围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培养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技能大赛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已成为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新品牌,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各个层面,必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2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徐国庆在《职业教育课程论》论著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应以能力发展为顺序。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梳理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职教课程时,他便进入了一个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梯,每学完一门课程,便能获得一个内容明确的职业能力。前面习得的职业能力将是后面要获得的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并不能完全排斥知识课程,有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在工作任务中明确找到其应用点,而有些知识,并不能找到其与工作任务之间的明确关系。所以,这些知识有必要以知识本位课程形式单独进行学习。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岗位分析
从课程开发的技术角度讲,要实现课程衔接,必须对中职本科课程内容实现层次化描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首先应进行岗位分析、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
笔者经过对多家合作企业及本科院校近年电气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走访或重点电话采访,以及深度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与企业领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主管等的深入沟通,了解到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岗位要求,了解了现有专业课程的适切度,了解了电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等,全面了解了与电气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根据调研,分析职业能力,形成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现代工业背景下,科学—技术—工程构成了人类现代生产的基本过程。科学、技术、工程是3种不同的活动,他们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各个活动对人的要求必然不同,所以,人的社会分工也会不同,工作对人的要求规格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社会活动分工。
在生产实际中,电气行业技术活动与工程活动属性明显。电气行业技术活动主要产品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运行维护、产品研发(软硬件)、质量安全检查等,而其工程活动主要有电气产品生产、产品安装及维保。
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电气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具体来讲,是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具备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经过电气工程技术系统训练,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能从事电气装配、设计及电气工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及发展潜质的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
四、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实践点
(一)课程衔接的基本点:构建中职本科七年一贯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衔接,按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突出人才培养系统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形成“中本衔接、能力导向”七年一贯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前3 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 年强调宽理论知识及深度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其深化,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或重构,实现中职到本科的平稳提升。
(二)课程衔接的重要任务:内容衔接
为达到课程目标,应针对具体课程,分析其主要内容、实施基础、服务于后续课程中的具体事项,厘清课程之间连接的关键内容,根据不同课程知识、技能技术的侧重实施不同的策略。
1.知识特征课程的衔接策略
这类课程往往在中职与本科阶段各有不同目标,而课程名称相似,应依据学生心智特点、年龄特点、知识及能力基础等条件,研究课程具体内容间的界限,寻找衔接策略,以避免内容重复或产生盲点。
策略一:分段要求,螺旋上升,提高知识水平,实现有序性衔接。
主要针对名称相似、关系密切、衔接紧密的专业课程分段制定目标。分阶段制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细化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目标,促进中职本科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
策略二:重定目标,有效整合,提高课程效率,实现一体化衔接。
针对原有学制中,课程名称相似,但内容重复的课程,中职本科,采用重新整合的方式,优化并整体设计中职、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
2.技术技能特征的课程衔接策略
技术技能特征的课程更能体现职业能力发展的递进顺序,要合理规划能力发展顺序,设计职业技能资格进阶,研究其衔接策略。进一步开发项目课程,形成有中职本科衔接特色的课程资源。
策略一: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从简单到较复杂再到复杂系统控制的技术能力衔接,实现顺序性衔接。
策略二:以控制器使用为例,学习不同类型控制器应用的技术能力,实现展延性衔接。
策略三:拓展延伸,培养综合,提高职业能力,实现纵深性衔接。
电气专业学习工作对象往往有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程的学习会增强学生对复杂系统的认识能力,所以,本科段中增加对自动控制及其应用、新技术的学习特别重要。
(三)课程衔接的重中之重:能力培养
如前文所述,一个合格的应用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对复杂系统不可预知的工作过程中问题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到本科三四年级才培养就能够形成的,而需经过长期的综合培养,即在中职阶段就应培养。课程是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对于电气专业而言,课程实施中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1.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1)情境追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比如电路调试及维修性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建立各种现象、原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相应的方法,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在问题的牵引下,研究对象不断呈现新的状态,学生思维始终保持探索研究的状态,能够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
