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农业论文1
摘要: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新趋势,研究提出了加快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村信息化;新进展;新趋势;建议
近2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且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出后发优势。认真分析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有利于把握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对进一步顺势而为、争取农业农村信息化更大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1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新进展
1.1 农业和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20年来,农业部逐步加大农业经济信息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了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信息核心网站,全国各个涉农领域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金农工程”的骨干工程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已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现已能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良好联接;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全国所有的乡镇都能上网,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宽带上网,农民网民规模不断增加,已经超过整个网民的四分之一;电信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网方面,农村广播、电视人口在农村的综合覆盖率已经超过95%[1]。
1.2 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1.2.1 重视农村信息资源调查 组建了由22个部委参与的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班子,开展农村信息资源摸底调查,初步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并建立17个部委间的涉农信息资源交换制度,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开始走向深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农村科技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示范”,在科技数据供需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农村科技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加工,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总量超过300 GB,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和系统开发,建立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农村科技数据应用示范,为农村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保证农村科技信息及时、准确和主动地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也是解决农村科技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良好途径。
1.2.2 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日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和地区一些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各省建立了种类繁多的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内容涉及地貌、土壤、气象气候、耕作制度等各个方面。同时,国土资源、水利、林业、测绘等部门也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与人才、农村经济统计、农产品价格等多个行业数据库,如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和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2],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建库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还研制出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农村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拟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为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资源。在农业农村信息数据采集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部门在全国建立了几十条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共计部署信息采集点近万个;通过远程联网采集信息、报送农业农村各行业和各领域的生产动态、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质量安全、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
1.3 农业和农村信息建设成果显著
1.3.1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 20xx年末,全国各省、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总计发展了数十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3]。农村信息服务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农业部和各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80%以上的地级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涉农网站已经超过1.8万个;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形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扩展到100多个县;部分地区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1.3.2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农村信息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发展和成熟[4]。吉林农委与吉林联通联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功建立了“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模式;浙江省成功利用“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实名制发展用户近300万人次;上海市建立的“农民一点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信息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信息服务模式,破解了资源整合难、信息共享难、网络进村难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标。
1.3.3 农村信息人才培养培训有所加强 教育部“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已初步建成中心门户网站,10万多农民接受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多期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培训2万人次,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培训体验中心,开办了各类信息化技能培训班1 323期,已建立21个市级培训中心、50个县级培训体验中心、404个镇级体验站、919个农村信息服务体验站、51个专业市场信息采集点,组建了超过200名专家的农业专家队伍和超过6 600人的信息员队伍,体验中心可辐射到5 000多个村,让农民有机会就近免费使用互联网。 1.4 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1.4.1 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精准农业与自动监控、呼叫中心、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发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趋势。国内外各大农机公司普遍加强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在农机中的运用,农机也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化农业机械在目标识别、无人驾驶、自主行走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控农业机械基本上能达到自然人操纵机器工作的水平,这些都为发展农村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新的信息技术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上得到初步应用,如精准农业技术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大型国营农场有效进行推广应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部分地区农业领域开始试点示范。
1.4.2 重视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区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差、经验性强等实际情况,国家“863计划”长期支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共研制出5个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和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应用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国家数字农业重大专项“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发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宏观决策和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农业数字化模型及软件系统,初步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开发了数字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加工、利用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结构布局、农作物长势和农产品品种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研究,建立了面向农村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适合设施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精准生产管理的多种数字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并建立了国家级“数字农业”示范区。
2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2.1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多元化
