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分析了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介绍了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和法规的主要内容及中小学教育中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识,具体包括导论、教育法基本理论、学校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附录等章节。

教育政策法规1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业率下降、教学质量滑坡等.量的扩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因此,目前高等教育应审时度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领导者和学术研究者,更要为社会输送大批掌握高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良莠不齐,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体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是: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人数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强度加大,风险性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师的工作热情都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重点从学校、学生和教师这3个方面来进行剖析.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长足发展”,在教育经费有限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抢夺生源、新校区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博硕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保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2]表明: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全国层面来看数量较大,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人均体育场地较少,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体育场地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要求大一、大二开设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的体育课程,平均每学期需要上18周的体育课.而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教学时数上各高校差异较大,有29.1%的高校开设14周,43.6%的高校开设16周,27.3%的高校开设18周.再加上体育选修课绝大部分在室外上课,极易受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由于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体育场地短缺、教师数量有限、排课时段受限制的条件下(体育课一般是上午三、四节,下午一、二节或三、四节),多数学校采取减少教学时数、增加教学人数、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压力.《纲要》[3]明确指出:体育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调查显示,13.8%的高校教学班人数是30人,64.5%的高校是30~40人,17.5%的高校是40~50人,有4.2%的高校甚至达到了50人以上,这种做法无疑确实缓解了排课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的稳定有序开展,但是教学质量依靠什么来保证呢?其次从学生层面进行剖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之带来了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大学生戏称毕业就等于失业,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对体育教学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也表现出学生选课时功利主义倾向较明显,有的学生选课是为了获得高分数,有的是因为教师好说话容易过,还有的是因为项目本身很舒服,不累不脏不苦.学生这种复杂的选课目的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其结果是让该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有些学生受到“唯学分论”的影响,上课的目的就是拿学分,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思想比较普遍,只要不被老师挂科就万事大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似乎遥不可及.学生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之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和利益相关性认识不足,上课时自然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偷懒的绝不卖力,运动量稍大点就叫苦连天,殊不知任何体育项目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负荷刺激机体,增强体质的功能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将导致体育教学健体性功能的弱化.最后从教师方面进行解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数量增加,凸显教师数量短缺.导致师生比不合理,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和强度成倍增长,许多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高达18~22学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质测试等工作.此外,体育项目自身的高对抗性导致体育教学的高风险性,学生人数的增加无疑加大了体育课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体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都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学生评教制度尚存弊端,而学生的需求又多样化和复杂化,部分学生因为教师严格要求就给教师差评,而一些不负责任善于讨好学生的教师则能获得较高评价,这种评教制度以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还有绩效考核的影响,大多教师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和工作.科研成果在职称评聘、考核、职位竞争方面的巨大优势,导致很多教师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和精力花在跑项目、跑课题上面,教学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口号化和形式化,部分教师对待教学存在应付了事的倾向,教师教改动力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被严重边缘化,只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就万事大吉.试问现在还有多少教师把课余时间花在钻研教材、教法、研究90后学生的特点上,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靠什么来提高教学质量?

  3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3.1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4]明确指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我国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中心工作,其他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各高校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106昆明学院学报20xx年12月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一直被边缘化,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体育教学是属于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低收益的课程,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对体育教学的投入相对较少.而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在建设规划中应给予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5]的通知规定,国家要求的基本配备规定标准是:室外场地设施生均为4.7m2,室内场地设施生均为0.3m2.因此,首先应根据在校学生人数来进行场地器材配备,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从而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其次,各级高类高校要按照国家及地方对体育教师配备的具体要求,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数量.20xx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6]通知要求:“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足18周的体育课,配齐体育教师,将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切实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来.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响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重视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策略,让体育教师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最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查与通报,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要给予惩罚,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件的实效性和制度执行力,从而保证体育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3.2以人文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体育教学理念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路决定出路,因此,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构建友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更要以身示范,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要关心爱护学生,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养成了他们怕苦怕累,自私自利,眼高手低,抗挫折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差.当我们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后,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6~8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教学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达到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目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不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随意猜测,要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单边的灌输传授模式向师生互动模式逐步转变,对于后续教学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要适度化学生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怕苦怕累,稍微有点强度和运动量就会打退堂鼓,要在学习中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足够的体育运动量和强度,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地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

  3.3教师要与时俱进,推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碰撞和融合,高校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已经成为微型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理论课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利益相关性,让体育活动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用,以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教师要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年复一年的陈旧教学内容只会不断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适当删减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入时尚元素和流行元素,深入挖掘各个项目的体育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用上世纪80年代的知识去教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以及去适应本世纪的挑战,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各项目的流行趋势和最新动态,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带来学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入学门槛降低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差异性较大.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比传授技能更为重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指出:“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8].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践行启发式教学思想,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譬如理论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因为多媒体教学可提高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习更具针对性,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巧妙结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耳等多种器官进行活动,做到优势互补,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将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合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去影响和感召学生,激发学生的锻炼欲望,持续锻炼情感,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政策法规2

