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1
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应把 人作为“经济工具”而应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 待,因为“一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模式必然走 向死胡同”[1 ]。现代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 职业培训,而是一种与复杂的职业环境相联系的 “教育”形式。因此,职业教育也应注重人的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2]现代职业教育应以全 面发展的完满职业人为培养目标,建构与此相适 应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彰显主体观照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满职业人
任何现实的教育的理想形态,都应该是实现 其终极目的的一个暂时性、阶段性环节。职业教 育也是如此。对于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可主要 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职业教育首先 是教育,这就意味着它必然也必须具有教育的共 同属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真善美统 一的完满人格”[3]的人,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 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来“应 用”[4]。从本质上看,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教 育的学生在发展的总体趋势上都是一致的,即都 朝向全面发展[5]。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终极 目的趋向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德国人本主义教育 学者洪堡指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只是“掌握了 丰富的知识”,更不只是“一台在某个狭窄领域中 精准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件“艺术品”。[6]职业教 育虽然是以“职业”教育为名从教育的母体中脱胎 而来,以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为突出特 点,但它与母体之教育的血缘关系却一直存在着, 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阻隔由脐带传送过来的 “全面发展”目标的基因。其二,职业教育是面向 “职业”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普适的社会人不 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特定的职业人。由此决定,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具有职业意义的教 育。作为职业岗位中的职业人,要完全地参与职 业世界、适应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和拥有完满的 职业生活,就必须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正如美 国职业教育学者勒维克从存在主义视角所指出 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发展内在的自 我”,“使学生成为具有真正人格的个体”,实现对 “工作意义的自我认知及自觉”,“视工作体验为个 人生命计划的一部分”。[7]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单 纯地把培养岗位技术能力作为自身所追求的唯一 目标,还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复杂的职业环境 出发,实现个体的完整发展,指向主体的自我实 现。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就 是培养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完满职业人格的职业 人,即完满的职业人。在当今时代的职业教育实 践中,应将这种终极的目的贯彻到职业教育的具 体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加以实 施。经过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完满职业人所应具 有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学术能力、岗位 技术能力和高级职业能力,其中高级职业能力还 包括职业伦理和职业审美素养。
基本学术能力是未来职业人驾驭基本的工作 任务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 工具功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算、数等基本的 求“真”的通识能力。个体无论未来从事什么样的 职业或岗位,这些基本的学术能力都是基础而必 需的。它们既是每位职业人参与凸显现代文明的 职业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个体进一步掌 握其他职业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此有必要 指出的是,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这些基本学术 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算、数的基础性 能力,而是具有一定职业导向的基础学术能力。 其中,听的能力是个体在未来的职业世界中能够 以正确的姿态倾听或欣赏,进而合理地接受他人 意见或建议的能力;说的能力是个体能够在未来 的职业世界中正确地运用职业语言与他人沟通的 能力;读的能力是个体能够理解与识别和专业相 关的文字或图表性文件(如说明书)等的能力;写 的能力是个体能够以书面语言记录、组织和交流 职业事务的能力;算和数的能力是个体能够运用 基本的运算公式和数学语言对专业相关信息进行 简单计算与数学推理的能力。虽然这些基本的学 术能力都是个体应对未来每一项工作所必需的, 但对于具体的专业领域甚至岗位而言却具有相对 的差异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应根据不同的专 业和职业类别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的培养做出一 定的职业倾向引导。
岗位技术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 育所应着力培养的一种特殊能力,也是一种求 “真”的能力。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在 脱胎于教育母体的过程中不断滋长的、具有自身 特点的重要职责与任务,是“职业性”教育的充分 体现。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两 个层面,就个体而言,它们分别指向于满足学生需 求的生存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两个方面。其中, 第一种价值是第二种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个体 的发展需要是建立在对其生存需要满足的基础之 上的,“如果教育不授予学生谋生的本领,他们的 生存和物质生活缺乏保障,便谈不上对知识、道德 和审美的享受”8]。黄炎培曾经指出,“苟并个人 生活之力而不具,而尚与言精神事业乎? ”[9]此 “生活”乃“精神”之基础一“生存”。在杜威看 来,为有用劳动做准备的教育必须先于为闲暇生 活做准备的教育,因为“一个人为了过有价值的生 活,他必须首先要活下来”[10]。因此,职业教育必 须首先培养个体谋得生存的一技之长的能力,以 “补救”“求一饭之地而不可得”[11]的生存遭遇。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社会化和 产业化的增强,岗位技术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观照 个体生存的需要,也应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 职业教育在技术能力的培养中做到个体生存服务 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和谐统一。