(2)变式追问,围绕电气专业知识性课程,将一些问题多角度变化,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多向性的明显特征是面对一个问题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观察、思考、想象,从而扩大选择余地,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2.熟练,促进学生对小系统运行能力的发展电气专业在技术性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学生一般经历从小项目到大项目的多个项目的学习,以使学生对相关技术有相对完整的认识。项目大小一般按元器件多少、电路复杂程度、编程复杂程度综合确定。一个项目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笔者认为,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中,必须重视小项目的学习或分解项目的学习,包括参数、元器件特性及调试、排故方法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熟悉电路结构、能够顺利安装系统、促进系统运行、完成维护保障。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知所学系统,在每个项目的系统认知、系统组建、系统运行、系统检测、系统维护维修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递进,培养学生对综合系统的处理能力电气专业技术性课程中综合项目(较复杂系统)与单元项目(小项目)的关系并是简单的组合关系,一般来说,要形成闭环系统、增加联动控制,需要多个单元的协同作用,因此,在系统连接、程序编写、调试等方面往往难度增加很多。所以,学生应熟悉单元系统,并在获得的系统认识经验方面形成积累、迁移,循序渐进地学习复杂系统的处理,直至掌握,能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技术解决问题。
4.延伸补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单元项目及综合项目的熟悉、熟练至灵活应用,仅依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复习、思考延伸到课后,将课外学习的效果引入学习评价体系。课外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软件编程、调试,也可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模拟软件)进行系统结构学习或复习,等等。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3
[摘要]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交叉学科,与计算机和机械有着紧密的联系,应用前景相当广泛。作为中职院校开设的重点专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水平。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及其未来的就业需求两方面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中职学校;教育改革
近年来,国家出台各项有利于中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支持中职学校改善教学规模及设备设施,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伴随着国家示范校建设这个有利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用性极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故此,当下首要任务是对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改革之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落后产能的劣根性,如高密度、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等迫使必须对其进行淘汰,同时要极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中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输出载体,借助改革春风,脱胎换骨、焕发勃勃生机。中职学校的发展依托于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导向。简而言之,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引导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中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要想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安排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实习时间,学习效率不高,致使动手能力欠佳,从而导致工作难找,供求关系不平衡。故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一)理论学习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为实践提供指导。学习伊始,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基础学科,为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稳固根基,以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当进入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理论,更要指导学生运用实践去验证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
(二)实践教学
由于电气专业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根据章节设计特定实验,设计的实验主要是重点检验某一章节的重点理论,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可能还会用到一些外围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获取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地搜取获得。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特定实验,让学生尽早接触以后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物,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实践教学,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三)教学技术与手段
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吸收知识变为主动获取。让学生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主动参与、探索创新、自主协作。另外,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发符合中职学生现状的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一方面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即同时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另一方面,加强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开设远程实验室,可使学生通过访问网站的方式进行远程实验,解决实验室紧缺问题,确保学生达到技能考核要求。从深层次思考课程的关键环节、主要瓶颈,多维度解决教学难题,期待课程教学改革有新的突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我国已经成为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各国对我国发展速度之快尤其担忧。这一现象表明,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际地位。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中职院校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永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xx(4).
