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论文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现如今它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基础专业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即国际金融学本质上是开放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

国际金融学论文1

  1当前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1.1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采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不但没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而且制约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阻碍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1.2专业课程构建不合理,实践课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大多按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来进行。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是在专科或本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减少课时,删除部分专业知识,来简单地进行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内容编排。这样做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不了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

  1.3缺乏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和企业所推崇,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随之增高,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新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职院校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及其缺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基础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使得学生缺少到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银行、投资公司等相关企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对工作岗位、业务流程、专业操作的认知,使其难以构建对专业相关岗位的认知。

  2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老师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改革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务必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入手,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基础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如下:

  2.1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国际金融专业的知识枯燥乏味,老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善于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如:高职院校可建立综合模拟经济实验室,构建国际结算、外汇交易等模拟的经济交易系统,其中外汇交易的模拟系统可选用宽带实时传输和接收同步全球的外汇交易时讯系统。老师利用综合模拟经济实验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外汇交易的流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操盘能力,掌握付汇、信用证、托收等金融业务的流程,提高对金融市场与金融业务的深化认识,进而促进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2.2构建专业实用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传统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的培养方案,已不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相关高职院校需以岗位教学为立足点,以岗位技能要求为课程内容来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整改。

  2.3组织学生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老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各岗位的综合实践,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岗位意识及专业技能,进而实现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实践课程安排如下:

  2.3.1专业岗位基础技能的实践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再配合计算机和普通话的培训及等级考试、外语课、心理辅导课等基础技能课程,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2.3.2专业课程的分岗实践运用学校的财会、金融等专业实验室来组织学生开展纸上学习及软件模拟的学习,指导学生构建具体的金融专业业务模块如:证券、银行、投资、理财、保险等业务的专项岗位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岗位认知及操作能力,使其能熟练地掌握相关业务操作流程。

  2.3.3专业岗位的综合模拟实践运用学校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组织并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金融综合业务的ERP沙盘训练,模拟上岗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系统、全面的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处理各金融业务的能力。

  2.3.4实际岗位的顶岗实践通过校外训练基地及“校企合作”项目,安排大三学生进行毕业的岗位实习。在合作单位的安排下,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毕业生进行顶岗工作,或参加金融单位的岗位实习,检验并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业务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4运用双语教学国际金融专业是世界性的,很多专业名词都以英语的使用形式出现如:deposit-reserveratio、openaccount、advancepayment等。可见,双语式教学是该专业的内在要求,双语教学能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阐述,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最详细的国际金融时讯。

  3结束语

  各高职院校需有效做好国际金融专业的教学工作,积极运用实践教学模式。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构建专业实用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组织学生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运用双语教学,合理开发并完善教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岗位操作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及社会提供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

国际金融学论文2

  [摘要]基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点,通过《国际金融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为例,分析《国际金融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既缺乏理论性同时应用性也不足、教學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学效果考核难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并提出从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来改进《国际金融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推进实现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金融人才;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

  一、《国际金融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点

  戴小平(20xx)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备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熟悉金融法规和金融政策,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金融市场状况,熟悉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以及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等七个方面的特质。李佳颐(20xx)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大多供职于经营服务部门,他们遵循“服务创造价值”理念,金融智慧形态注重知行合一,具备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二次创新能力,同时还拥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可见,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供职情况使得无论是对其专业知识还是对自身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要求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首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其次是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强,同时应用分析能力要强,尤其是营销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强。最后也是必须要具备的是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要好。

  (二)《国际金融学》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银行、证券和期货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先行课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和汇率、汇率制度和内外经济的政策调节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几个部分。从课程模块来看,无论是从事初级的柜员还是证券销售,都要具备对汇率知识、外汇兑换、国际金融形势了解和把握的能力;而且从事分析师或规划师,更需要具备了解国际金融动态、分析国际金融事件、管理国际金融风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因此,《国际金融学》课程模块中的汇率解读、外汇交易、政策搭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有极强的应用性,对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非常重要。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既欠缺理论性也少有应用性

  一方面,《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晦涩难懂,知识点覆盖面较广,需要对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有比较好的掌握。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好先行课程,也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国际金融经典案例很多,同时国际金融时事更新较快,需要教师对国际金融形势有比较深的了解,还需要教师能结合理论知识并应用分析国际金融案例。因此,《国际金融学》的教与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实际上无论是学生的素质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偏向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忽略理论基础,国际金融案例也只是一笔带过,很难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如果不能很好的将课程内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用来解释国际金融现象,教和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会比较薄弱。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及理解应用能力

