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陶艺,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能扯得上关系的技能,当然,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也还是要的。

美术教育论文1

  摘 要:创新思维一直都是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更是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旨在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指导,以小学美术课程为载体,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在小学美术课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意思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强大了,祖国才能以强者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世界,现在的综合国力就是考察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水平,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说,当代的中国教育只有积极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才能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国内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许多发达国家的孩子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培养中国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谓迫在眉睫。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形成于人类思维的宝库,更因为人类的创新思维而大放异彩。可见创新思维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美术创作是最贴近我们真实生活的,因为它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通过我们的改造而高于生活。小学生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而不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限制,开发学生的本性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被教师、家长所设定的固定模式中,一旦学生形成了这种创新性思维,那么一方面,学生美术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可以从生活中攫取无穷的灵感;另一方面,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生活而言,学生也能够以灵活、独特的思维去对待他们。

  二、如何在美术课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改变观念,释放本性

  我们都知道,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创造性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独特的看法以及对事物独特的理解。也许这些都是学生对于这个世界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但是教师要明白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所以最好不要对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做出过多的干涉。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某学生不仅将鲜花涂成了绿色,还将树叶涂成了蓝色,那么这个学生必定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教师还可能会命令学生将图画改成“红花绿叶”。这是因为此时的教师和同学都认为这个学生的作品违反了他们对花朵和树叶的认知,违反了生活常识,而这些常识都是学生从小被教育要遵守的,一旦违反便是犯了大错。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教学只会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内,学生的思维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自然就没有创造性思维可言了。所以,现在的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要勇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只有在这样活跃、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创造出新的东西。

  2.积极创新,注意方法

  教师能够解放学生的思想,还学生以思想自由,这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基点。创造力与奇思妙想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创造力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人们可以根据一定的客观努力而实现的一种新想法、新观念,而奇思妙想则可以是不切实际地空想。所以,学生产生的新想法不一定都是创新,所以,真正的创新是需要客观培养的。创造力的培养与小学阶段文化水平的培养是截然不同的,它不需要教师讲很多知识,也不需要学生做许多习题,他所需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如此灵活的培养方式,教师也必须注意教学的方法,教师大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科学创新原理”即“经验—直觉—概念、假设—逻辑推理—理论”,这一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对人类创造力的研究“人的直觉洞察力越高、想象力越丰富,那么人的创新能力就越高。”根据这一原理,教师正在课堂上给学生对美术的定义就不应该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义,而是具有更广泛外延和审美体验的活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直观的审美体验对一个或者多个对象做出判断,并根据这些审美判断做出足以表达自我的作品。这样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地表达,更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

  3.着手生活,养成习惯

  上文提到,一切艺术的源头都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主动地感受生活。和其他一切的学问一样,创新能力也是需要不断积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脑海中或者家人、朋友所提及的思维的“闪光灯”,因为这些新奇的想法只要稍加整理就能变成学生自己的创新储备,学生就能经过自己的加工将这些想法发展成为自己的创新。

  以上便是我对于如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些意见和一些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不尽完美,需要我们广大教育者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金彩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小学,20xx(03).

  [2]甄西亚.关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实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xx(02).

美术教育论文2

  摘要: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将人们带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当代美术教育也正在嬗变,其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通过对当代美术教育新动向的认知,探讨当代美术教育的特性与实施策略,基于此设计以“拥抱影像”为议题的统整课程。

  关键词:

  科技;影像;美术教育

  一、当代美术教育的新动向

  进入21世纪,视觉文化的转型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潮。科技媒介在艺术领域的不断渗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穷的创意与可能,美术教育的目标、场域、方法、评价等也正发生深刻变革。这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素养,以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兼具创造性思维、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等。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举办了第2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然后在《首尔议程:发展艺术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艺术教育要在运用和解读数字媒体中扮演重要角色。20xx年,第33届InSEA国际美术学会世界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运用数字网络帮助学生对影像等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创作。20xx年,第34届InSEA国际美术学会世界大会阐述了美术及其教育的多样性,提出新媒体艺术教学、当代艺术等重要议题。当代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的范畴,涵盖人文、社区、生态、科技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应当以一种包含统整的方式进行认知。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现代媒体艺术”学习领域强调学生能够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对影像、图像与符号进行解读与分析,并有创意地完成新媒体艺术作品。教育者应该在美术教学环节活动中运用科技与媒体,透过大众影像与符号,帮助学生感受视觉文化,理解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人类存在的多元意义。

  二、当代美术教育的特性

  1.主体性当代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然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建立在平等共生的关系上。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价值取向进行知识建构。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学生接收视觉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已超过教师的设想,这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影像文化,增加体验式美术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接触并理解课堂内外的人、事、物与图像。