高级职业能力是个体应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 会之复杂多变的职业世界所必需的通往“真”、 “善”、“美”的高层次职业能力。它是个体在当今 时代参与任何一项工作都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 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之间具有迁移性和普适性,在 不同的职业生涯时期具有赓续性和柔韧性。与前 述的基本学术能力相比,高级职业能力更体现为 它的现代性和高级性。高级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创 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 解决能力、交际和团队工作能力、学会学习能力、 复杂想象能力、情感认知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审美素养。它们一方面是处于现代社会环境中 的个体追求完满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也是促进个体“长效性”生长、增强人的“持久”和 “强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12]在现代工业 社会,这些能力伴随个体组织和执行技术能力的 始终。高超的高级职业能力将有效促进个体对技 术能力的掌握和运用。正如杜威所言,“劳动力市 场动态的和变化着的需求对思维能力越来越多地 替代体力技能提出了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计划 应该人文化和宽基础化,以提高适应性”。[13 ]这里 的“思维能力”便是高级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 分。高级职业能力的培养在20世纪上半叶的杜 威时代就已得到了重视,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
在高级职业能力中,职业伦理和职业审美素 养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职 业人格之“善”和“美”的重要内容。职业伦理即职 业道德与职业态度,职业审美是个体以美的方式 处理职业事务的能力,二者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 的职业成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 会,职业伦理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高度责任 感与使命感、良好的团队精神、诚实的工作态度、 耐心的工作方式、积极的进取心、自尊与他尊,等 等。对于职业伦理的重要性,着名的奥地利教育 人类学家茨达齐尔有过相应论述。他认为,那些 正在为职业做准备的青年人除了必须获得职业知 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当“形成那种有望获得未来职 业地位和对他有利的个性特征”[14]。其中的“个 性特征”就是他所指的专门的“职业‘道德’ ”,这是 职业人走向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职业审美素养 同样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走向职业成功所不可或 缺的。一方面,审美素养可以为个体知识的习得、 技能的获得、创造力和判断力的养成等提供“美” 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以美储善”促使职 业人道德素质的提升。此外,职业审美素养的教 育还可以通过培养职业人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以及形成“美的人际关系”,15]进而达到提 高以“技术能力”为主导的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着 名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韦尔曾直言,“我们的工作 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们必须在两 者中选择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16]。足见“美” 在个体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善”和 “美”的素养,职业人将不尽完满。对此,黄炎培曾 有过精到的论述。他指出,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教 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就会从一 种很好的教育沦落为一种低级的器械教育。如此 一来,一些学生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 修养,这种教育最好的结果不过是造就一种改良 的“艺徒”,而不是“良善”的公民。17]这里的“精神 的陶冶”、“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是职 业伦理与职业审美素养的重要表现,它们是现代 职业教育培养“良善”职业人所必需的。
二、构建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要实现完满职业人之多元能力素养的培养目 标,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前 述的三大能力要素又分别包括诸多子能力要素, 不同的子能力要素往往渗透在不同类别的课程当 中。根据职业教育所欲达成的能力要素的不同, 可将理想的、完整的课程分为人文社会课程、自然 科学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综合课程四个类别。 当然,在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职业教 育的不同层次和专业领域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知 识基础和认知特征,对这些课程内容在难易程度 和侧重程度上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设计。
人文社会课程主要承担个体之社会语言、认 知、情感以及职业伦理和职业审美等方面能力素 养的培养,这些能力素养是未来职业人无论从事 何种职业都必需的。现代大学之父洪堡曾指出, “有些知识应该是普及的,有些巩固思想和性格的 教育应该是每个人都获得的。不论其职业,只有 一个良好的、正直的、启明的人和市民,才能成为 一个好的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和企业家”[18]。这 里的巩固“思想”和“性格”的教育知识在很大程度 上是人文社会课程所传输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 主要是培养未来不同行业领域内的技术工人,他 们要成为一个好的职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良好 的公民。但笔者并不赞同洪堡所倡导的普通教育 与专门教育完全相剥离的状态,而是主张在专门 教育内部渗透相应程度的通识教育,而人文社会 课程则是践行这种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人 文社会课程主要应由语言课、政治课、历史课、伦 理课和美育课等构成。语言课主要培养个体基本的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写作、阅读、听力和交流等语 言方面的能力;政治课旨在增进个体对国内与国 际政治社会形势的认知与理解,增强他们职业的 政治服务意识,使之能以政治的眼光理解职业角 色、处理职业事务;历史课旨在通过使学生学习和 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促使个体对与职 业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度认知和理解,以历 史的深邃眼光有规律地解决职业世界中遇到的有 关社会问题;伦理课主要承担个体职业意识、职业 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诸如诚实守信、热爱工 作、良好的团队精神等;美育课主要培养个体健康 的职业审美精神、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良好的发 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通过开拓和打造 学生的艺术视野和艺术品格来增强技术能力执行 的艺术品位。