在政府主导之下,各类社会力量已经积极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而且初步呈现激烈竞争的态势。从长远来看,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会并驾齐驱,社会力量将会逐渐成为生力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行为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除政府部门及相应国家事业单位继续大力推进外,要广泛发动和利用有关媒体、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新农村信息化既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协力推进。中国电信“信息田园”、中国移动“农信通”、中国联通“12316热线”等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由企业主导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因其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及时和有效性高等特点而广受欢迎。
2.2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更加扁平化
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服务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相关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于农业和农民的分散性,需要一个整合的统一平台来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样既可以集成资源又可以降低成本。政府不能全包,但也不能由运营商全包,因此第三方平台必将成为今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趋势。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将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建在省级行业部门,这样可以集成力量、减少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市、县级及以下不必建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如宁夏全区统一建设中心平台,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数字有线电视等应用内容共享,修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整建一个“呼叫中心”[5]。
2.3 农产品电子商务加速发展
近年来,农村各种专业的农产品交易网站迅速增长。作为中国主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新农村商务网、农博网等在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商务网自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50亿人次,发布政策、新闻、市场等多类信息1 500多万条,累计促进农产品销售2 000多万t,解答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各类问题10万余个。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网上购物消费者的快速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交易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和市场竞争提供保障。
2.4 网络传播科技知识加快
数字新农村多媒体阅览系统对农家书屋工程进行了延伸和有益补充,为农村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广泛、实用的阅读资源,为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了更加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与传统报刊书籍相比,农家书屋移动阅读终端在信息发布和物流环节节能降耗,充分体现了绿色、便捷、低碳的时代要求。学习实用农业技术知识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可以使全国近百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便捷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实时和交互传播。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个性化定制、实时推送的形式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将成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永不关闭的“移动图书馆”。
2.5 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益分配多赢化
中国当前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利益分配主要存在政府性投资机制、社团式自助机制和商业化市场机制三种形式。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强、成本回收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因此政府投资建设应是前期投入的主体,政府以实施大型信息化工程为主要手段,先把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搭建起来;中期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促进信息基础设备设施进村入户,再通过引导电信企业采取降低农业信息服务的通信资费等措施鼓励农民群众进行信息消费,逐步培养和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和消费市场;后期建立农民的“消费转移机制”,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利用信息降低在生产资料购买等方面的成本,并把这部分资金转移到信息消费上来,使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总量大致不变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效益,从而建立一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6]。由此可见,政府和事业单位、公众媒体、社团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等在农村信息化市场的利益分配正逐步形成多赢化格局。 2.6 整合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平台
广大农村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信息服务实践表明,农民群众需要的针对性、可靠性强的信息还很缺乏;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封闭、垄断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已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问题。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现有农业农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以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信息服务需求,真正实现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而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明确提出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始由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积极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前期阶段,向解决以基层农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服务质量问题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过渡[7]。
2.7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得到稳步发展
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全面感知,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信息化发展将融入更多新技术,泛在感知、精准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智能处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和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智能物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研究开发了一些应用技术系统。
2.8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金农”、“信福”等国家重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基层乡镇信息服务站均已建立起来,行政村信息站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日益发展。随着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国绝大部分行政村都配备了党员远程教育专用的计算机并接入了互联网,有的还配设了电视机和音像设备,基本发挥了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作用。这种新型的服务体系配合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网络。部分地区行政村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会定期邀请农技站农技人员或邀请外界专家对农民开展培训,甚至还有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较好地体现了服务体系的职能。
3 加快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必须强化政府政策的支持并不断加大力度,同时也必须重视和依靠市场利益的驱动力量,实行“两轮并进”。
2)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但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国还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应该在技术原始创新方面下力气,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要抓好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
3)信息技术产业化与信息服务社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方面。迫切需要研发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产品,促进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4)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建设相结合。数据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数据的分散、无序、封闭状况以及基础设施的多部门各自为政,分散、重复建设现象普遍。要研究制定并坚决实行联动、协调、互补、高效的共建共享政策和机制。
5)专业队伍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需要配备高素质的队伍和健全的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信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等民间力量的作用,实行“两臂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xx(8):106-108.
[2] 左 雄.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xx, 35(28):9092-9094.
[3]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4] 李道亮.零公里的探索: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5] 高万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xx.
[6] 杨宝祝.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科技成果,20xx,2(15):9331-9334.
[7] 程子良.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访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J].中国农村科技,20xx(12):14-16.
