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随着企业资源的变化以及配置与整合效率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凭借着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动力,一个企业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提升。那么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1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上,实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减少结构性失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国家培养有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高等教育虽然进人了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决不能降为大众化水平。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在大学生知识与能力形成以及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大学生培养系统中,不论是观念的变化、体制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教学科研的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点作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学科建设培育大学生竞争能力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且提升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实力

  人才培养是高校在大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环节,围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院校一方面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趋势,大学要大力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本科规模适度扩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要改善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高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和训练基地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大学应该加大对各种教学项目的直接投人,改善专业基础教学实验的条件,提高大学生教学和实践训练水平,建立创新氛围,使素质教育和以创新为核心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内活跃起来。

  三、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的科学研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集中了大批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还有大量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树立超前意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提出创新的项目。提供学术论坛,促使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相互结识,交流知识和学术思想,交换研究方法和技术,熟悉了解彼此的学科语言和问题,促进合作,强化整体性意识,激发新的学术思想,并将其融人大学生竞争力培养过程之中。其次,热心发现创新观念、思路与科研项目,遇到大学生中有新思想、新发现苗头的项目,要想办法支持、培植、帮助其实现创新计划。第三,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既要希望成功,也要允许失败,要为大学生创新性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高等院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1.正确定位,创新培养目标

  高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还是培养手持文凭的待业者,是当今高校堕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高校的准确定位。当下,高校能在专业设置上真正根据市场需求着意创新的不多,更多的是“跟风走”。许多学校纷纷更名、改变学校原来的办学方向与传统特色,结果并不理想,由此造成的供需错位直接导致“成交难”。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焦急,用人单位也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要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应把专业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众所周知,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分析我国人才结构,整体上存在着不合理结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形象比喻为“橄榄球”形,缺少既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围绕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应用型高校围绕:培养大规模、高水平、高质量、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培养有就业竞争力、高就业水平的技术人才;培养既有技术实用能力,又有应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方面创新自身的培养目标。

  2.调整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四年制本科教育体系,针对目前大学学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教育需求,开展不同内容教育,设置不同学制。要进行基础课程教育的改革,着重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为此,学校每学年至少应举行一次专业评估会,对不适应需要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对空缺的专业及时补充;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在经过准确的市场调查后改造、开发,完全可以变成就业中的热门,从而保证大学教育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吻合。还可以对同一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根据不同的应用前景再选修不同的新课程,错位发展,使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至于都是竞争对手,而是进行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良性分流。

  学校应逐步推行“就业实习”制度,将学生学习中的实践环节与实习结合起来,使其时间延长为b-10个月。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提前进人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双方提前熟悉,有效克服招聘会上匆匆一面难以定夺的弊端。在许多高校,学生进了校门后才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就业热门,但二次选择专业,手续繁杂,管理难度很大。在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鼓励学生加修热门专业课程,并颁发单科结业证书,以此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事实证明在应聘中效果很好。

  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海电力学院高教研究室陈嘉鹏教授认为,很多学校在设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一,实习基地的建设有一定困难。扩招后,实习的学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实习基地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其二,指导教师力量不够,其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其三,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学生实习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和经费投人,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3.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要革新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教育需求,围绕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基础教学精品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描述出或者说在脑海里构建出基本知识的框架,然后,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的时间,让其在基础知识的架构上不断充实,使其丰满。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加工能力。

  第二,建立教学民主观。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地位,教学方式的改革重点是改变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把课堂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加强教学的引导性和互动性。在专业课讲授之前先给学生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的互动教学生动、深刻,学以致用。

  第三,加大“通识”教育的比例。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同学科、体系,从知识上来说总是相互联系的,拓宽知识面,无非是从不同学科中极取不同的方法,形成交叉或多向性的思维方式,相互借鉴,只有广博,才能精专。尤其要处理好人文科学与专业知识间的关系,目前学生感到难以满足的是人文科学中的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心理知识、美学知识等,作为一名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完善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积累对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4.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创新的浓厚氛围

  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遵循创造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个性,从自己实际出发,寻求最佳教学途径,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和激情。作为高校教师是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科学精神的倡导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竟争性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索没有对科学有极大的热情、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责尽职的精神品格,有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因此,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文化素养等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勇于创新实践、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方面,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与考核聘任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在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高起点地选拔优秀学术骨干,把培养学术带头人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科研奖励基金和拔尖人才培养基金的投入,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建立教师学术休假“灰领”制度,为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鼓励有创新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到教学第一线,把教育创新成果运用于教学科研,建立人格平等、关系融洽、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用知识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学识征服学生,用淡泊明志、求真务实的精神影响学生,用献身科学、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行为带动学生,通过其身教言传,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能力的科技后备力量、知识技能型的劳动者。

  5.围绕提升就业竟争力培养“灰领”人才

  目前,“灰领”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它指的是既掌握较高的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是一个有独立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灰领”兼有“白钾’和“蓝领”的一些特征,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灰领”已成为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复合型新兴技能人才。如:我国较为稀缺的广告创意、会展策划、服装设计、软件开发工程师、装饰设计师等25个大类的岗位从业人员,都被冠以“灰领”称号,他们将是体现我国未来发展特征的先导型职业人才。为适应城市发展和产业定位的要求,许多地方急需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灰领”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培养“灰领”应该成为人才培养首选目标。