[2]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xx(5).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题目:浅谈电气自动化的广泛运用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具有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等作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1、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不论是在火电还是水电力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创新,电力系统的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国家的经济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让电力发展方面更加发达。第一,新电力电子开关的使用,标志了电力系统已经进入了运动控制的新时代。监控功能的发展和MOS控制晶闸管将驱动电路,以及过压过流保护,促使信号的警示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方便了与住信号之间的联系,使网络通讯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统一成一个整体。第二,组成交换器重要部分电子器件的更新与发展,大大促进了变换器的新发展,让电力自动化的应用更加的深入、简便,优化了电力系统。第三,交流调速控制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控制结构的简单操作,以及控制思想的现代化和控制手段的直接化、快速的响应速度,还无超调,使信号处理的物理概念相当具有明确化。这方面的全新的应用提高了让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电气自动化为电力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论文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模式趋同,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各大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着仿照以及抄袭的现象,大多数学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唯一的差异就是就业的区域以及层次等。各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是以学分制为主,学年制为辅,与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多雷同,只是在专业选修课上存在些微差异。
1.2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精英教育正朝着大众化教育转变,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青年教师都走上了教学第一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大多是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充足的锻炼,缺乏创新能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1.3素质教育尚不到位,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在高校中,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加入了一些人文素质选修课程还有第二课堂活动等,用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实际上,大学的学习依旧是以考试为中心,素质作用仅仅是点缀,因为,为了做好素质教育,建立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教育品质的有效措施
2.1树立人才培养质量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在结合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以人才特色彰显专业特色。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进行专业核心化整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树立学生为行业服务的思想。在实践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注重进行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在学习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改变以往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标准。
关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的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其中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在进行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目前采用的新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手段,因此需要大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专业的人才进行铁路建设工作。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适应铁路建设的发展情况,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开展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目前在进行该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工业类院校在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效。本文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旨在对该专业的建设和实践工作进行研究,为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建设;电气论文发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大众化,高等职业院校的体制在不断改革和变化。高等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办学自主权在不断扩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目前铁路建设行业的发展。虽然该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仍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专业改革、教学质量提升、联合办学等工作。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够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提升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整体的就业率,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工科引导性专业之一。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素质的重要尺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搞好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工
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环节完成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Abstract:Graduation design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integrated using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for example the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to 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In this paper,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graduate design and problems based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This paper conducted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students,guidance teachers,school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提纲
电气自动化不论是在水电力方面还是在火电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对于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提纲又要如何写才好呢?
论文题目:浅谈电气自动化的广泛运用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具有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等作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1、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不论是在火电还是水电力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创新,电力系统的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国家的经济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让电力发展方面更加发达。
第一,新电力电子开关的使用,标志了电力系统已经进入了运动控制的新时代。监控功能的发展和MOS控制晶闸管将驱动电路,以及过压过流保护,促使信号的警示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方便了与住信号之间的联系,使网络通讯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统一成一个整体。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我所学的专业。其中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供各位参考。
论文标题:电气自动化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并结合国外的一些新发展,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趋势
1 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运用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电气自动控制,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程序控制,并且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自动控制电力系统和运行维护功能。其明显特征是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故障反映迅速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范围较广,包括配电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馈线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包括配电系统所有硬件设施和控制流程,通过输电、配电和用电实现配电自动化流程。变电站自动化通过馈电自动化实现系统监控和管理。而馈电自动化方面,则是高度集成化,除了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包括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监测、电能质量等监测,还集成了断路器监视功能,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
2 电气自动化发展史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已经走出了工厂,并且在办公、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时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晶闸管出现,标志了运动控制新纪元的开始。继后出现了交流变频技术和全控制式器件GTR等,即电力电子器件第二代。第三代器件包括IGBT和MGT这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而第四代器件则由功率集成电路PIC构成。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
电气自动化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我们看看下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吧!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
