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为非计算机类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1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文章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管理机制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考试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传统的计算机考证,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工作需要,对学生以后工作的意义不大。就目前的全国计算机一级B证考试来说,题库更新速度较慢,很多考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全面的考核,影响到实际考核的效果,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真实的水平。另外,随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无法真正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验。在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目标规划不合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在实际专业教学过程中,脱离实际职场的实际工作环境,不能实现行业之间的接轨,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索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外经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总结,建立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核提供借鉴和帮助。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进行探索。
2.1借鉴国外考核模式
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国外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德国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双元制的考教分离的制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职业教育考试主要由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口试、笔试以及上机操作。在考试完成以后,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结果。澳大利亚主要采用TAFE考试的方式,丰富了考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进行考试,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结果主要分为达到、部分达到以及未达到3个等级。英国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主要收集、判断证据,学生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而美国主要采用校本考试的方式,主要利用考试的引导、激励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形成性考试为主,总结性考试为辅,学生的作业、设计以及论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国外考试评价方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在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2基于文件夹评价过程的考核方案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整理,建立学生个人的文件夹,然后上传到FTP站点,然后制作成小组网上学习主页,从而为合理评价学生提供重要的依据。采用这种评价模式,增强了教师评价的动态性和随机性。教师也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成长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要把学生的行为素养纳入到考核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范围的,重视学生行为素养。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基础中,行为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出勤率、周围环境卫生保持,在下课以后计算机桌椅摆放,问题回答效果,能否与其他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能够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修改。第二,明确评价文件夹的内容和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选择严格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计算机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电子文件夹评价方式,从而丰富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第三,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考核。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文件考核过程,重点做好文件评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教师要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完善文件夹结构,有效丰富和管理学生的文件夹信息,保证学生基本信息安全。第四,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在进行文件夹考核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便利地进入到计算机网络中,教师利用FTP和电子邮件,也可利用“大学城空间”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新媒体,建立独立的教学集成系统和数字化大学城教学系统,不断扩大课堂教学范围,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成果,促进评价考核顺利进行。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评价考核标准,注意评价的效率、评价的反馈情况,重视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下面就针对在完善考核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3.1注意评价的实施效率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效率。在采用文件夹评价考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信息形式多样,对教师批改方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批改方式,不仅正确率无法保证,而且评价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为了提升课程评价考核的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超过6个,这样教师直接对小组进行评价,从而提升评价考核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合作能力,满足实际考核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
3.2保证评价反馈及时
在实际评价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及时的反馈。教师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评价的目的性,从而为实际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评价考核的过程性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相关的学生数据和资料,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然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和判断,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计算机引用基础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评价对象的主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教师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本文在结合外国教学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文件夹过程考核展开论述,但是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境,重视考核的细节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机制评价新模式,从而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敏,杜开峰.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29):167-169.
[2]杨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xx(Z2):1-3.
[3]高鑫.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xx(11):56-58.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2
一、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奠定一体化教学的物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必学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场地和上机训练时间,这就对学校的机房建设提出了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在第一学期,共73学时,上机训练时间占总课时的80%以上,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保证学生上机时人手一台。为方便一体化教学,机房的教师机器安装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上课演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真实地看到作品的制作过程,真正地实现了边讲边练,使教学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学生完成了课内所学知识,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通过查找资料还丰富了学生在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识,进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适应教学改革,我们在机房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样上起课来就更方便了。运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更直观,更形象,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练为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大部分学生能听懂为主,重点帮助后进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这样既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一举多得,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一体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思想,笔者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三个模块:一是理论知识学习模块;二是单个知识实训模块;三是阶段综合知识实训模块,实现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实训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在讲授《WORD20xx的应用》这章中的页面设置的时候,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一个成形的作品,作品带有页眉、页脚等相应设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完成理论教学环节;之后,笔者利用局域网传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发挥想象,设置自己认为合理美观的页面,并把优秀的作品通过投影仪投放出来,供大家欣赏和学习。这不仅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环节结束之后,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笔者给学生布置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例如,制作一份个人简历。这个任务因课堂时间有限,课上肯定完成不了,可以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有问题可以通过QQ、邮箱或者电话和笔者及时取得联系。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是以能力表现为基准的,这样,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课程,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编写一体化教材,奠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基础