自然科学课程主要培养个体遵循和运用自然 原理或规律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和推理并进而解 决职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技术的产生源 于新科学知识的应用,而新科学知识的建构必须 建立在对前人积累起来的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 客观真理掌握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参与未来技 术岗位的职业人加强对蕴含客观真理的自然科学 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自然科学课程还可以培 养未来职业人“勇于探索”、“求真”、“唯实”和“创 造”的科学精神。[19]由于这种科学精神不是对人 文精神的排斥和压抑,而是融合人文精神的科学 精神,所以,它极其有利于职业人的健全发展。正 如杜威所言,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科学精神”,那 么,他就“没有人类为有效地指导的思考所设计的 最好的工具”,“这种人不但不能利用最好的工具 从事研究和学习”,而且还“不能理解知识的丰富 意义”。[2(^这就意味着自然科学课程所蕴含的科 学内容不仅具有简单的工具功能,还具有丰富的 思维助推效应。自然科学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课程 和科学课程。数学课程以重点培养未来职业人在 与职业有关的数学问题中进行基础运算、空间想 象、统计分析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为目标,主 要包括高等代数、三角几何、微积分、离散数学、基 础统计等课程;科学课程重点用以培养学生在对 各种自然现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科学规律掌握的 基础上,运用各项基本原理解决职业领域中实际 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课程。此外,为响应现代职业世界的需求,计算机 课也应纳人现代职业教育广义自然科学课程的范 畴。它作为一种工具课程,主要用以培养个体运 用计算机设备来处理职业生活中所产生的文本、 图表、图画与视频等数据信息的能力,包括计算机 基础、程序语言、工程制图等课程。
对于具体的自然科学课程,职业教育机构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对于 基础较差的中职生应该大大降低其难度,以求补 偿他们知识基础之不足;对于高职生则应适度提 高其难度,但也应低于普通高校相应课程的难度。
专业技术课程是最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 特色的课程,它的目标在于培养个体应对特定岗 位的专业技术能力,尤其是一线的动手操作技 能。正如美国着名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 指出的那样,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文学和历史以及 统治自然世界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固然重要, 但让他们去追寻自己喜欢的并有可能成功的领 域,其重要性至少不亚于前者。[21]职业院校的学 生大都擅长动作操作技能,而专业技术课程正是 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促进他们职业生涯成功的专 门课程。当代社会批判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后 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要有足够数量的受过训 练的、具有专业和技术能力的人才。[22]这就进一 步印证了职业教育设置专业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因此,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必须深刻领悟专业技 术课程的基本使命,科学地设置与实施相应的专 业技术课程。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形式的不 同,专业技术课主要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习 课。其中,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的主干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从学科规律和专业理 论发展的视角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术 能力。专业实习课程更是职业教育培养个体专业 技术能力不可或缺的课程,它旨在使学生通过在 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实现对专业技术 能力的有效达成。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理念相互 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和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整合 在一起,以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生形 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整合观念,从而有效解 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课程类型。23 ]格式塔心理学理 论认为,认知主体具有整体性的特质,它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性,要求认知客体也应具有整体性 的特点。[24]这种整体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具有较强 的人文品格,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完满职业人 目标的终极诉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世界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职业世界也变为一个 极具整体特点的复杂系统。未来职业人要成功地 胜任某一职业岗位,不仅需要具备独立的职业能 力,还需要具有凸显整体特点和全局视野的综合 职业能力。因此,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规律的视角, 还是从职业人胜任工作的立场,综合课程的设置 都是必需的。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将蕴含相互 关联的多元成分的经验和活动内容整合在一起就 形成了综合课程的基本内容。职业教育的综合课 程主要由横向交叉课程和纵向顶点课程组成。其 中,横向交叉课程是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相近的几 门课程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新型课 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个体在某一职业领域中的整 合式的多学科视野。这种交叉课程一方面体现为 学科内部几门相近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间的交 叉,诸如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等,旨在培养某一专 业领域职业人的多元基础学科视野。这种课程更 适于中职学生。另一种是在不同学科间相近课程 之间的交叉,如生物伦理学、教育人类学等,旨在 为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提供相近学科的思维方 式,以增强未来职业人职业能力的创新性。这种 课程更适于高职学生。纵向顶点课程一般是在最 后一个学期设置的,它从整个职业项目的视野来 培养个体应付复杂环境的综合和高级职业能力的 课程。这种课程在组合方式上体现为纵向的贯穿 性与总结性,在能力培养上体现为高级性和综合 性,与横向交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项目针对性。
三、彰显主体性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培养完满职业人之目标的实现和完整职业教 育课程的实施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必须彰显 主体性,充满人文观照,以使个体在更加宽松、和 谐的氛围中走向发展和完善。教学实践是最能体 现动态性和主体性的教育实践状态,由于它最能 发挥主客体各方面因素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它也就更便于通过满足个体的主体性需求来实现 培养完满职业人的目标。为此,现代职业教育教 学实践必须有人性化的教学资源支持、民主型的 教学关系支持和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支持。
