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国画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美术国画毕业论文1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一幅作品以要冲破原有体裁和观念上的陈旧,又要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笔触去表达,他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精神,他只是回到社会生活具体的东西,以人为本,是现实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中国文化自身的能量和生命力是无需讨论的,我们只需要在实践,在画纸上生动地呈现,而对传统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

  【关键词】文化精神;修养;创新

  一、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元素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更是不胜枚举,随着创意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化元素成为文化创新的捷径与代表符号,其中中国画渗透千年的文明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也需要不断创新,在原本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入新元素,加入画家思维和感受,回到现代生活,使它既不失民族风格,又必需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这就需要对中国画所代表的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在概念的创新上找到源头和方向我们文化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确是多元并存的格局,各个国家都在这种全球一体化中凸显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把文化植入中国画中,让中国画完美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理清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去创作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画。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人格意识成为中国的审美原则,提倡艺术家从生活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养,超逐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进行艺术创作。

  二、人品修养对中国画的影响

  西方的绘画学习重科学训练,尚自然物理属性,强调直观视觉效应,中国绘画则重意随笔运,尚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主体修养,自身修养和品德会直接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由画品进一步涉及到人品问题,画家作画之前要注重自身人品,清代《东庄画论》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为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可见一个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极高的画品,人品即画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軒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操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从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卢禹舜曾说过:画家要注重品格,作品要体现出优雅,品格实际上是画家亲近生活,体验,感受,感悟生活的精神所得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品气质,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综合体现,同时可以理解为是心境,是状态,其实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和熟练程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但与笔墨风格、笔墨质量、笔墨品格笔、墨气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也就决定了完美的人格追求是带来高品位,高格调笔墨质量的前提。这种笔墨品格与人品相一致的追求和强调,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点之一。所以,在绘画中应追求平和恬静,悠远绵长,随意成象,随形达意,顺其自然,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情趣。

  三、创新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美学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传统的自我延续,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这种文化惯性,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评判价值,必将失去对文化创造性的追求,我们需要新的思维,需要多种艺术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发现,摒弃雷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中国画的视觉面貌各异,百花争放,艺术强调个性,每位作者都可以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识为基础,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判断理解,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创新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我们的传统山水画已有了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经过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提高,艺术上已达到了非常精深的高度,而且也已形成人们十分熟悉的艺术形式,要改变它,为它添砖加瓦,创造新的因素,实在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就可以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凝固不化,不断创新与创造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没有新的创造,没有吐故纳新,就等于没有生命力,我们的山水画就没有变化,也就永远不能向前发。李可染先生曾说: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离开了大自然和传统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作文章,走前人没有过的路,通过创新解决美术是遗留的历史难题,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

  文化思想和修养对古今画家的艺术观,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思想,并由此催生了具有独特意味和审美理想的山水画境,提升了中国画的审美格调和思想价值,对整个中国画审美思想的确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既创造了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建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教育世界,我们总称其为人类文化,要了解或撰写一部人类文化史,必须对人类从起源到如今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作为精神文化现像物的物质财富进行分析和总结。也可以说,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创造史,就是人类的文化创造史。人类就是在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大千传》邵菁菁.刘静.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1

  [2]《中国艺术精神》.徐福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6

  [3]《八荒通神》.卢禹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11

美术国画毕业论文2

  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并针对当下高校美术国画教学的弊病,如教法单一、同质化严重、主题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意见。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重新梳理此问题。

  专业国画教学改革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的内容。

  中国的艺术中,以国字开头,足见国画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它是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的一个要点,不论何种内容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体会和研究,所以对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自然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关键词:高校;美术学;国画;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教改,教改的目的在于,“梳理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倡积极构建主义教学,解放学生的学习思想,提倡引导式教学理念”。

  从这一基础出发,梳理了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其中高校美术课改也在其中。

  高校美术承袭于民国,从美术专业进入课堂时期,美术已经将教育与艺术两种形式相结合,成为新的“教艺一体”的理念。

  随着学习状态的改变,学生的多元化,以及教师的理念无法与新的形式相融合,美术教育渐渐偏离了“教艺”一体的模式,而是单纯的教学。

  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通过课改来改变这一方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