在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材也要随之改革。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的宗旨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将专业、职业和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还编写了《上机实习指导书》,两书结合,确保了理论的先进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做到理论和实践零距离,这样既提高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试制度是评价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后,考核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考勤(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5%)+上机实训(占总成绩的35%)+综合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20%)。通过改革考核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都产生适当的紧迫感,促使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措施和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3
1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目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含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软件及常用软件等。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含了对计算机软硬件及发展史的介绍,计算机网络涵盖了计算机通信的一些基本原理,都属于偏理论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及展示为主,也就是传统的lecture based learning,学生动手操作不多,但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后面几章的内容则需详实地介绍相应软件的初、高级功能,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设置一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发现、思考所学软件的应用,这个过程也可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
2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已经进行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学习,以北京为例,北京的高中学生都需要参加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考试,而在该科目中已经包含了计算机基础、Office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编程基础等,相比之下,大学计算机课程在内容上并没有扩展很多,但在深度及学科应用上有专门的涉及。因此,部分北京的孩子可能对一些课程节次上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此时,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养成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可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会让周围的同学有一种误解,怂恿、影响一些同学同样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特别的,部分同学觉得前几节的内容对他们自己来说比较简单,就错误地认为这门课也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也习惯性的不听,但实际上那些内容他们可能接触的并不是很深,最终导致计算机课程成绩的不佳。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同学可能在初、高中时代并没有接受较完整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因此,他们反而会感觉计算机课程非常难,这部分同学需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教起,相同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另外,部分同学由于刚从家乡来到北京,在性格上可能还比较内向,小心翼翼,从而不愿意与教师多沟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折射了教学上的一个问题:尚没有合理的计算机入学分班制度。分班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编写针对不同水平的教材,对不同等级分班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等,这就需要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研究。
2.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现有的主流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涵盖在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上,虽然大学教材在内容深度和应用上相比高中信息化课程更进一步,但是在内容扩展上还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我们也参考了国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感觉国外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不同操作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以及软件工程(含编程)的使用,国内大学教材的内容跟国外高中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课程的内容非常相似。这也间接反映了国内外在大学课堂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差别,国外由于已有较好的高中的计算机素质教育,因此,在大学的课程中,更偏向实际应用系统应用的相关理论,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从而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及系统。另外,我们的教材中还没有涵盖在医院现行应用比较多的HIS、PACS等系统的相关理论及操作,因此,学生也还不能直接从课堂上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原理及使用,如果以后可以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能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更有益处。
3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目前,虽然计算机课程同英语一样都属于公共基础课,但是两者的地位差距比较大,计算机课程未来的发展也可以参照目前英语课程的模式。
(1)英语课程一般在上课之前都会先有一个分班考试,而分班考试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基础的学生,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可以进入快速班,可以学习更有难度的课程内容,而基础差的则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这样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适当的教学,从而易于学生接受。而计算机的课程也可以参照这个思路,上课之前先进行分班考试,从而分成快速班和基础班,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授课内容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还在于英语四、六级的存在,并且直接与本科学位挂钩,因此,英语在基础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而计算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要求,但实际上,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NCRE)已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很多年。根据我们课程内容的设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二级都是可以报名的,比如一级中的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计算机基础及Photoshop应用,二级中的MS office高级应用。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后报名计算机等级考试,且在课程上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涉及,这样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能够获得一个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可以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踏实地学习,最终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之上。
4结束语
未来的医院必定走向信息化及智能化,优秀的计算机素质将是未来医护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之一。这需要教师们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深化育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增强为社会培养所急需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医学本科生的计算机素质全面提高。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教学对象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较差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中、高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高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这部分学生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完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也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对电脑的接触比较早,他们在学习本课程时相对要容易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大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计算机的认识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再者,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
2、计算机实践条件与设备落后