教学资源支持是保障完满职业人培养的前提 性教学支持条件,而体现人文色彩的人性化的教 学资源支持则是保障完满职业人培养的重要前 提。人性化的教学资源支持主要体现为高素养的 教师支持和高质量的设施支持两个方面。其中, 前者是教学资源支持中“人”的要素,对完满职业 人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 实践中,高素养的教师不仅仅体现为拥有广博的 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求具有良 好的情感认知水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学生要克服的诸如贫 穷、身体残疾、困难的社会环境等障碍愈是繁重, 对教师的要求就愈多,其中就包括要求教师具有 情感同化、耐心和谦虚等方面的人文品质。[25]就 我国当下的职业教育而言,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 比,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一些,尤其是 他们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不少学生存在自卑心 理和厌学情绪。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 有高水平的综合素养,特别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文 品格,以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文观照来促进学生 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设施支持也是 高质量教学资源支持的重要部分,其中既包括纯 硬件的教学设施支持,也包括渗透“软”性要素的 教学辅助设施支持。纯硬件教学设施支持主要是 指教学设施支持中的“物”的因素,包括课堂外的 硬件设施支持和课堂内的硬件设施支持。其中, 前者主要是指各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充分满 足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的需要;后者主要是指教室内桌椅的布置和采光 的设计等要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需要,例如, 在桌椅布置方面要较多地使用圆桌式的摆放结 构,以满足职业教育小组实验教学的需要,便于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渗透“软”性要素的硬件设 施支持中,职业教育机构应根据需要设立特殊的 教学辅助机构,将“人”的要素渗透其中。例如,可 以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设立教学跟踪服务办 公室,通过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人文观照实现最终 的健全发展。
和谐而民主的教学关系的营造也是完满职业 人培养的必要教学支持要素。对于教学关系的实践,德国近代浪漫主义学者如费希特、谢林、洪堡 等人都主张,教学要实现从“独白”到“对话”的转 化,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26]这种教学关系, 一方面可以培养个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 格”[27]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促使个体在 未来的职业岗位中更加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另一方面则可以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营造 “大家动手”、“共同参与”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学 生对职业知识的记忆与职业能力的达成,以及培 养个体在未来的职业组织中所需要的合作精神。 民主型的教学关系突出地表现为主体间性的师生 关系,这是存在主义学者布伯所倡导的“我与你” 的主体间性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对于 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基础 知识较为薄弱,但他们更渴望得到人格的尊重,更 需要互动性的交流,更需要在对话中彰显自己的 主体性。因此,根据布伯的理论,在职业教育的教 学中应当规避压抑个性的主客体师生关系的践 行,建立平等性、人性化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以此关系为基础,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 实验课和实习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 的“输人器”,而是主动建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的“主体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将学生当做“活生 生”的主体人来对待,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 流,勇于接受每个未来职业人所提出的学习过程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分享情感认知和专业 知识,最终促进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有效达成。 当然,也需要学生对教师做出尊重“主体人”的态 度,以形成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
科学的教学方法支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 完满职业人的重要教学推动要素。基于现代知识 观视野下的“情境关联性”、“主动构建”和“主客体 交互作用”等理念,职业教育不应再视学生仅仅为 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鼓励他们按照自身的经验、兴趣和条件学 习。[28]以此为基础,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主要 有情境教学法、个别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
其一,情境教学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 理论,多数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类型可能不属于 语言的和数字的,而是属于操作的。[29]这就要求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等实践性特点。而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基于建构 主义理论的、有着鲜明实践特点的教学方法。它 旨在使学习者通过在自然的场景中将其内在的认 知结构与外界的客体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实现对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达成。未来职业人接受职业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的真实职业 世界中实现自我知识和外界环境的融合,这就要 求教学实践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工 作场景,使得学习者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养成技能 和生成态度。情境教学法更适于实验课和实践课 的教学实践。
其二,个别教学法。个别教学法是体现“因材 施教”教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职业教 育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不同社会背 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个体,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着 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位 就同一个问题寻找多种“切人点”、打开“多扇窗 户”的人。[30]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选用 个别教学法。例如,在实验课和实践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分 配不同水平的实验和实习任务,并在学生实验或 实践的过程中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 及时地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保证实现对更多 完满职业人的培养。
其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以特定的 教学任务为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特点 进行随机或指定的分组,使得小组内的学生个体 在合作关系中完成既定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未来 的职业世界中,职业人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体中, 个体任务的完成得益于关系体中其他个体的有效 合作,而自我在关系体中的表现也有益于关系体 中其他个体任务的有效完成,并进而实现整个工 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在合作关系中,交际能力是 必需的,而这一能力也是加德纳所揭示的多元智 能的要素之一。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来 说,这种交际能力的增长性需求往往比埋头苦读 的普通教育的学生来得更为强烈。这就要求职业 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合作学习法。通过合 作学习,学生的诸如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 神等职业能力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这是完满职业 人达成的重要元素。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2