  国画教学实际上是在传承传统文化,对待国画教学要更加慎重和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因有太多的现代艺术流派和手段在干扰和影响着国画的发展。

  不论是从市场经济对国画价值的判断,还是从艺术工艺方面对国画内涵的否认,国画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传统艺术体系,这些都让我们对传承国画渐行渐远。

  如果说水彩和工艺美术等学科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创新产生新的体系,从而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但是国画不能,国画背负着传承千年历史的重任,只能从传承国画的角度让其一直延续下去,一直传承下去,一直发展下去。

  不论中间遇到怎样的干扰,也不能因现代化的新要求而改变国画的旧思维,因国画是国粹,它也是传统文化。

  1 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的弊端

  高校美术教学的弊端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教法单一。

  国画教学应当从流派、传承、技法、艺术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系统的教学,但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无法系统地向学生普及教学。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美术教学的问题,在国外,高校美术教学是从艺术历史、文化延伸、艺术特性、技巧技法等几大方向展开对学生的教育。

  我国在这几个领域当中也开辟了课程,但是由于研究的限制无法将这些艺术形式以及艺术理念无法向学生普及,多数是从技法直接开始教学。

  这样的国画失去了其特有的艺术属性,成了技法的替代品,因此在众多画展上,我们能够看见技法相同、笔法单一的美术作品。

  其次,同质化严重。

  如果把我国的国画按照时间轴来划分,可以分为朝代国画、民国国画、60年代初期国画、80年代国画及近代国画,其中朝代国画影响深远。

  宋、明两朝的国画艺术层次奠定了我国国画的基本走向;民国时期的国画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合并自成一家;60年代、80年代的国画都因其特殊的历史限定原因与时代背景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画派风格;但是到了现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国画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少再形成特定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想脱离。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缺乏时代特色;第二,由于只教习技法,学习者只能成为“匠”而不能成为“师”。

  因此在文化的局限下,艺术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最后,主题不明确。

  主题不明确也是现在学院画派的具体表现,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是类别主题,而不能成为现代画家自身的画风主题,但由于缺失艺术文化,教法单一化严重。

  因此,学生在进行绘画时多以临摹为主,虽然技法上惟妙惟肖,但严重缺乏自身独立的理念,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主题不明朗。

  所有作品除了所化物品不同以外,思想、内涵、模式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局限,严重影响了国画的品质。

  综上所述,高校国画教学弊端虽多,但总结来看可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缺失文化内涵,第二是教学方式死板。

  因此作者针对这两点提出建议,一方面要梳理国画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模式。

  2 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

  国画教学必须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梳理艺术文化,培养学生学习艺术史的兴趣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在高校课堂开展“以教师为引导,以艺术史为总框架、以建构式教学为输出模式”的教学改革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变课堂教学时序,确定教学目的。

  从教学体制出发,将学习艺术文学史引入教学中,重新划分课时,确定文化修养课程能够使学生吸收艺术文化。

  第二,确定教学目的,重新划分教学理念。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国画教学的培养重在“艺”的培养,是文化内涵与艺术的结合,而并非是技法的拓展。

  因此,在教学之初就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理念,在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

  第三,将国画史带入到艺术史中,将环境背景与文化背景相融合,转变文化理念,不需要拘泥于是否为国画,而是要将艺术放在环境当中进行放大和分析,如此才能与时俱进,找到属于自身的文化理念。

  才能引导学习国画的学生开放视野并找到新的艺术内涵,也加强对高校艺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我国很多高校的美术专业设置的大一和大二专业课程完全是水粉、水彩等西洋画的科目,只有到了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才开始细分专业,这样就使得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所掌握的真正的专业知识也只有一两年的储备量。

  学到最后,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学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而已。

  要改革高校国画教学的内容,对国画教学来说,其内容主要是有绘画技法、书法、创作以及构图等方面的教学,但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很多教师往往就会忽略掉一些教学内容,从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才会有效果。