  《国际金融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理解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比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汇率的计算、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解析等,都要学生首先理解原理然后进行应用分析,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专注力并能主动思考。目前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很难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原理理解不了;其次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容易导致讲授内容以及讲授过程过于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畏难的情况下丧失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最后,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不足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课外的学习既没有主动性也没有效率,学生一般没有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而一周才上一次课,不预习也不复习不仅使学习知识点没有连贯性,还可能导致每次都重头再来。因此,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都是零碎的认知,无法融会贯通,不仅难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更加无法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对课程体系没有什么概念,到最后可能学生只知道学了这样一门课程,对于学了些什么、如何学以致用基本不清楚,能记住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知识点有些印象就算是不错的了。

  (三)教学效果考核难以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是多方位的体现学生的成长,既能体现学生从基础知识记忆到案例分析以及金融时事的解释能力也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主要采用70%考试成绩加30%的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易导致学生大多通过考前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对考试争取及格,对知识点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和应用,难以促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同时也无法科学的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堂内的表现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比如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课堂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教师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学评价的方式体现教学效果,更多的使教师完全适应学生的口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而很少同时兼顾课程教学目的和学生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为后者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较高。

  三、《国际金融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要让《国际金融学》教学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使用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打好基础。

  (一)通过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教學设计包括从教材选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习题集和案例集的编写更新等一系列课堂内外教学的准备和过程及其效果检验。

  1.教材应选用最新及应用型教材

  教材应该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材,当然,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给学生一个思路和蓝本,还需要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来进行参考。最好是可以由课程组编写一本教材以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要注重应用性

  一方面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设置时应强调汇率解读、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危机解读等应用性知识的教和学,在相应的章节加上案例分析课、小组讨论课以及专题延伸等课时;另一方面修订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比如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比50%,但必须明确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比如将课堂提问、课内讨论、小组发表、课后作业甚至课程论文等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范畴,再赋予相应的权重,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衡量学生在整门课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能力,以体现其理解应用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3.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在PPT的制作和设计当中,首先要考虑PPT的页面设计,字体的选择、重点内容的突出、版面的设计包括动画和艺术字等;其次应更多插入图片以及适宜的短视频,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能吸引和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生动。

  4.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堂课除了讲授以外,尽可能的多采用课堂提问导入教学、课堂讨论加深理解、反转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由于一般采用合班授课方式,人数比较多,课堂把控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中尤其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的分组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课堂提问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引入正题,因此提问要清晰易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反转教学可以是一些非重点难点的知识点,但又要求掌握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可以采用反转教学,给学生机会自主学习并以其所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教师只需适时的补充和纠正即可,这样往往在学生接受知识上会有更好的效果。案例讨论一般需要提前计划和布置,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对人民币国际化、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某一个主题或者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之后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能帮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国际金融时事,又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当中去,是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能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勇气、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5.编写习题集和案例集

  编写习题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配套资料,帮助理解重难点知识点,但仍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能力为主,所以题型应多有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而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之类的主观题;案例集应以经典案例和国际金融时事为主,并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内容,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应用的素材,以促进更好的教与学。

  (二)通过实践教学辅助教学

  将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以及国际金融时事案例分析等以外汇软件操作、专家讲座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开设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既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更重要的使学生会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外汇软件分析和判断外汇走势并能模拟交易。同时通过讲座和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资料查找、案例分析、报告攥写以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任课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多参加培训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名师讲座,多学习国际金融前沿,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及国际金融相关主题的科研项目,参与外汇实践交易等。最终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水平,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xx(3).

  [2]李佳颐.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xx(10).

  [3]吴燕.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在线,20xx(4).

  [4]李丹捷,白炜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20xx(8).

国际金融学论文3

  1.引言

  问题解决产生于数学教学,之后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意义重大,但由于国际金融学是研究一国金融变化对其他国家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问题解决十分困难,案例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因此,应大力提倡以案例引导为基础的问题解决教学。感于是,撰于文。

  2.问题解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解决突破了波利亚的启发法。波利亚问题解决研究的最大贡献在启发法上,这种方法强调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而不应拘泥于某一具体方法和教条。波利亚之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使问题解决突破了启发法而深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系统研究。

  2.问题解决研究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广泛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使问题解决研究更加科学,应用日趋广泛。