摘要:在办学竞争、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就一定要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全面落实职业素质教育。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不能仅凭教师个人零散的经验去临场发挥,而应是一个有系统性、需要整体推进的教育过程。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职业素质教育;系统性;融入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幼儿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涵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幼儿教育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综合运用的系统知识、技能与经验为依据,培养学生学前教育的必需专业知识、文化科学、艺术操作技能,最终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能依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不同年龄段幼儿特征及培养目标等差异,能够灵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工作方式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担当、追求真理、诚信做事的态度,教会学生处世和做人”[1]。
二、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与特性
幼儿教师职业素质是指幼儿教师以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积极进取的人格为基础,经过学校教育、教育教学实践、自我素质的提升等方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和活动方式。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等。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复杂、艰巨而又富有有创造性。概括起来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具有以下特性:1.内在性幼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探索和亲身体验,摸索出一些学前教育上的经验教训。经过有意识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内在性,它是靠自觉性发挥作用的。2.整体性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这几个方面均衡发展、整体推进、不能偏颇。3.发展性“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2],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规政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诸如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有系统性、需要整体推进的教学过程,“根据专业教学的不同阶段将职业素质教育的不同内容进行嵌入,使学生分阶段、循序渐进和可持续发展地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3],加之学前教育职业的特殊性,它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渐进原则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技能的掌握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4]的规律,随着专业课教学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逐步深入、丰富、综合,与其相关的职业素质内容,如专业态度、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幼教机构类型特点、幼儿身心发育规律、同事合作与家长沟通交流、各类教育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等内容也要随之逐渐加入和跟进。2.结合原则伴随专业课教学目标内容,对其可能适用或利用到的,如相关学前教育机构软硬件介绍分析、相关的幼儿教育教法、可能适用的年龄段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特点等等也要密切跟上。3.针对性原则对在专业课教学中,要针对幼儿教师职业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模拟环境进行训练,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发育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身心最大可能的发展”[5]。4.整体性原则在专业教学中,处处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成长为精神主线,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教学。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特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从专业课教学入手,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成长为指引、以专业能力提高为核心,变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主要应对策略如下: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对所教的学科专业要有系统性的认识与操作技能,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职业整体性认识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质是专业课教学的核心,但是要把专业课内容纳入到学前教育职业的整体背景之中展开教学。开学之初,教师要讲清楚这个学科在整个学前教育职业中的位置与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环境、机构组成、地区差异、职业法规、幼儿特点、幼儿教师的职责等进行总体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职业有了整体的认识。3.积极创设学前教育职业情景,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品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中,与技能相关的问题、解决思路,都要以学前教育职业情景的方式去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幼儿教师职业所需的心理品质,与日常的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苦练巧练专业基本技能,逐渐养成职业所需的耐心、细心等心理品质,这样比职业素质抽象的说教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模拟学前教育情景,把关爱幼儿、信任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的职业精神,作为设置学前教育职业情景的精神主线,贯彻在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持续不断地获得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滋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
五、结语
学前教育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发挥直接而显著的作用,而职业素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专业技能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技能教育为核心辅之以职业素质内容的融入,可以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学生转变为学前教育职业人而形成必备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巧凤.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xx(34):39.