由于受经费制约,学校的实践条件与设备明显不足。计算机数量和型号速度上难以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目前仍以赛扬计算机为主,双核计算机还未普遍使用,很多新软件不能安装运行,即使能安装运行,其速度也很难跟上。后期维修资金得不到经常支持,计算机缺乏维护,经常损坏,一些办公硬件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等也是学生们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的。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的论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以力求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学生认识、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等一些教学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了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好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竞相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主要针对大一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本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抓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展开初步的讨论。
一、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课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这些新踏入校门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作为他们大学的启蒙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时从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尽快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形成良性的学习体验循环,既有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挖掘学习,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
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力求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在诞生之初充满神奇的色彩,因其高昂的造价和复杂的使用方法,使其对普通的民众来说一直是一件望尘莫及的稀罕物。但自从1978年IBM公司生产的个人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渐渐的走入到寻常人家。特别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计算机进行着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使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实用的信息处理设备,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助手。
为了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好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竞相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如何抓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展开初步的探讨。
1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多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作为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启蒙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踏入高校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首先讲述这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的突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进而说明熟练掌握这个工具有多么的重要,最后可以用激励的话语表达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殷切希望,进一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使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即有利于他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学习,使他们得益于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步养成,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乎在各行各业都使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劳动。所以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是就业的前提和保障。特别是咱们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基层实用型人才,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作了一些探讨和改进。
【关键字】: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讨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之间的普及,中职院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是就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不断加强培养各个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本文结合湖南医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实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
1)硬件环境
计算机实验的硬件环境主要包含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环境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房设备陈旧,机器性能不稳定。学校往往为了节省办学成本,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一般的学校计算机至少都需要5年才进行更新,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样,网络设备也是如此,性能良好的交换机,千兆网络的.接入,都会大大提高网络速度。为计算机的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如何改进硬件资源是我们教育工作有待加强的地方。
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基础论文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1.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英美法系国家学院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后来还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得以实践,引用到了其他的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带领学生,在相应的教学目的的要求下,与学生们共同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调查、思考,讨论以及交流,从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和道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这一过程中得以受用,获得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们在案例教学法这一理论方法中,运用得当,在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进行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教师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教学经验,技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对这一课程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掌握了方法与技巧,寓教于乐,在实践中使学生通晓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操作技能.
1.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理论知识的困惑,将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由此,学生就具备了应用计算机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了竞争能力,并为日后的求职竞争做好了铺垫,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案例教学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道了怎样运用知识,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落实的更好.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与老师进行共同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寻求更好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后,就能得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在任何方面的实施效果.教学者应该教授给学生更多的实际经验,学生就能够从中分析出理论知识是怎样在其中运用,就能找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实践中是怎样运用的,能够找到门路方法,更好的找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实践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掌握其他的思维方式,理解理论知识时就能更加透彻,思维方式能更加新颖独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计算机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构建主义理论,并且要在合理的模式之内实践这一理论能否带来相应的实际效果.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设计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论文
摘要: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以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如何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概念图;教学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属计算机方面的入门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一般为72个学时,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各36学时。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且学习者所具备的知识起点差异很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并保证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概念图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7]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大幅度地提高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一)学习者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地区,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成为一个系列课程,学习者所具备的知识起点差异非常明显。同时,计算机知识内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如何根据每一个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帮助学习者树立完成学习的自信心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最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入手,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操作演示和上机实践练习的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将概念图引入教学过程中,力求将该课程开设成集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经常被运用到各种教学环节当中。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成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笔者在阐述案例教学含义和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PPT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便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计算机类人才是市场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化人才,也是国家紧缺型人才,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做好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1案例教学概述