  3 结论

  改变高校美术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时间且有序化的过程,涉及资金、文化、理念、环境等多个领域。

  从当下看,想要彻底地改变我国的高校国画美术教学,首先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想壁垒,将“教艺”结合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学生从“技能匠人”的学习模式中释放出来,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释放学生前卫的思考理念,民族化的艺术并不害怕融合,而是惧怕面对新环境要做出改革的勇气。

  因此,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找到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

  国画教学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实际上,对于国画教育来说也无法照本宣科。

  国画教育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底线就是唯一性和传承性,我们的国画教育实际上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全面理解和深入调查传统文化,在当代,传统文化的深入性都会触及一个根本的矛盾问题,即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需要我们全面地解开这个扣。

  这才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美术国画毕业论文3

  论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

  [摘 要]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日渐衰微,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制度缺陷因素,也与经济时代发展因素有关。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警醒美术教育工作者,国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最后提出了国画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供从事国画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术专业 国画教学 改革措施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画发展到了经济繁荣的今天,走向了衰落。

  尤其高校国画教育日趋走向了没落,究其原因很多,有其教育制度的缺陷,也有其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尤其是当今的艺术教育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西画教育,不知道谁之过?作为中华民族之孙,我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才能对继承和弘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之精髓和艺术之精神。

  一、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国画教学日益走向衰微,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高校艺术生源的国画基础缺失与文化素质较低,很多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无法实现本科梦,于是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美术专业这个所谓的“捷径”,这些学生经过短期的美术基础培训,很容易拿到所谓的专业合格证书,毕竟现在大学扩招,专业录取分数线很低,文化课成绩要求更低,从而导致高校美术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

  其次,我国艺术基础教育的薄弱决定了国画教育的衰微。

  中小学美术教育几乎走形式,要么就不开设,要么开设也只是摆设,没有真正的专业国画教师从事国画教学,学生压根没有任何国画基础,上了大学还不知道国画为何物,更不上笔墨功底和国画理论了。

  第三,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失了国画教育内容,考的是西洋绘画内容,走向了西洋画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土地上培育西洋画的新苗。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内容,都是素描、水彩、水粉、速写之类的西洋绘画内容,无形之中把美术教育引向了西画教育,这种“扬西抑中”的做法无疑是高校中国画教育走向衰落最大罪魁祸首。

  第四,由于学生从小就缺乏笔墨书法 功底,在高校就是想学国画都是那么艰难,因为笔墨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想打好坚实的国画基础比较艰难,别说什么国画创作了。

  第五,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但老化陈旧,而且采取西洋美术教学模式,重视西画基础教学,缺乏国画基础教学,教育导向已经严重偏离本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最终选择西画众多,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

  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改变上述这些现状,我国的国画教育将不堪设想。

  二、 我国高校国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偏离了“主航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国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成就,到了今天却成了末日黄花,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反把外国的艺术教育引入中国后却了成了“座上宾”,这种崇洋媚*的做法实在有损中国人的自尊心。

  我们不反对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但不能因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给抛弃了。

  虽然我们高校国画教育还在进行,但是它的没落不完全是时代发展造就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教育偏向导致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误导造成的。

  长此以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国画艺术将岌岌可危,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是很可怕的。

  所以有识之士要警醒起来,极力倡导我国的国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中小学普及中国画教育势在必行。

  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顶尖的艺术人才。

  高校国画教学也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打破常规,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力改变陈旧的思想,把国画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国画教学力量很薄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国画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些著名高校由于教学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不存在师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是名校毕竟是少数,普及国画教育还是要依赖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作为承担国画教学主力军的普通高校,在引进国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很多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很难招聘到艺术硕士、博士一类的人才,大部分艺术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学历不达标,无论教学水平还是知识修养、能力、教学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本科学生甚至瞧不起本科教师教学。