【摘 要】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正逐渐推广运用节能设计技术。并且节能技术将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电气自动化着手,分析并探讨了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技术,认为电气工程的设计及电气系统中的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使得节能技术能够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发挥出最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分析
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而言,必须保证供电的可靠、安全,并且还要为使用此电力系统的工程或是建筑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城市电网的不断扩大,电力也不断增容,因此就使用的很多的整流器、变频器等,而这样也使大量的谐波产生,从而危害了电网。因此,为了消除谐波与从节能的方向考虑,电气自动化就主要从电力滤波器、无功补偿、变压器等技术着手,对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技术进行研究。
1.电气自动化及节能设计概述
它在提高工作效率、运行成本、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绿色工业革命”的兴起 ,节能成为当前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可以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正是推动各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武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谁率先掌握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权,谁将主导未来的全球经济。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来说,由于城市电网的不断扩大,电力也不断增容,因此会使用很多的变频器、整流器等,而这样会造成大量的谐波产生,从而危害到电网。由此,为了消除谐波,从节能的方向考虑,电气自动化应主要从变压器、无功补偿、有源滤波器等技术上下功夫,可以利用减少电路的传输损耗、优选变压器、补偿无功、使用有源滤波器等方法来使电气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达到节能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电气自动化系统使用时达到节能的效果。
电气专业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与展望
前言
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各类以电力为能源的设备对于供电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生产企业、建筑企业等,大功率、长时间、变性大的用电为电力行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的供电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对自身的实际操作进行改进,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才能应对社会发展下的各种需求,实现自身的当代价值。据《中国电力配网自动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1年》反映,我国当前电力行业自动化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自动化效果仍需提高,这就意味着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想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加大自动化研究和建设力度。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与意义
1.1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在于利用了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控制实现了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主要表现为:①通过对控制方式的设计,研发了配套与电气设备运行相匹配的系统,提高了设备管理与运行的合理性,同时增强了配电网的可靠性及稳定性。②通过自动化技术的支撑,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高效利用,而在适用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原来的配电网进行合理整改,选择一些节能、高效的新设备,减少了在电能传输时的耗损。③通过设计和控制合理的电能参数,对符合进行控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可自动采取可变性的节电措施,同时减少了相应设备在配电网异常情况下的损坏几率。
1.2意义
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两个重要的特征,即工业化和产业化,大规模的集成化生产设备对能源要求较高,例如大型的流水线生产机械、工程施工中的各类设备等,可见电力能源关系到社会基础经济与建设。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倡导和重视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实现电力生产与运营的自动化监管,促进各项设备高效运行,是电力企业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对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化。可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使用水平,是电力企业现代化的一种标志,对于电气走出传统迈向全面工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一、引言
广西科技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生。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求,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原则,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复,2013年学校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名称调整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通过投入相应的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经费,该专业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以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设计、运行、安全、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针对专业结构调整、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我校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增强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方向、专业需求的适应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制订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应用背景、就业导向等因素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目标奠定基础。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定位
我校为一般本科院校,应属于中国高等学校人才教育培养定位的第二类,即培养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种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提出的“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体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我校于2014年制订了“突出优势,通过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与相关学科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是由原专业目录中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内容较为广泛。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硬件与软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是典型的“复合型”专业。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新开设的专业。自1993年开办以来,自动化专业先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重点建设专业、自治区优质专业、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专业评估(认证)建设试点专业,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适当修改和增加强电类课程后形成的,具有“强弱结合、适当偏弱”的专业特色。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和改善,但专业基础、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仍然有限,专业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为充分体现学校新的发展定位规划目标,紧密结合当前智能电网、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的发展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新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突出了“强电为主、弱电为辅,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与电气控制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力设计、电气制造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答辩问题
毕业论文答辩是学校组织的一个考核毕业生专业知识以及处理课题能力的环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答辩问题解读,供大家阅读查看。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在工业控制中,PID控制是工业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控制对象不同及非线性、时变、时滞等系统时,控制器的参数难以自动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了使控制器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实现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可以采用模糊控制理论的方法,模糊控制已成为智能自动化控制研究中最为活跃而富有成果的领域。
我选择设计本课题,是对自己已学知识的整理和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学习和掌握模糊PID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及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工业的迅速发展,对PID控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我们提高知识理解应用水平,认真对待。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化,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线性、滞后和时变现象。其中有的参数未知或缓慢变化;有的带有延时和随机干扰;有的无法获得较精确的数学模型或模型非常粗糙。传统的PID(比例proportional,积分integral,微分derivative)控制器虽然以其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适应性好、精度高等优点成为过程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控制器,而且PID调节规律特别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都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其调节品质取决于PID控制器各个参数的确定。然而,针对上述的复杂系统,如果使用常规的PID控制器,其PID参数不是整定困难就是根本无法整定,因此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为此,近年来各种改进的PID控制器如自校正、自适应PID及智能控制器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