农业论文2
近年来,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而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为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虽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礼县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一、礼县特色农业布局
礼县是甘肃南部的农业大县,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礼县近年来围绕“东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药材、整县畜牧、川坝蔬菜”的产业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坚持把特色产业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抓手,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汉水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苹果产业基地,目前,面积为286200亩,产量达43509吨。以县城以南为主的核桃、花椒产业基地,20xx年末实有核桃树746.97万株,产量达20xx吨。花椒362.4万株,产量达182吨。礼县西部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中药材产业基地。播种面积38000亩,总产7048.9吨。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礼县特色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礼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尽管礼县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县相比,礼县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㈠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礼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l0.6℃,年最高气温33.9℃,年最低气温-15.8℃,年降雨总量425.6毫米,年无霜期181天,日照总时数1929.6小时。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作物品种繁多。县城以东属高原丘陵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礼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县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四区光照充足,气候相对温暖,川坝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裕。
2.人力资源优势。礼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据统计,20xx年礼县农村人口总规模为48.64万人,礼县乡村劳动力达2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3万人,按礼县农村9.9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5人。以上数据表明,礼县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3.政策法规优势。县委、政府每年设立8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出台果蔬保鲜库建设、规模养殖、土地流转等以奖代补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长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启动礼县石桥汉阳与礼县永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完成了礼县大黄、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与无公害产地认定,礼县争创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20xx年以来陆续通过并颁布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价格优势。礼县拥有丰富的苹果资源,苹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0元/公斤,礼县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仅为1.0元/公斤,礼县除残次果销售均价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价格低50%,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㈡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1.生态环境劣势。礼县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雨热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礼县每年均有发生。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礼县粮食自给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田污染。
2.劳动力素质劣势。礼县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8%。
3.农业科技劣势。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礼县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农业科技在礼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明显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大,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微乎其微。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比重占据主要地位,但农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偏低,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礼县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信息劣势。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礼县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礼县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规模劣势。礼县除苹果产业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会和组织协会层次低。目前,礼县特色农业体系中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一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10%;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体制劣势。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礼县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礼县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礼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㈠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1.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兼并以及集团化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管理。龙头企业要认识到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扩大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3.财政和信贷支持。支持的重点是解决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用于对龙头企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或城市大中型企业甚至城镇居民资金加入当地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