  3.问题解决不但在数学教育中受到重视,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问题解决正在成为整个教育界的教学方法规范和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尽管如此,在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第一,从传统来看,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反对,但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数学定位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差距较大,这自然造成了发端于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迁移障碍;第二,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习惯于高度统一的教学内容计划和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第三,在学校教学中长期以来所遵照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难以容纳更符合市场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解决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以产定销的生产经营理念在教育界的特殊表现;第四,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并且习惯了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对问题解决教学存在本能的反感。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教学已成为时代潮流,无论阻碍有多么大,我们都应有勇气去进行挑战。

  3.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所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也很宏观。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内容比较复杂,分析方法也比较抽象,同学们往往感到很困难。相对于国际金融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来讲,内容和方法本身还不是最困难的,但这一点学生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弊端之一。学生们往往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去关注真正的学习目的本身。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对将来工作没有用,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对将来工作没有用的同学往往都是因为没有信心找到一个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当导游,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搞软件开发,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当钳工,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搞经济和金融工作,就不会觉得国际金融学没有用了。目前,中国经济学科各专业学生很多,就业岗位有限,造成拥挤现象,所以学生没有信心找到适合自己学科专业的工作,这样就连带地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有用性的准确判断,进而使真正的学习目的丧失。针对这种状况,必须使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树立专业信心、明确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实行问题解决教学。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与国际金融学的目的紧密关联的,学习国际金融学就是为了理解国际金融现象并能够解决国际金融问题。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国际金融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更加必要。

  4.国际金融学案例分析与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

  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做好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设计有很多原则,这些原则之间往往有一定矛盾,在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以坚持时效性、真实性、启发性原则为主。笔者认为,国际金融学应根据当时是实际国际金融状况设计问题情境,这样设计的问题情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也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才真正有意义。问题情境难度很大,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有限,这个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案例的详细分析。前已述及,案例的选择依据是中国和外国历史上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国际金融事件和调控措施,因此,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迁移能力。经济学与很多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与此相似,国际金融学的问题情境不可能与历史案例完全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们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环境是有差异的,并鼓励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

  5.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问题解决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十分必要;

  2.在坚持时效性、真实性和启发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中国实际国际金融状况设计问题情境;

  3.选择中国和外国历史上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国际金融事件和调控措施作为案例;

  4.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

  作者:罗丹程 薛雅奇 张婷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金融学课程论文

标签:金融保险 时间:2020-10-06
【yjbys.com - 金融保险】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怎么写一篇论文吧!

  国际金融学课程论文

  1当前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1.1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采用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不但没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而且制约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阻碍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1.2专业课程构建不合理,实践课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大多按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来进行。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是在专科或本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减少课时,删除部分专业知识,来简单地进行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内容编排。这样做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不了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

  1.3缺乏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和企业所推崇,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随之增高,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新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高职院校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及其缺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基础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使得学生缺少到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银行、投资公司等相关企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对工作岗位、业务流程、专业操作的认知,使其难以构建对专业相关岗位的认知。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论文

标签:金融保险 时间:2020-10-05
【yjbys.com - 金融保险】

  国际金融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金融学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1.引言

  问题解决产生于数学教学,之后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意义重大,但由于国际金融学是研究一国金融变化对其他国家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问题解决十分困难,案例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因此,应大力提倡以案例引导为基础的问题解决教学。感于是,撰于文。

  2.问题解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解决突破了波利亚的启发法。波利亚问题解决研究的最大贡献在启发法上,这种方法强调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而不应拘泥于某一具体方法和教条。波利亚之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使问题解决突破了启发法而深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系统研究。

  2.问题解决研究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广泛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使问题解决研究更加科学,应用日趋广泛。

  3.问题解决不但在数学教育中受到重视,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问题解决正在成为整个教育界的教学方法规范和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尽管如此,在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第一,从传统来看,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反对,但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数学定位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差距较大,这自然造成了发端于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迁移障碍;第二,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习惯于高度统一的教学内容计划和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第三,在学校教学中长期以来所遵照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难以容纳更符合市场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解决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以产定销的生产经营理念在教育界的特殊表现;第四,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并且习惯了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对问题解决教学存在本能的.反感。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教学已成为时代潮流,无论阻碍有多么大,我们都应有勇气去进行挑战。

《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标签:金融保险 时间:2020-08-23
【yjbys.com - 金融保险】

  摘要: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推进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国际化课程不等同于双语课程,它更强调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货币金融学”是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授课团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和鼓励学生思考、表达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载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可分为核心主干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两大类。核心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各类选修课程是各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的,比如国际贸易、投资银行学、金融会计、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国际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等课程。第二,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发展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