  我有幸参加了县组织的中学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全员培训,在这次培训中,认真聆听韩博士的讲座,又一次让我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了净化,得到了升华。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从而为自己以后学习与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斗志与信心,现在,我想谈谈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为一名老师,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学习。

  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在大学里接触不到的。从名师的言语之间无不感到他们对学生无私的爱。在学习中,应该以表扬为主,我们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教师从生活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并以微笑来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让他们能够尽早的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入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

  在实际生活中要给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诚心诚意地欢迎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位老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我们的教育事业走向辉煌。

教育政策法规3

  如今,社会上越发的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学前教育,而在如今“重智轻体”的风气的不断的渲染和蔓延的社会里,学前体育却没有得到社会相应的重视和支持。学前体育指的是儿童在学习之前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身体的活动,学前体育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自身的灵活性,还能够促进学前儿童之间感情和团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文章就笔者自身对学前体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幼儿园相关的文件结合来阐述学前体育的重要性和学前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体育活动是儿童自身的本能。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儿童的学前教育已经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曾有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学龄前的行为习惯和体质状况直接影响了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应该给予体育教育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直接与我国发展趋势的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就学前体育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并在实施方面给与笔者自身的一些建议。

  一、学前体育的含义和作用

  学前教育指的是学龄前儿童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在学前时期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儿童未来自身的发展,而儿童中部分存在这许多问题,比如说儿童自身的体质不够好,生长发育的情况不达标等,并且儿童自身的能力尚未开发和培养,从而导致了儿童自身的协调性不好,速度和耐力不高等等。而学前体育教育是针对儿童这一系列的问题而从事的行为活动。学前体育能够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儿童的呼吸机能和内部机能的发展,改善儿童的身体素质。儿童的生长发育是自身的机体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同意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学前教育就是在激发这一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儿童进行学前体育能够更有效的锻炼学生内部机能的发育,还能够提高儿童自身的协调性、速度和耐力等,所以实施学前体育是目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学前体育的重要性

  1、从社会角度分析

  在当下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学前教育。自从1990年开始,国家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三部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对儿童学前体育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从这三部重要文件中,可以看得出国家和社会对学前体育的重视程度,看出学前教育在教育所占的重要地位。体育是一门增强体质,促使人们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学科,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家颁布的三部重要文件中明确的指出要求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全面素质发展,和谐发展一代新人,并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带有启蒙意义的教学,而可以细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体育能够有效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育,能够看得出学前体育教育在如今社会和国家心中的地位。

  2、从儿童年龄分析

  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大致是在3-6周岁,而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大多具有好动和喜闹的天性,这这一年龄段也是一生中发展运动的关键的时期,所以体育在这个年龄阶段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3-6岁的儿童处于身体高速发育的状态,这个年龄阶段的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活泼好动的,这是儿童的天性,也是身体发育过程中的客观需求,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够抑制儿童的天性,压制儿童的发展,还应当支持和帮助儿童进行相关活动,而体育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更好的宣泄天性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帮助孩子释放天性的同时学习,在玩耍中成长。儿童只有在玩耍中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比如说,儿童在幼儿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赛跑活动的时候,能够帮助儿童在奔跑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自身的协调性,还能提高自身的速度和耐力;儿童在教师的组织下跳绳,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反应能力和协调性,还能够促进儿童体格和骨骼的发育。由此可以看的出在学前教育中,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儿童自身的能力,还能够帮助促进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学前体育教育的方案

  1、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

  在实施学前体育教育之前,必须首先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只有让儿童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并从心底中接受体育,而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能够从体育的自由方面来入手,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不喜欢受到约束,所以在幼儿教师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要注重不要抑制儿童的天性并提倡儿童自主进行体育行为,鼓励儿童释放天性;同时也可以从儿童对体育的好奇心入手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比如说跳绳、乒乓球和拍皮球等项目,利用儿童对体育的未知激发儿童内心的好奇,从而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的能够实施学前体育的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出儿童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2、劳逸结合,促进学习和身体的发展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并且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往自由,所以必须要充分利用到这一特点来实施学前体育教学。儿童在室内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天性,导致儿童上课分神不专心,所以为了儿童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的洗礼,将体育教育充分的利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劳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鼓励儿童释放天性,通过大幅度的运动,能够保证儿童更好的睡眠质量,从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更好的接纳知识。劳逸结合能够帮助促进儿童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前体育教育既能够帮助儿童开发和培养自身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成绩。

  在儿童学前教育不断被大众关注和重视的今天,实施学前体育教学来帮助儿童能够更好的发展迫在眉睫,是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手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