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传播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摘要:艺术设计与新媒体技术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当今传播时代发展得十分迅猛。通过分析传播学的发展对新媒体艺术提出的要求,指出促进新媒体艺术发展的举措,即不断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不断加强艺术设计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培育具有良好艺术理念的专业化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将新媒体艺术设计与现代传播对象的需求紧密结合等。
关键词:传播学; 新媒体; 艺术设计; 新媒体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及移动网络终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其中,艺术设计与新媒体技术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着艺术设计产品带给我们的冲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下,以传播学的视野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播学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变化迅速。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用“信息时代”来形容,而应该转以“传播时代”来形容才更加准确。从宏观方面看,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并与经济、政治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要素。在微观方面,现在的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更紧密连接着社会每一个个体之间及个体与整个社会之间,对整个社会关系的构建重组改变产生深刻影响。同理,传播的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传播无论是在理念、媒介、对象,还是在内容、表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对象日益年轻化和知识化,对传播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创作出来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加逼真、完美、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要能快速便捷地在智能手机、虚拟互动媒体、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满足现代传播的这种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表现形式,还是在外部造型、工作组织、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要较以往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要源源不断地吸收现代新媒体技术的科技元素,创作出大量与先进新媒体技术相关联的新艺术设计作品,要借助不断升级的新媒体数字工具去设计、加工、改造艺术设计作品,以使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修改容易、设计效果稳定、存储方便等诸多内在优势,使设计更加精准规范、更加便捷高效,并且能够进一步消除艺术设计者与艺术设计作品用户之间的不连续性,使艺术设计的构思、创作、制造和使用更加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设计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欢迎,更容易传播开来。
2.要求艺术设计传播范围更广且速度更快
现代传播的发展,要求传播内容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全球任一角落,这就在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其传播对象往往存在行业、地理、社区等边界差别,彼此之间难以建立起一种顺畅的交互机制,这就导致在传播范围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传播范围较小,最终也会影响到传播效果。为有效扩大传播范围,就要求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通过新媒体强大的技术能力突破这种边界差别和局限性,如何通过互联网络、移动网络终端、触摸设备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传播对象可以有效获取传播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设计的传播范围,让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传统艺术设计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上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漫长的过程,采集、汇编、印刷排版、转发等环节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传播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传播对象的需要。但是,现代传播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速度的社会,传播内容要求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用户手中。为此,新媒体艺术设计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采集、汇编、印刷排版、转发等繁琐环节改造为简单的上传下载环节,就可以实现艺术设计创作作品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用户手中,实现文字、影像、声音等内容即时传播。
3.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向复合型转变
现代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传播的内容不再是以往那种简单和单一的形式,而是多种不同要素、不同领域的组合内容,这也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培养的艺术设计者将难以适应这种要求。要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必须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知识,既要懂得艺术规律,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又要精通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现代传播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要求。
4.要求对新媒体数字技术进一步重视
如前所述,现代传播和新媒体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现代传播在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的促进下迅猛发展,同时也对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必须摒弃那种对电脑、软件工具、光电之类等新媒体工具的偏见,不能再以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思想来看待新媒体艺术设计,而是应该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艺术设计,通过技术和艺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创作出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符合现代传播和艺术市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需求。
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途径
1.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要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的需要,新媒体艺术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新媒体艺术包含着丰富的画面、巨大的信息、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等先进技术,如何正确地结合艺术和数字技术,使其达到最完美的艺术传播形式,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必须注意的重点。目前,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艺术成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而不仅仅只有从事艺术工作的工作者们去追求的,所以信息化就成了人们现在沟通的主要方式。对于很多新鲜的资讯、时尚的衣物、社会发展的详情等信息都是通过大数据传输平台来获得的。所以,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身,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科学发展的需求。要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美学设计基础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根据美学理论设计基础,综合科学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来不断改良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视觉传达和画面美感等多方面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
2.加强艺术设计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互动性