5.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基金。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设有各种各样的扶持资金,如对贫困地区、粮棉大县、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国家的这些资金时,要按特色农业的发展原则来进行组织,这样,既可提高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㈡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继续加快苹果、花椒、核桃、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㈢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邀请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礼县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在大力扩大“先秦贡果”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㈣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对农村土地有偿流动制度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风险机制是农业产业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风险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风险机制的作用:一是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各种风险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风险时做到化险为夷。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在这一过程中的政府要制定全面地为农户服务的方针政策。
农业论文3
1必要性分析
人文景观需要自然景观的陪衬,自然景观更离不开人文景观的烘托,悠久的历史和历代名人为周至造就和遗留下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使这里留下几多辉煌与不凡。周至县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有“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有山势雄伟的黑河森林公园、有隋文帝曾避暑过的仙游寺等,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从而使周至成为西安市旅游的重要县区之一,加之十三朝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杨凌现代农业的示范优势,为周至发展旅游事业又添魅力。但是,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少,看的多、玩的少,带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更是一个缺门,形成了周至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尽快加强自然景观资源、苗木花卉、蔬菜园艺和有机林果资源的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势在必行。
2建设条件论证
2.1自然环境条件
项目区位于黑河上游冲积扇平原,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3℃,年均降雨量674mm,年日照1993.7h,无霜期为222~260d。境内有黑河、田浴河,南北流向其中。本区属井渠双灌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含油沙量大,pH呈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无污染,灌区设施良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最适应农作物、花卉植物生长。区域把猕猴桃、旅游、水、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作为振兴周至经济的突破口,全面加快果林、养殖、蔬菜、刺绣、优质专用粮五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培育了“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林带,沿渭蔬菜苗木花卉带”三条特色经济带。
2.2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所在地位于周至县司竹乡红丰村,肖司公路西侧,北通西宝公路南线、南接环山旅游公路,南临楼观台、北连富仁乡、西濒黑河、东临终南镇。距周至县城7km、距西宝高速公路20km,出入交通和周围交通环境极其方便。土地资源十分广阔,内部有南北、东西干道,生产经营方便;现有深井三眼,水塔一座,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电设施齐全。周围群众有传统的苗木花卉繁育生产、特色经济林果生产的习惯,并能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技术。与西安万亩绿色猕猴桃基地近邻,为周至原畜牧场用地,南北长1530m、东西宽510m,面积千余亩,略呈不规则宝葫芦形,地形略有起伏,原有果园现已废弃,整体为荒滩草地,周围有猕猴桃、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
2.3实施有利条件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关天经济带建设范畴,符合国家对农业投资方向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政策,与陕西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合拍,与西安市实施“百万牛羊工程”相吻合,是周至实施精品农业富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2)实施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建成了多处苗木繁育基地、经济林果园,已形成了年产500万株园林花卉苗木、5万株珍稀实用性经济苗木的生产能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3)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教学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推广优势、产业示范优势和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信息网络密集优势,实行专家+公司+农户的市场经营模式,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
3项目技术方案
3.1性质定位
周至县黑河高新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对现有立地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在充分保护自然环境与绿色资源的同时,融农、林、牧、副、渔五业于风景优美的生态园林之中,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风貌,建设具有现代都市风情的全新概念的绿色高新生态示范场所,营造一座以反映现代科技、自然风貌、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以及劳作生活的田园式生态农业示范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进行科技示范、农业生产、观光游憩、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2功能分区
3.2.1四大生产展示区①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12hm2,以特种粮食作物如黑米、黑小麦、贡米、大豆等为生产方向,主要是培育良种、丰产试验和示范观摩。②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10hm2,着重发展李子、樱桃、山杏、扁桃、核桃等经济果林,建密植矮化示范园以供参观学习,同时提供优质、纯正、无毒种苗和咨询、培训服务。③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8hm2,以色叶行道树作为发展重点,如红叶臭椿、红叶合欢、黄金槐、金枝柳、金丝楸等,培养大规格苗木生产,也提供优质种条及繁育技术的培训、推广任务。④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3.5hm2,采用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反季节生产名特优果品、蔬菜,周年生产时令花卉。
3.2.2四大观光示范园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6~8hm2,主要从事是良种繁育,分别集中养殖奶牛、肉牛和布尔山羊,形成集防疫、治疗、配种、饲料加工、鲜奶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奶牛、肉牛、山羊养殖园。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5hm2,这是立体开发和综合饲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内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技术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得以不断提高。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7.2hm2,主要是农牧产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鲜、花卉保鲜。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8.5hm2,既安排水面垂钓、宠物观赏和游乐场所,又修建一定数量的独立家庭小农场,室外配备用户自行设计花圃、菜园、药圃,提供一个自耕自做、独享其乐的小天地。
3.2.3一个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示范园的管理服务中心、咨询培训中心、展示销售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面积7.8hm2,同时划出一定面积作为贮藏间、库房、车库及商品交易。
3.3基础设施
3.3.1生产展示区的灌溉系统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采用波涌灌溉技术,即把灌溉水断续地按一定周期向灌溉沟(畦)供水,逐段湿润土壤,直到水流推进到灌溉沟(畦)末端的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采用管道式喷灌系统。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除采用微灌系统之外,建普通钢管塑料大棚30个,普通日光温室20个,自动控制温室2个。
