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美学原理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浅议从接受美学原理谈我国电影艺术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议从接受美学原理谈我国电影艺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接受美学是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接受者为王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电影艺术作为文艺市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更要拥抱受众,研究受众所需,知道接受者的审美期待以及潜在的需求变化,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影艺术才能突破平面化、庸俗化以及娱乐泛化的负面纠葛,同时获得在地性接受以及全球化接受的认可。
接受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德国学者姚斯提出,致力于对文学作品对话和理解的反复斟酌,该理论含有三个重要概念,即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以及文学演变。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主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并将文学作品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剖析其历时性和共时性,本文则将姚斯关于文本的接受美学原理研究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分析当中,借助姚斯对于文学作品的受众分析角度和阐释,对我国的电影艺术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力求在文艺全球性传播的语境下明晰我国电影艺术在地性传播和全球化接受的意义。
一、在地性接受
接受者在我国电影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角色,一种是在地性接受,另外一种则是全球化接受。在地性接受即接受者对在地性人文的一种接纳和拥抱。本文主要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道具使用、色彩运用以及音乐旋律的在地性特点。
论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论文
笔者想通过本文同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一下美学和音乐教育和谐发展的问题。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离不开美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音乐教育同美学理论之间,似乎更是难舍难分、不分你我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基础还是实践,都使美学与音乐教育实现了自我,创新和发展了自我。从某个意义来说,美学原理几乎就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一切突出其美感,突出其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当然,美学原理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丰富音乐教育内涵的基础之上,也有不可估量的细部指导规范作用,其中二者之间是在默契之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各自使命,达到了完美的目的。笔者依据个人认识,谈一下关于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美学原理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基础。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合适的物质手段,使听者有充足深切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艺术创作的目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它还包括如何借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受教育者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既包含了艺术创作原理,也包含了教育科学原理。美学原理恰好此时参与了这个过程,为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原理增添了崭新的内容,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艺术形象都存在着美,都需要用美来表现,都需要表现美。作为对审美关系集中体现的音乐艺术,更需要按照美的规律发展,音乐教育更不应该背离这一规律而存在。
把握美学原理指导音乐二度立美论文
美是音乐的灵魂,美具有“形象性”“社会性”“感染性”“功利性”。那么,如何在音乐艺术“立美”中应用美的原则,则是应当探讨和明知的。
“立美者”(演唱者、演奏者)的任务是什么?就是把活的“形象性”“感染性”因素传给乐谱上的音符,使其恢复生命的活力脉动起来。当以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达音乐时,你就会具有审美的需求,便开始了创造。运用美的原则,把握美学原则去理解音乐、认识音乐、解释音乐、表达音乐,继而指导表演再创造,这就是一个音乐表演者真正的使命,将理性与感性、技术与情感相结合。
这才是艺术的最终目标——美的获得
在诠释一首音乐作品时,会通过知觉、听觉、体验、情感去感受音乐。当音乐的节奏、旋律、曲式、强弱、快慢节拍依次发生和进行时,这些音乐要素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审美的特征。只是对音乐表现的追求不同,这些组织形式产生了差异。这便是个体的美学原则。美学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在欣赏、创造美的活动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美学原则在不同时期,反映了个体的审美需要。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音乐风格把握和审美认识都在发生变化。只有辩证地研究其作品风格,适度把握美学原则个性的表达,才能正确、较完善地指导表演再创造。
创作与表演一体化是理想的音乐表现手段。
音乐表演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再现与创造的高度统一,历史原貌与时代风格的完美结合。意识是指导审美的重要因素,包括文化观念、美学思想、情绪状态、知觉体验以及听觉、感觉、联想、思考、直接等心理因素。由于音乐的意识形态包括美学原则和文化观念,因此当学习演奏或演唱一首音乐作品时,应当合理地运用已有的美学原则和形态去指导音乐行为,继而以音响形态展示在听众面前。例如,在演奏由琵琶独奏曲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之时,要想准确地表达这首乐曲的内涵,必须细致用心地研究中国五声调式的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以特有的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和素质来更好地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和意境。这也正体现出了美学原则在钢琴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