在传播的完整链条里,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是其中重要的两个环节。传播内容方面,现代传播发展要求所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适应传播对象多元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要借助数字技术高超的科技手段,利用多种改良后的数字化工具,实现在平面和立体之间自由转化,在二维和多维度之间穿梭,创作出更加复杂多变的色彩、线条和图形,以及奇异夸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画面。另一方面,随着传播对象日益年轻化和知识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式的接受,希望能参与到传播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互动性强的艺术设计才会得到传播对象的认可,其传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要敢于突破局限性非常明显的传统艺术设计思维,要在增进设计者、使用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互动参与交流上寻求更大突破,进一步增强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双向互动交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即时远程的传播功能,让传播对象更主动地参与进来,这种全新的艺术设计交流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和内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设计创作作品存在的文化环境模式,也能促使社会审美意识的飞跃,最终对艺术设计创作产品的传播效果带来影响。
3.培育专业化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在现代传播社会中,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品质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快餐式内容的简单接受,传播对象也希望能接受到更高品质的传播内容。在这种时代变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浪潮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带有非常明显商业性色彩的艺术市场化的产物,新媒体艺术设计者要真正开始思考艺术和市场的关系,要敢于抛弃原来那种过分注重功利性、不注重对设计作品的艺术性思考的陈旧观念,要坚持良好的艺术理念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地位,思考如何将艺术理念和作品市场更完美的融合,设计创作出生命力更为长远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为适应传播学发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应根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性知识,既懂得艺术规律,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又精通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媒体艺术设计前期构思、中期创作、后期制作及其他相关应用顺畅衔接,做到艺术设计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相关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设立新媒体技术、环境设计、装饰设计、摄影、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学科内容,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开设教学实践平台及建立数字艺术工作室,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有效提高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工具操作设计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所学转化成所用,这种寓教于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
4.将新媒体艺术设计与现代传播对象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考虑到现代传播对象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不断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优点的同时,设计要更好地满足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功能性的多元化要求,在创意设计时应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和传播媒体形式,在构图时应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形式美法则,以及文化学、类型学、现象学、美的起源等审美理论基础,在艺术设计的色彩、节奏、韵律等方面充分考虑现代传播对象的需求,所创作的艺术设计作品既能完美地呈现作者的思想,也能在传播中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美的享受和震撼。
参考文献
[1]王燕鸣:《论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J],《大众文艺》,20xx年第2期,第21-23页。
[2]王振兴:《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第13-14页。
[3]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xx年第12页,第30-32页。
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的学术发展与变迁
引文分析是图书情报界评价学术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在学术引用越来越规范、发达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被引论文更被看作是反映本学科、本期刊学术脉络发展的风向标。我们通过对《新闻记者》1983年创刊到2008年26年间高被引论文的聚焦,来观察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发展与变迁。
一、研究简介
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新闻记者》1983到2008年间,基于CSSCI、CNKI两大数据库得出的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
本项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南京大学开发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年到2008年11年间《新闻记者》的论文被引用数据,以及中国知网(CNKI)1983年到2008年26年间《新闻记者》的论文被引用数据。从两个数据库的特性来看,CSSCI的来源期刊不到500种,主要是学术领域较被认同的学术期刊,专业性较强。而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则有4000多种,既有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又有一般性的综合期刊,覆盖面广。这两大数据库相结合,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新闻记者》的综合影响力。
由于CNKI在大量的数据检索中很难排除自引,本项研究的指标为全部的被引用数(包括自引和他引)。在每一数据库中,按照被引用数从高到低降序排列,被引用数排在第一位的为100分,然后根据排序依次打分。由于本项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新闻记者》作为专业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所以赋予了两个指标不同的权重指数,CSSCI被引用为0.6,CNKI被引用为0.4,由此分别得出CSSCI被引用综合分和CNKI被引用综合分。最后将两个数据库的被引用综合分相结合,就得出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综合分数,即:
高被引论文影响力=CSSCI被引用综合分+CNKI被引用综合分
二、数据处理
本项研究的数据截止日是2008年12月。对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综合分数进行降序排列,我们得出了《新闻记者》高被引论文影响力排名前50位的论文列表(见表1)。
本项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由2位编码员同时对50篇论文进行编码,通过可信度测试后,将最终数据输入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所使用的编码表经过测试和讨论后,确定对以下变量进行考察:作者单位,单位类型,作者人数,发表时间,论文长度,研究领域,主要方法,论文类型,研究资金,引文数量等。其中引文数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按照引文的语言类型,分为中文引文和外文引文;按照引文的出处,分为论文引文,著作引文,新闻引文,网络引文和其他引文;按照引文的学科不同,分为本学科引文和其他学科引文。
手机报的新闻传播学特征及其发展问题浅谈