3.3.2观光示范园的基础设施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包括牛舍、羊舍各100间;饲料加工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挤奶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配种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粪便排污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包括禽畜圈舍、副业加工、沼气池,化肥、农药库房。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包括鱼塘、藻类培养塘、牛场、猪场、鸡鸭场;饲料厂、屠宰厂、肉类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罐头厂、奶制品厂;沼气池、发电机组。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包括观赏宠物养殖交易中心;特色小别墅15套;游乐设施、特色运动器械。
3.3.3管理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包括二层综合宿办楼,展示交易中心,贮藏间、库房、车库。
4资金与效益
4.1投资概算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立地条件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按照建设项目,分阶段进行投资概算。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投资总额为1130.07万元。按建设项目分类: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8.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7.08%;②保护工程建设投资61.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40%;③服务设施建设投资247.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1.86%;④其他费用63.9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66%。
4.2资金筹措
为了卓有成效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千方百计筹措开发资金。多年来,实施方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保证了荒滩地的复垦和绿化,这一宝贵经验是开发建设示范园资金筹措的重要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周至旅游胜地的优势,示范园要扩大对外开放,软件、硬件齐头并进,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失时机地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以加速示范园建设步伐。
4.3效益评价
农业观光园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绿化、美化、彩化、净化、香化的“五化”特色,营造自然清新、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边缘绿化隔离带,防治城郊环境污染,并以保证黑河水库的水质为根本[5]。这不仅是观光园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效益是农业观光园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渠道[6]。示范园开发建设后,各项设施全部营运,年收入564万元,生产经营的税后利润按40%计算,其他税后利润按20%计算,则每年可实现利润205.6万元。反映资本金的获利能力,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20.6%,投资回收期为4.86a。上述各项指标说明生态农业示范园投资效果是比较好的,基本符合国家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同时也说明本方案是可行的。
5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只有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业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以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依托,优化配置各种乡土资源要素,突破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7],以产业综合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主题,以农林科技为动力,以创新经营为生命,以文化内涵为灵魂。力求做到“四优”结合,即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8],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能充分满足人们领略大自然浓厚情趣和现代新兴农业艺术的需求。农业之所以普遍认为不赚钱,主要是从农户和非从业人员人均收入差异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低。所有优势产业项目都需以认真的可行性研究为基础[9],就是要对拟建项目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判断项目的可行性[10]。农业项目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必须结合农业实际情况,组织不同专业人员研究论证,明确目标、科学筹划,慎重选择优势项目,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11]。
浅谈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论文(通用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论文 篇1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进程,是我国农业方面的基本国策。本文就农业资源合理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等2方面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理化利用;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强调的是农业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统称,其中农业自然资源涵盖的是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等资源,而农业经济资源强调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社会因素及社会生产成果,如农机设备、道路交通设施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化管理与利用,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从而推进农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1、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为了确保农业方面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目前我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转、评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没有严谨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资源的浪费;而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在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及时解决会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合理化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一般状况下需要笔者将论文之中的学术资料、论文研究文献、注释文献等等诸多资料进行集中展示与整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览。
农业论文参考文献1
[1]高启杰.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27.
[2]焦源.农户分化状态下需求导向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7):46-48.
[3]郭金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策略[J].吉林农业,2014(21):15-17.
[4]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
[5]杨忠娜,陈曦,张淑云,等.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对策及建议.贵州农业科学,2009,(10):233~235
[6]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等.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调研世界,2005,(12):10~13
农业论文参考文献2
[1]贾性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J].低碳世界,2016(05).
[2]王新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体系建设的对策[J].吉林农业,2015(06).