[2]朱坚,陈刚,王利民.规划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规划[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xx:94.
[3]姜波.将道德标准纳入工程专业教育之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3):57-58.
[4]张瑞平.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xx(1):26.
[5]李德菊.论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99.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3
一、“就业导向”是深层次的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用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认识更多地局限于满足企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上,而没有把职业教育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置于应有的地位。在满足职业教育需求主体时,更多地考虑企业甚至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忽视了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选择者——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而职业教育要真正体现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满足经济需求和个人需求,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周济部长在最近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教育部制定的(20xx--20xx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将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人一生的就业能力,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职业教育在满足经济需求时更具有入文性。就业导向的实质是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的娴熟技能,以便走出校门就有岗位,保证学生今天的就业。而且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就业。
因此,职业教育以就为为导向,不仅是一个口号的提出,更是一个观念的更新,制度的创新,必将使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二、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推动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五”期间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新一届政府也把就业问题作为本届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在走出校门之后,面对企业转岗、下岗及分流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多重夹击。及时谋得就业岗位。并能在岗位变换时顺利适应新的岗位或职业.就成为衡量职业学校质量的关键,成为促进或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低潮期,仍然有一些改革力度大、观念更新快、市场意识强、就业有保障的职业学校飞速发展。这些职业学校以就业导向指导办学,贴近市场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高质量的适应市场需求又有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较高的就业率;良好的就业前景又吸引了大批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充足的生源为学校集中精力抓质量、创品牌提供了条件,从而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实践证明,只有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和旺盛的生命力。
2.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四个服务,反映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直接服务是有限的,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而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个人服务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就成为了四个服务的核心,成为其他三个服务的前提条件,就业也就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学校必须抓住这个结合点,找准经济的增长点,尤其是地方经济增长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服务面向,积极发展面向地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三农”的专业与培训项目。
3.就业导向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生活的时代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社会发展模式已发生革命性变化,职业世界的变化加剧,职业结构的稳定性打破,新的行业不断兴起,旧的行业不断衰退并退出竞争领域。因而.现代社会中劳动者不可能选择一次职业并做到从一而终,劳动者不断转换或改变职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关注是学生一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学生走出校门的一个就业岗位。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满足个人需求的表现,是职业教育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价值目标上的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指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职业教育不再是授人以一技之长,谋得一个职业功利性教育,而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成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教育体系的一员。"
三、就业导向对职业学校的创新要求
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企业需求导向转向个人就业需求导向,必然引起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推进职业学校的管理创新,集中反映在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就业指导、办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
1.在教育目标上就业导向赋予职业教育的内涵,把单纯技术目的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育,增加人文目标的要求,既体现生存、实用、职业的特性,又不忽视教育的生活、发展的方向。这样,职业教育才能“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
2.在办学理念上就业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教育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12大类别中居第5类。职业学校的产品是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其客户主要是学生和企业。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就要努力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把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就要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上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为企业提供相关、优质、高效的服务。
3.在专业设置上就业导向要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过去一些职业学校是资源导向型,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专业,导致一些职校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出现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每个发展迅速、深受欢迎的职校必定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
4.在课程内容上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就业导向强调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一般性认知技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的需求。
5.在教学方法上就业导向要求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法。即要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6.在就业指导上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强职业咨询。由于中专毕业生年龄尚小,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都不甚了解,使学生最初的职业选择未必是与学生个性最适合的职业或最愿从事的职业。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强化职业咨询功能,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使学生能按自身特点和社会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合理选择,最大限度的达到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7.在办学质量评价上坚持就业导向就要坚持以“就业率”为职业学校办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不仅仅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看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情况,看学生总体的工作业绩,看所有接受过本校毕业生的企业评价及与其他学校毕业生的比较评价。还应包括学生再就业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必将推动职业教育的深层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法研究的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性,上手慢,就业难,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职院校需要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方便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等数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一、前言