  造就“灰领”,这必将引申出对教育的思考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走进车间,站到生产第一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从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朱自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呈螺旋型,它应该具备一个可延续的发展,所培养的应该是有较强理论基础,有爆发力的人才。如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科技工业,需要的工人是一个有着高科技知识和高技能相结合的人才。“灰领”概念在向中国本科教育提出挑战,这对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过去,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可能就是干部,就是管理人才;而今,大学文凭仅仅是一个进入高科技产业的入场券。大学应更多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班组长、工段长。此外,高校应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推进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书证”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总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大学生就业难凸现出来的今天,大学教育只有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2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很高兴能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参加和周书记的交流,从那两个小时的交流里,我觉得还是受益匪浅的,启发我更好的去思考我的大学生活,如何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周书记说的电脑使用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合理的使用电脑,不能只是沉迷于游戏或者是电视。毕竟我们的大学时光是短暂的,我们不能在游戏和电视中耗费我们的大学时光,只有等到我们走出校门面对社会的挑选时才后悔莫及,才去回想自己的青春到底留下了什么。电脑之于我们大学生,我觉得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查找相关资料,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惑;观看一些有意义的网站,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关心每天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度。当然,当我们觉得生活很疲惫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玩一下游戏或者看一下电视,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但凡事都要有一个限度,要适可而止便好。

  如何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可以用周元武书记在和素质班交流的那三个思维出发——数学思维,哲学思维,语言思维。虽然我们学校不是“211”或者“985”高校,我们的文凭没有武汉华科的硬,但毕竟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那我们如何才能以实力来制胜呢?我觉得三个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周元武书记说过“缺少数学思维,是可怕的,没有数学方法是无能的。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用数学的思想来表达这件事,可能是认识这件事中的最重要的思想。我们学经济、学管理,可能就要在这上面多下点功夫。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数学思维,就很难沟通,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我觉得这体现出能力是不够的。”,因此,数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觉得微积分、线性代数很难得时候,我们就想放弃,就想只混一个及格就行,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是经济类的院校,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常常与数字打交道,我们面对现在的学习困难就想退却,那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并且,数学思维是严谨的,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大学生,我们必要去培养自己严谨的思维,不能做“差不多”先生。第二种思维是哲学思维,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果我们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哲学思维,我们就会辩证的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理性的思考,并且最大程度的换位着想。建立一个哲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我们在碰到任何一个问题时都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它,而不要被假象或者是片面的东西左右我们的思想。最后一种思维是语言思维。因为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想法自己通过自己的表达才能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如果你总是憋在心里,那将不会起到什么效果。可是由于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总是习惯性的去做题,为了学习目标而减少与别人的交流与沟通,慢慢的淡化了我们的语言能力。因此,在大学我们有必要去培养自己的语言思维。毕竟我们毕业后不会像那些研究人员躲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我们是要走出学校去适应这个社会。

  此外,和周书记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理论学习确实很不足。高中三年,身为理科生,几乎没有接触到政治历史。看着周书记侃侃而谈马克思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我才明白还是有那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作为一名发展对象,我应该主动的去借阅相关书籍,在理论学习上不断的充实自己,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更好的去规范自己的入党动机,在思想上早日入党。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早日的合乎党组织对我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汇报人:xx

  XX年12月3日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受边缘化态势的影响,独立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更不容乐观。如何形成和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和民办教育管理者开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公有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尤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竞争环境。如何培养和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现实矛盾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地体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等。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矛盾:

  1.学习能力与知识更新的矛盾。与其他本科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很大。从学习观上看,因基础薄弱导致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强烈自卑感,学习情绪不稳定;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困难感。

  2.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等问题,主要依靠或者参照所在高校这一“母体”来进行办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市场化的,它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与“母体”相雷同的办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3.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的矛盾。由于收费较高,能就读独立学院的大多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或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优越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危机感不强,再加上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激发学生内因。提升核心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保证,其他素质将会被严重削弱。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更是步入社会的立身之本。独立学院学生虽然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激发学生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内心深处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增强自身素质,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的本科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结构,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积累,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社会认同感较低,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来说,各种技能性证书更直接反映了其含金量的多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相关证书,在获取证书的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素质。

  3.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4.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由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存在对自身就业希望值偏高而社会认可度偏低,以及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强等因素,导致学生就业危机感和自信心不强。应通过自省、反思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以就业求生存、以就业谋发展”的新就业观,理性择业、自主创业,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三、改革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环境

  独立学院与所在高校的其他二级学院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其优势所在。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招生计划,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防止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而导致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根据“母体”高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以聘用制形式来建立稳定的名师、名教和高学历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学和管理团队的层次。以提高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突出应用为标准,强化学生基础能力训练,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提高,也才能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受。所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仅教育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开拓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增强校企横向交流,加强与传统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利用和开拓学校已有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突破理论学习和实训之间的瓶颈,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磨合期。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不是到毕业时才决定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必须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彻底改变“大四全年抓就业”的传统观念。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家庭状况,以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形式为依托,开展全程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指导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意向、求职心态和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求职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