[3]陈修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建设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5(09).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精选6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措施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相关的措施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篇1
摘要: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探讨了当前发展过程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分享了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农业;关键问题;对策
气象科技服务,是社会公益服务中的一种,在遵循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气象产品、科研成果、气象资产等)向社会提供各类气象信息,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
1、概述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农作物本身品种优良的情况下,天气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且发生气象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将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稻适合雨热同期的气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产习性,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基于此,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对农业生产做出必要指导。
2、关键问题
2.1缺乏统一平台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气象信息走向了广阔的天地,但气象科技服务在发展过程当中,缺乏统一的平台,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如果从城乡角度看,则是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程度高,农村发展滞后。从平台的角度看,各地区在气象科技时,局限性较大,即更倾向于本地。但是就农业生产而言,并不能提供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大方向上的预测很难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十分有必要建立统一平台,立足于云物大智移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农业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论文(精选6篇)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推动了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推进,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论文 篇1
摘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两项内容,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带动了农业科技领域的变化与革新,农业现代化的趋势也日益体现出数字化、电子化、信息化等特征,并逐渐成为新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文章将从电子信息技术入手,深入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农业各个方面都能见到电子信息技术的身影。在种植业,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农业机械的制造与推广,比如草莓大棚使用的卷帘机、翻土机等;还有农作物从育种到收割全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比如西瓜种子催芽、嫁接等。在林业,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森林防火报警、森林土壤检测与生态环境监测等,是推动林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柱;在渔业,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监测、淡水渔业信息收集与处理,以及探鱼和捕鱼等;在畜牧业,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牲畜、禽类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的检测与控制,是推进肉类食品质量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准确预报霜情、冰雹、雨雪等恶劣天气,更科学高效地管理农产品种植和畜类、禽类养殖等。除此之外,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各地农家乐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游客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等。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传递得更快、更准、更广,农村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农民收购销售各种农产品提供了更多渠道,有效降低了农民所承担的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现象的逐渐加重,利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取代劳动力要素既能够有效节约成本,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管理精度,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未来前景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特别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因此,振兴乡村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是重要抓手。文章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展示和剖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创新策略分析
一、前言
农业经济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职能,同时强调政府领导和管理,应用现代农业科学和经济原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农业结构上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组织、领导、决策、指挥和协调,并对相关群体和人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建立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并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在法治保障下,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进行落实,进一步强化农民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设立农业生产底线,推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举措,重点遏制耕地非农化,严密防止种植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粮食生产的18亿亩耕地红线安全。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精选10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 篇1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业生产机械的出现使得粮食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有效的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快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对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以及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劳动的舒适性以及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朝着高效率以及高精度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1农业机械概述以及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优势
1.1农业机械概述
动力机以及与之配合使用的各种农机具就是所谓的农业机械,动力机以及与之配合使用的各种农机具主要是通过半悬挂、悬挂或者牵引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将其制作成为一个整体,如玉米联合收割机以及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如果离开了农机具,拖拉机无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同样,离开拖拉机等动力机,农具也不能够将自己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农业的具体生产要求为根据设计和制作农业机具。农机具和备用动力机具有十分繁多的种类,通常都会将其称作农业机械,其主要包括加工及冷藏运输机械、装卸运输机械、畜牧和饲养机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收获、脱粒、精选机械,播种施肥机械以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1].
经济学论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论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学论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把农业搞好。而农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进行长期有效的发展。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①
关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排版与装订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第1页”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5、分页: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各部分都应分页。
6、页面大小:全部采用A4纸。
7、封面用230克浅蓝色虎纹纸。
8、装订:一律左侧装订。
二、封面
1、学生可根据论文内容,分别选用“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或“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设计”封面,封面格式可从校园网教务处网页“表格资料”中下载,并按格式填写内容,网址为:http://www.scau.edu.cn/jwc/jiaoxuewenjian.htm
2、题目
(1)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题目太长,建议采用副标题。如2人或多人同做一个大项目论文(设计),题目相同时一定要采用副标题。
(2)在校园网上下载封面后,在题目栏和副标题栏输入汉字后,即可自动生成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或副标题。
3、作者姓名
在“作者姓名”栏输入学生姓名后即可自动生成“作者姓名”,学生姓名前不要加“学生”或“作者”等字。
农业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专业毕业论文提纲1
致谢7-8
摘要8-10
Abstract10-11
目录12-15
图目录15-16
表目录16-18
1绪论18-29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8-19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9-27
1.2.1畜禽舍建筑节能19-22
1.2.2畜禽舍热环境的模拟研究22-25
1.2.3LCC25-27
1.3研究内容与目标27-29
1.3.1研究内容27
1.3.2研究目标27
1.3.3技术路线27-29
2工具与方法29-39
2.1EnergyPlus计算方法与原理29-32
2.1.1EnergyPlus的整体架构与特点29
2.1.2热平衡法原理29-30
2.1.3围护结构传热计算CTF方法30-31
2.1.4OpenStudio中的SketchUp插件31-32
2.2LCC理论与方法32-35
2.2.1LCC分析的准备32-33
2.2.2LCC分析的构成与计算33-35
2.3其他模型及方法35-38
2.3.1保育舍温度环境评价方法35
2.3.2猪产热模型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