行简单的设置,就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的新闻信息。由于 手机本身的方便携带,使得手机报比任何一种媒体都更 加强调全时和全息化。 2.迅捷性特征。手机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使得 手机报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一方面,它省却了用户购 买报纸等接收传统媒介的时间,同时也省却了需要电脑终端和上网设备等互联网、电视的麻烦,加上由于通讯 需要,大家都会随身携带,使得手机报在传播过程中, 更加快捷。2003年3月20上午10:34,美国向伊拉克正式 宣战,仅一分钟,众多手机用户屏幕上就显示了这一重 大信息。现在,很多报社尝试对突发事件进行滚动式报 道,改变手机报定时发送的传统习惯,像网站新闻一 样,推出全天滚动式新闻,实时跟踪,将其快捷、迅速 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3.多媒体传播特征。手机报发送的新闻,不仅仅是 文字,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其中包含了图片、文 字、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 来,手机的功能日渐完善,它将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娱乐 功能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拍照、播放音乐和视频等新功 能,越来越显示出多媒体用户终端的特性,为手机报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受众不仅可以去 看去听,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理解新 闻,实现多维阅读。 4.互动性特征。传统媒体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与受 众的有效、及时互动,极大地影响了传播的效果。手机 报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报编辑的有效 互动和交流。“5·12”汶川大地震中,手机报的这一特 点体现得非常明显,从灾难发生到之后的求援工作,国内各大手机报纸纷纷推出该事件的专版,许多手机报用 户留言,表示要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 关。更有用户将感人至深的图片、话语进行转发,这种 多级传播仿佛一张无形的网,激励全国人民投入到这场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 总之,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报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及时性和和接收设备易得性的统一问题,实现了信息表 现形式的丰富和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容易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二、目前手机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手机报具有许多传统媒体不及的优势,但是任何事物往往都是双刃剑,与传统媒体相比,我们也不难 发观阻碍手机报发展的若干瓶颈性问题。 1.载体本身的局限性问题。与其他媒介相比,手机 报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 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其受众范围事实上仍显狭 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报就是“迫不得已”的结 果,是非常手段。加上目前手机报的出版内容缺乏创 新、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互动功能运用不充分等 问题,使得它的发展受到局限。 2.受众面窄化问题。对于大众媒体而言,普及率是 其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庞大的受众群体是媒体存在与发 展的前提与保障。一般情况下,传播学对读者的确立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读者的职业和身份;二是 读者的年龄;三是读者的文化教育程度。通过手机渠道 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带功能。所以手 机报的读者首先是手机的使用者,一般为社会中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年龄层次在25岁~55岁、对资讯高 度敏感的群体,相比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 言,手机报的读者面比较集中、窄化。 3.运营模式问题。手机报是新闻媒介和移动通信运 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报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传播 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到:手机报实际上是通信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其 增值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读者之间传播与接受的 关系。这为手机报的发展前景预设了障碍。更深层的矛 盾在于,手机报是多方利益的集合体,但各方利益取向 极不一致。传统媒体的诉求是搭上新媒体这一最快的“时 代列车”,为纸质媒体寻找生存突破口;网络运营商则把 手机报看做一种新的增值业务,希望通过这一新渠道推广新的和无线上网业务。在目前的订阅模式下,移动运 营商所拥有最大的资源——网户数据库,直接决定手机 报的生存状况。而报社提供的内容资源完全丧失了在传 统媒体时代的掌控性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依赖网络运营者的附属物。此外,网络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的传播
渠道是否通畅,传统媒体无法控制产品的传播和销售。 4.缺乏监管的问题。当前手机媒体市场鱼龙混杂, 一些不规范的公司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 责任,致使一些手机报充斥着低俗、迷信、暴力甚至虚 假的信息;一些手机报的编辑人员缺乏“把关”意识,为 了吸引读者的眼球,随意照搬互联网上一些未经核实的 信息,使手机报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三、加强手机报管理的建议 媒介管理制度的创新往往滞后于媒介技术创新的步 伐。目前,我国手机媒体的管理仍是一个“真空”地带。 监管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与监管机构的权责不明确使手机 报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手机报创办、运营、内容制 作、广告、税收、监管等方面仍没有健全的监管机构和 法规的约束。笔者认为,要使手机报健康发展,当前首 要的是要将其纳入管理的视野。 第一,应严格手机报的准入制度。目前,全国各地媒体与各级移动运营商都争相涉足手机报,希望在这个 新兴的媒体市场中分得一杯羮。由于手机报的利益主体 横跨“通信”和“新闻出版”两大领域,两个部门在监 管责权、分工协作方面尚未形成完备制度,因而出现了监管的职责、权益不明确。为规范手机报的管理,应当 协调各方利益,设立专门的手机媒体管理机构,建立完 善的手机报准入审核制度,严格资质审核,规范申办流 程,以促进手机报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应强化手机报的内容“把关”。一方面,手机 报应当提高编辑的理论业务素养,强化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读者提供导向正确、健康实用的新闻 资讯;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介入手机报内容监管,规范 手机报的内容,力求手机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应加强新闻来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国 内手机报的普遍做法是将报纸或网络上的新闻资讯经过 缩编后直接搬上手机报。有些则完全没有原创的新闻来 源,依靠无偿转载、改编其他媒体的新闻资讯赖以生 存。而目前国内对于手机报新闻来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 规、机构仍不明确,这样将极大地损害内容供应商的利 益。因此,出台相关的法规,规范手机报内容来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是当务之急。对于转载内容提供商的新闻 资讯实行有偿使用、有偿转载的制度,这样不仅是对内 容生产者的劳动的尊重,也是手机报各个利益主体达到 双赢的必然选择。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
摘要:全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包括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的出版发表情况,介绍了国内有关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队伍建设情况,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趋势
1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出版情况
1.1.1体育新闻传播类学术专著数量激增,领域拓宽2004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所著《体育新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开始登堂入室,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行列。仅2004-2007年三年半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译著即达到了21部之多。这些专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体育新闻理论、体育传播理论、体育新闻业务、体育媒介营销、奥林匹克传播、体育媒介研究研究领域。
1.1.2实证性研究受到关注实证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最重视的研究方法,也是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在08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开始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体育新闻传播问题。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这两部书均由北京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等著,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方法模式。
1.1.3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类专著处于空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更处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