现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这样几个必要性,首先,是现在的高校扩招、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这时候生源的整体质量就会下降,生源本身的水平不高、基础不好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处,所以有必要革新教学方法;其次,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尤其是数学这样一门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如果教学方法再那么死板、没有新意,就更难开展教学工作了;再次,从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来分析,一方面高等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数学长期的发展中,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教育操作性比较强。从这些必要性来看,提高高等数学教育刻不容缓。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无非就那么几方面,下面我们来一一梳理。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因为考试成绩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所以他们的基础普遍不好。数学这门学科是比较重基础的,基础不好会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提高。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很多学生都思维不集中,贪玩,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不能够自己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开始,只要能够及格就行,完全不会考虑数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三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很多学生也是很刻苦的研究了数学知识,但是效果不明显,学习效率低,甚至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数学成绩的提高。四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这一点也是学习效果差的一个原因,因为掌握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时间的刻苦研究都是无用功,完全没有效果,加之数学本身的枯燥性,学生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五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这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如果知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契合点的话,学生不愿意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
关于浅析旅游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现状论文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文化建设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与灵魂,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旅游类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 都要把文化建设放到学校发展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师生力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具有旅游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本文所谈的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主要是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指职业院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生活信念、传统风俗、知识体系、语言符号和建筑风格等,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几个方面。
近几年, 各地旅游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成效日益凸显,方式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2015 年,课题组在西南、西北、华东等七个地区的旅游类中等职校和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课题组根据全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分布情况来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76 份。其中,华东和华中地区旅游类职业院校数量相对较多,问卷发放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为33%和38%;西南和西北地区调研数量相对较少,均为1%;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的发放比例分别为64.3%和35.7%;调研涵盖了旅游类专科职业院校、综合类职业院校的旅游学院(系)以及独立设置的旅游专业,各占调研总数的54%、32%、14%。此外,课题组分别针对两类受访人群设计了问卷,即以旅游职业院校(系)的管理类人群(校级领导、宣传工作负责人、旅游院系领导、旅游专业负责人、一般行政人员)和普通师生类人群(专任教师、学管人员、学生)为调研对象,参与调查的比例分别为25.4%和74.6%。
关于情感因素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论文
1、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情感因素
目前,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情感因素往往被忽视,具体表现为:
1.1教师间关系
教师作为主导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其特殊性。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车间。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可这类师资队伍年龄较低,教学过程中存在想当然的做法,所谓的操作规范,也是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模仿来的,与实际的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际的生产经验,同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关怀,教师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整体,同心同德,相互学习(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1.2同学之间的关系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较差,基础没有学扎实,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还不明确。这些学生年龄偏小,还有点小聪明,家长多舍不得放到社会上去摔打,送进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校体制的管理下健康成长起来,顺便学点职业技能,接受系统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文化层次,以适应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选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家中有钱,希望孩子在规则的教育下掌握一定的技能,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少数人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空的时候常在一起玩,跟社会闲杂人员的关系密切;再一部分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学习技能的必要性,想掌握实用性技能,改变人生途径,他们学习的兴趣较高,学习成绩较好,但也往往瞧不起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学习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不知道怎么学习技能,在课堂上多在观望,也不学习,他们往往被同学们孤立。同学之间没有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长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市场和促进就业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服务和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相对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又应如何选择呢?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这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呈现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 其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的发展同步。 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却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无法形成一种动态的融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是一种必然,而其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优化课程结构,于是就存在一个课程结构选择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反思一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必须进行改革。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的表现
1、设置课程盲目,没有形成教学活动有机的整体
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本校办学形式的制约。现在的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忽略教学活动是有机的整体,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
2、课程之间不衔接,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组织形式也在急剧变革,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社会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甚至相互脱节,
教育优秀论文关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高职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管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了适应旅游业新的发展变化,迎接新的挑战,满足社会对新型旅游人才日益扩大的需求,使当前的高职旅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我们从高职旅游学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模式的重新抉择到教学条件的大量变更,无不着重突出高职旅游教学的个性和特色。从培养目标上,我们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紧紧围绕现阶段高职旅游教育从“培养能够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的‘制造型人才’向能够适应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作岗位变化的‘创造型人才 ’转型的要求,更加突出学生培养的岗位导向和专业技能;从教学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践”的模式,融“理论、实务、案例、实践”四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加努力达到专业设置的指向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从教学条件上,更加着力强调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的统一化,强调教、学、做统一,即学校——教育部门与企业— — 相应产业部门的有效合作、统一,并建设和拥有完备的教学实验和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目的既然是服务未来的旅游企业,那就应该回归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高职旅游教育还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突出教师的“双师身份”,作为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师,必需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旅游教师应该经常引领学生参与到现实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中去,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指导, 以保证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岗位变换的“创造型人才”。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导语: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试析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论文。欢迎阅读!