  2.内化性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然后它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完整的知识脉络,进行选择、加工和组合,对视觉图像的意义进行全方位思考,不是一味经由视觉接受,而是融会贯通,在辨别、分析、反省、判断的内化中,构建起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3.多元性当代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观、时代观和国际观。美术教育的主题除了各种动态、静态影像外,还应包括宗教、性别、人文等不同的文化议题。科技发展在为美术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使美术教学内容、方法和场域等悄然发生着变化,师生从阅读文字、图片转向阅读影像,从亲身经历转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多彩世界,从课堂教学转向校外的社区和美术馆,从传统教学体系转向互动虚拟交流学习平台。

  4.批判性当代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审美素养以认知和分析视觉对象,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通过学生批判性教学理论,学生掌握鉴赏视觉图像的方法和途径,能对创作特色、手法与原因提出质疑,主动探究影像符号背后的美学价值并分析其意义与目的,批判性地诠释意义与视觉再现的问题,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和理解力,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启发。

  三、当代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围绕大观念设计统整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教育学系SydneyWalker教授指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一个“重要概念”(BigIdea),强调美术学习与生活议题的结合。围绕重要概念设计统整课程,体现了以重要概念为核心,以此引出课程关键概念的连续性教学。因此,美术教学要将不同学科间的特性转化为有用的学习材料,将学习重心集中于人文、科技、生态等不同的议题,建立起对话与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学会利用科技解读视觉文化,回归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搭建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在全球化浪潮下,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意美术课程有助于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传统艺术转向新媒体艺术体现在表现空间和展示空间等方面。在表现空间上,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转变为视觉影像等新媒体呈现方式,其是虚拟、互通和可动的;在展示空间上,新媒体艺术继承并打破传统艺术固有的展示形式,形成以影像为媒介的传播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应了解传统美术、现代美术和后现代美术等不同观念和创作形式,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通过数字博物馆等艺术网站欣赏、学习传统美术知识,获取美术信息资源,以激发创意,运用数字技术呈现出新的艺术效果,获得新的美感体验。

  3.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持续发展的,这是一种内在建构。学习者在解释、理解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知识,这是学习者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体验式、引导式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综合运用后现代的课程理念,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广泛搜集资料,思考并探索相关概念和艺术观念,强调学生自主的知识建构,从而达到建构的目的。

  4.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测量,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不断修正自身教学、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评价应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体验结合,不仅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艺术能力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然后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推动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一位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建立新个人信息档案,班级组建信息群,学校组建信息库,通过网络媒体使本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参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

  四、基于研究的影像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笔者以“拥抱影像”为议题设计统整课程,通过作品介绍、视觉影像批判识读和视觉影像表现创作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视觉文化资讯,批判性地进行识读,将所学知识融入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

  1.作品介绍比尔?维奥拉的装置影像作品《救生筏》是为20xx年雅典奥运会创作的,其灵感源于一则社会新闻。创作者用高速感光胶片拍摄,以超慢镜头在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光影和颜色的细微差别,以及在突如其来的高压水流下每个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在水流袭击下,身份不同且互不相识的人们相互依偎,力求生存。当水流停止后,画面只留下了刚经历过一场劫难的惊魂未定的人们,没有人知道这个水枪从哪儿来,又代表什么,但面对它,人们团结、坚强继而战胜恐惧。

  2.视觉影像批判识读视觉影像批判识读,重在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视觉影像批判识读的世界,带领学生一步步思考相关问题。问题导向学习活动通过师生间对话,激发学生对视觉影像的好奇心,在互动教学中逐步激发学生对视觉影像意识形态的检视,连接起视觉影像批判识读与思考视觉影像所传达的文化意义。此课程阶段,教师以“同学们,观看了维奥拉的作品,然后你们认为这是艺术作品吗”这一问题导入课程,从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和拓展五方面展开问题导向学习活动(表1)。

  3.视觉影像表现创作此课程设计基于上述视觉影像批判识读的延续,旨在探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影像电子海报的制作(图1)。课题:电子海报制作。适用学段:9~12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设计思路:基于《救生筏》作品,学生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电脑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掌握运用Photoshop软件制作主题电子海报的基本方法,体验制作海报的乐趣,获得视觉美感享受。教学设备:装有Photoshop制作软件的计算机、绘画工具。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导入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电子海报作品,提出“你喜欢哪一幅海报”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电脑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的演变历程;接着,教师详细讲解电子海报的基本设计理念并在Photoshop制作软件中演示电子海报的制作过程,包括形式、色彩、软件工具使用等;然后,学生运用画笔在纸张上进行草图设计,运用Photoshop软件将设计草图制作出来;最后,学生阐述作品创作意图并在创作中感受,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电子海报。教学效果:通过电子海报的制作,然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救生筏》作品的主题思考,体验Photoshop制作软件所呈现出的视觉画面效果,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

  五、结语

  数字化背景下的当代美术教育,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和视觉批判识读能力等。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理念,设计以生活文化议题为内容的大观念统整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注: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编号:BLA130105)“数字化时代下中小学生艺术学习能力测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20xx.

  [2]王大根.数字时代的美术教育.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xx(2)

美术教育论文3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想象力,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文化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xx,(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xx,(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xx,25.105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xx,(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xx,2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