  由于国画教师缺乏和学生对于国画的偏见,导致国画教学力量非常薄弱。

  甚至有些美术学院的领导自身不画国画或者对国画的偏见也会导致学生重视西画,轻视国画。

  有的学院国画教师仅仅只会工笔绘画创作,对于写意画根本不敢接触,所以更不敢从事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写意国画的缺失,教学专业不完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半成品”。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的国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画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以上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改变过去那种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一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的国画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最底层、最基础抓起,万丈高楼需要从根基一步步建起。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从小学起,从我学起,大凡热爱国画,有一定艺术天赋的中小学学生,学校不妨集中起来,开个兴趣学习班,作为高校艺术生的后备军。

  在中小学发现了绘画人才就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在国画学习上“吃得饱,吃得好”。

  很多学校开始了一些艺术特色班,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有艺术天赋的、热爱学习美术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有利于艺术特长生的成长。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特色班的教学只是为高考训练学生的西画基础技能、技法,完全忽略了国画教学内容,主要原因还是高考教学制度的问题。

  其次,改革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制度,这不是我们普通教师所能做到的,需要教育部进行改革旧有的高校制度,我们只能呼吁吧。

  在美术高考内容中加入国画的创作或临摹。

  有意识的强化国画学习,把国画和书法作为高考的一项主要考试内容,扭转过去那种西画一边倒的局面。

  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国画线描、国画写意花鸟、山水画的临摹或创作。

  把西画中的水彩和水粉课程可以若弱化下去。

  这样就大大有利于中小学国画教育。

  因为在高校里还要进行西洋绘画基础教学的,所以加重国画考试内容比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意识地导向中国画教育。

  第三、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

  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时完全都是西洋绘画基础教学,例如素描、水彩、水粉等课程的学习,等到了大二才开始分专业,专业分完了,学生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又能学习到多少真正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呢?最后都是学习点皮毛。

  学生感叹到4年大学自己的专业基础一点也不扎实。

  那么我们要改观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一时开设素描、水彩、水粉课程,为今后打下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服务的。

  大二时就开始分专业,甚至在大一下半年就可以分专业。

  这样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时间大大提高到2.5年——3年的学习时间,专业技能就能得到大大加强。

  尤其国画教学更是越早越好。

  大一时就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国画学习,让学生学习国画线条白描,锻炼学生用线进行造型能力,还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练习一定量的书法。

  那些真正爱好国画的学生不妨提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画班,因为中国画不需要西方科学的透视法规,也不需要严格的光影效果和色彩。

  第四、 高校国画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国画教学内容包含着书法教学、绘画技法教学、构图学、创作教学、艺术理论教学等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内容被忽略了。

  如作为基本功的书法教学是国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它是练习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也是练习线条造型能力的手段,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国画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形式。

  然而很多院校不重视这项内容教学,这方面要得到加强。

  还有就是只重视绘画技法教学,不重视艺术理论教学,中国画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画面意境之美的创作来自于画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高深的艺术理论修养,然而现在很多艺术生,由于高中文化课就很差,导致他们不喜欢文化课,更害怕艺术理论课学习,由于文学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创作不出有一定水准的国画作品。

  加大艺术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外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

  第五、 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理论的培养。

  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很多教师国画技法单一,有的老师只会工笔,有的老师只会写意,有的老师只会花鸟,有的只会山水,这样由于自身专业的狭隘导致教学的严重局限,甚至个别学校国画专业教师都擅长工笔,写意画教学几乎没有,这样如何开展国画的全面教学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除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自我修炼之外,学院也要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把自己不足的专业给弥补上去。

  自己有一碗水,才能给学生半碗水。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用多说了。

  小结:高校中国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几十年来的艺术教育已经扼杀了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呼吁中国艺术教育制度的改革,有义务进行高校国画教学的改革。

  应该建立以临摹为教学主要任务、以修炼笔墨功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艺术创作为宗旨的符合中国画传统的艺术教学体系,改变过去那种把西方艺术教育凌驾于中国画教育之上的做法,作为高校艺术工作者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思考举隅[J] .范家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xx.03

  [2]蒋采苹.关于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思考[J].艺术沙龙,20xx.2

  [3]当前中国画教育的衰微的缘由及其对策[J].赓少华.美术观察,20xx.8

  [4]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 茹峰.艺术探索,20x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