1.1案例教学的含义
关于“案例”一词,学者们普遍认为,案例就是状态、事例和情形。学者余凯成通过研究指出,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既定的素材,紧紧围绕特定问题,完整编写有关情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内容、教学目标,将学习者引入特定的教学情景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良性互动,来解决教学问题。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军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在军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一种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引入概念图工具、采用军事案例、利用MOOC视频、课赛结合以及善于利用科研成果五个方面入手说明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课赛结合;概念图
计算机是现代军事领域的作战工具,因此,军队院校培养具备信息素质的学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按照“突出军事应用特色、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提出军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向实战化靠拢具有积极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
(一)引入概念图工具辅助教学
概念图工具的使用是每个学员必知必会的技能[1]。将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概念图关联起来,体现知识间的衔接,加深学员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学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速思维过程的发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概念图的实现方式灵活,可以使用专门的绘制软件或者直接在纸上绘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课初期,教员先把概念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和原则教给学员,将课程知识点划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学员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完成简单知识点概念图的绘制,课上上台讲解,对于相对复杂的知识点,教员在课上利用概念图工具将大知识点以结点的.形式绘制出来,然后由学员根据初步的概念图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在每一章结束时,为加深理解知识点,都要求学员将本章的所有知识点总结成一张大的概念图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杂而乱,此时概念图工具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而言,程序设计应当是其核心学科。由于程序设计课程包含了繁杂的知识点,与之相应的课程实践也具有复杂性。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程序设计有必要加以改进,全面转变程序设计的课堂模式。利用教学改革确保程序设计课程综合实效的提高,符合新课改对于计算基础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教学密切相关,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基础课首先就要明确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及其原理。通过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流程与思路,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程序设计。相比于传统教学,新时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致力于培育创新能力,通过课堂创新的方式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1]。为此在改革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时,师生有必要做到密切配合,共同探求更适合程序设计课堂的新型教学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尊重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为学员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只有不断改进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路,才能确保符合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学科课改方向,从而提高学员的实践素养。
1程序设计基础课的现状
从现状来看,程序设计构成了很多学科的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尤其不能缺少程序设计作为保障。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程序设计的基础课并没有实现完善。受到应试压力影响,计算机专业课堂仍充满压抑和枯燥的氛围。通常情况下,教师负责为同学们讲解程序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点,然后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同学们演练。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科成绩,然而却背离了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就会对程序设计基础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感觉,因而无法激发对于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2]。从目前来看,程序设计基础在日常教学中仍体现了如下缺陷:首先,程序设计基础仍缺乏最基本的任务驱动,过于重视程序设计语法。实质上,程序设计基础不仅包含了语法知识,同时还应当设置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感觉到程序设计基础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而并非单调和枯燥的。然而目前在这门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忽视任务驱动,师生觉得只要明确了程序设计相应的语法规则,那么就可以应对这门学科的考试。缺乏任务驱动的课堂压抑了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热情,同时也背离了实践导向的课堂改革。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成绩和分数,但却并不符合真正的编程操作要求[3]。其次,程式化的程序设计课堂内容经常脱离实践,不利于学员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长期以来,程序设计基础都是依照既定的模块来展开课堂的。这种状态下,程序设计基础课堂就会十分枯燥,师生过于重视描述性和验证性的程序设计知识,同时也忽视了综合与创新性的编程知识。此外,程序设计中的`某些知识点也没有密切结合软件工程的编程实践,因而很难从根源上确保良好的实践效果[4]。通常在程序设计的课堂上,学员只要依照教师的思路来填写报告并且描述既定的编程步骤就可以了,而不必深入探究程序设计的深层知识。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较强的随意性特征,缺乏必要的课堂监督。情况严重时,某些学生甚至会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第三,程序设计基础没有体现全方位的考核指标,通常停留于笔试形式。如果运用单一的笔试来考核学员的编程水平,则无法明确程序设计的真实水平。同时,现阶段的程序设计考试题目也相对单一,没有做到紧密结合编程实践与基本原理。在这种状况下,学员一旦面对上机操作,经常会感觉到无所适从,无法发挥程序设计方面的创新潜能。由此可见,单一的课程考核指标压抑了学员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与积极性,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程序设计综合水平的提高。
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近几年从德国引进我国一种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它的理念是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自我辨断能力。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
一、将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引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实意义
1.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职计算机教学已在改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等,我们已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是从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培养上还远远不够,中职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还不足以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学习的策略和能力。不会监控自己的学习。不会对学业成绩进行反思和评估。
2.传统教学模式和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比较
中职计算机学习的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的操作, 更重要的是要使用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学习,学生需要利用计算机手段,运用各种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学会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完成预期成果。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职业能力。
二、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模拟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调研教学法等。本人认为这些教学法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情灵活运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常常通过项目教学法,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可操作的项目,学生自主地制定计划、进行决策、实施计划、进行展示评估,目的是培养及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辨断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的过程。下面以《名片的制作——word 图文混排》项目为例,具体教学活动步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