试析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还不够成熟。本文分析了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术工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中职教育不仅能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更受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结构的制约。综观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后,表现出发展快,规模大,但支撑中职教育的平台的仍不坚固,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还没有完全打破,各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加快步伐完成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工业化目标,另一方面要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可以说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与国外相比则有明显差距。从总体看,既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也落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近年来中职教育的滑波困惑以及升温的意外,也说明我们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还不够成熟。
关键词: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 问题对策
1 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水平的论文
论文摘要: 分析了职教英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职教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恰当的方法。
要教好职教英语,教师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然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谈一些实践体会:
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或者用异样眼神看后进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关于就业导向的远程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职业教育中网络课程的设计对整个远程职业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大多数远程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和普通网络课程没有什么区别,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本文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设计了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网络课程。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一、引言
随着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张,单纯以院校为基础的集中式的面对面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远程职业教育成为必然之选。要使远程职业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之外,网络课程的建设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
目前的网络课程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如课程内容只是简单知识的堆积,没有技能培训,缺乏易于操作的导航系统等等,除此之外最突出的缺点就是和职业教育的职业目的相脱离。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远程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课程。
二、设计原则
1.坚持网络课程系统的完整性
网络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或多或少缺少该系统中的某些要素,或者是这些要素综合起来时并没有保证该系统的完整性,致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受阻,也使得利用该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目的没有真正实现。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时首先应坚持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于计算机教学职业教育的论文
一、构建科学的考核制度
受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影响,我国职业计算机教学中依然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核为主。而忽视了对其实践能力的考察。针对这一现状,计算机教学必须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将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考核制度更加合理,具体操作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机思维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安排不同难度、不同方式的计算机考核。给予学生的正确的评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其能力、兴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目前,职业教育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为了自身的稳定发展,已经开始重视计算机方法的创新。形象教学法、实践操作法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形象教学法的应用
形象教学法目前在职业教学中应用较多,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这是由于职业学生多数未参加过高考,基础水平较差,对学生存在抵触心理,因此提高其兴趣十分重要,通过形象教学法,将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图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并且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实际上职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反而较多,只是其将大部分时间应用于电脑游戏上,这是其对计算机存在的唯一兴趣。学校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计算机课程设置时为其安排娱乐性质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给赋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并且通过一些趣味的计算机内容使学生降低对计算机游戏的沉迷程度。同时培养学生对更高的计算机知识探索欲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计算机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
关于职业教育学生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
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根本,理应被高度重视。然而事实上,学生走向“被发现”却颇多周折。之前,笔者曾从“成长”到“成人”的培育视角对职教学生研究做过粗浅探讨,现在,出于对该研究视域的关注,再做进一步探讨。
我们知道,在普通教育研究中,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可谓是三者并立,其大致意蕴是在学习者、学习内容、教授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互动的内部系统。尽管后期又有多种教育元素的纳入与补充,但也多是基于上述三要素。然而,在上述三论中, “学习论”研究至今仍较为薄弱。当下学习科学、儿童科学、神经科学等的兴起与繁荣,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研究的重视,但至今依旧缺乏教育学本身视角的学科关照与系统培育,这一点在职业教育内部尤甚——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外延发展朝内涵提升的转型期,在教育内外因素兼顾之时,我们多偏重从宏观的、外在因素论及;在教育内部因素的选择、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多关怀教师的教(什么样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关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关怀课程的设置与编排,等等。无疑,以上内容至关重要,但却缺少了学生领域的内容,说明我们的教育还不成熟、不完善。
如果说职业教育研究中完全没有学生,这也有夸大之嫌。单就现有文献进行简单分析可见,对于职教学生的评价、(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管理、学习等方面的探讨已经不断深入。此外,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职教理念中延伸出的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与总结也具有参考意义。但是,在笔者看来,以上有关学生的研究还过于杂乱,经验化倾向较重,得出的经验也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难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