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全球化论文1

  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新时期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希望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借鉴。

  一、全球化经济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世界文化互相交织,相互影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我国,更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吸收国际高等教育中的有益营养,为我所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断加强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沟通与学习将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教育活力,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有益因素,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此,高校应当积极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2)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对于高精尖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程度不断加强,这就推动了世界各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格外重视,也自然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加快大众化的推进。但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掌握着众多高素质人才的资源优势,并依旧呈现出高素质人才大量涌进,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却人才缺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能够提供给人才更丰厚的物质条件、相对科学先进的设备资源、良好的科研环境,甚至用是一些优惠政策,待遇倾斜等策略来笼络世界各地的留学人员。这样发达国家拥有了更加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则因人才后备力量不足,高等教育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呈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日益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机制,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发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就职选择与国内环境,应对种种机遇与挑战,将国际人才争夺的压力转化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动力,创造自我价值空间。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创造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吸取国际优秀教育理念,立足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大方向,开拓国际视角,选择适应性的教育发展策略将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应充分利用好世界经济、教育资源的流动性特点,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教育市场竞争激烈

  有限的教育资源,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竞争,都希望能够在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市场的竞争更显得尤为激烈。一方面体现在国内市场,人才的广泛流动,范围不断拓展,人才素质参差不齐,跨国办学招生此起彼伏的现状使我国教育市场的地位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体现在国际教育市场,为掌握更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世界各国不断拓展市场范围,划分市场空间。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相对安全且积极的优势地位,就需要正视我国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国际地位,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将与发达国家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2)思想教育面临考验

  经济全球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强力涌入中国,以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等载体为依托,在中外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的差异下产生强烈冲击与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在接触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同时,思想意识也受到极大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为我国提供优秀社会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都有了新的形式与改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密切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本就处于经济、人才、资源分配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信息科技的发展,还是人才市场的份额比例都优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中居于主动性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恰恰相反,既没有优势地位,教育资源又相对欠缺,并持续以拉大教育差距的趋势发展。这样的不利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对策

  1、完善市场体制

  高等教育培养的社会型人才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强大的社会性服务功能也是被世界各国重视的关键因素。而市场调节则是有效衔接高等教育所发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实际需要的重要手段与桥梁。为此,我国高校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高等教育市场体制改革,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进行高等教育内容与方向上的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层次,还要在形形色色的多变的市场需求下找准位置,明确办学特色以及教学目标,形成立体独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化品牌专业。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应对市场大潮的激烈竞争。此外,还要建立国际型的品牌高校,以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占有先机,获得全球教育的最新动态。

  2、加强知识管理

  第一,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载体,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将高校的教育信息、教学资源传递到网络终端,达到信息化与数字化,既便捷了人们对于教育知识与相关信息的提取利用,也能为及时把握国际教育市场的信息动态提供有利服务;第二,教育共享,学习共担;第三,明确高校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确立师生共同努力达到的教育任务,增强高校全体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将对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知识创新能力起到重要意义。

  3、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宏观调控,也应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让高校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市场调节的有效作用使高校服务功能得以提高。从而达到政府宏观上的集中领导,高校、社会、市场等参与分级管理的目标。

  4、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

  课程设置体现了高校教育的方向与内容,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每项课程设置的实施都要仔细研讨考察,而课程改革调整也应十分谨慎。在进行课程调整时,不应仅局限在内容与方法上,更应注重是否具备适应性,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发展规律,避免避重就轻,使得课程过于分化而没有综合性;语言课程是世界各国进行良好沟通与学习的基础课程;创新型课程的设置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型人才,以便在全球化经济下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另外,要积极加快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方针,以便顺应国际教育市场发展潮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课程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知识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意识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树立国际视角,立足于实际;积极发扬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并能善于学习其他优秀文化中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营养元素,为我所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展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实力。

全球化论文2

  摘要:中西伦理思想在不同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而来,无优劣之别,只是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具有不同的特征。普世伦理是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需要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中西伦理思想异中有同,各有所长,随着发展中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加剧、全球意识的形成,唯有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使普世伦理的构建成为可能。

  关键词:中西伦理思想;全球化;普世伦理

  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觉察到它所带来的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问题: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人如何才能成功地“融入”今日之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何以才能够有效地应对以“普遍化”为追求的世界局势。今天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而形成的全球化,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形成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的全球化。

  当今中西文化撞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冲突。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中国文化传统有把私利与公利相对立的倾向,基本上都是重义轻利、羞于言利。西方很少讨论人性善恶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更多的是强调抽象的人性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趋利避害以求自保[1]。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整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情感与理性[2]。这为我们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角。

  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重整体轻个体,它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中华民族共有的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涵括其他文化的体系[3]。在农业生产作为人们主要经济活动的传统中国社会里,经济活动的简单化导致家庭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人们以家庭的模式来建构国家。所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的模式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以重整体轻个体为基本特征。忠、孝是整体主义集中表现出的两个基本道德原则。个体附属于家、国这样的社会体制中的实体。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隶属共同利益,这实际隶属于共同体的代表——君主。重整体轻个体的传统价值观也产生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整体主义价值观使“自我”无法生长,个体基本上是消解在群体之中的。群体是个体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从而导致个体对整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弱点所在。而另一方面,整体主义价值观又使个人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在民族危难关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以家族情感为根基的爱国主义。相应地,崇尚个体(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它体现了西方价值观的根本性质。西方很早就有了以交易行为的基础的商品经济,有了自由、平等权观的观念,这成为重构个人价值的制度和观念形成的条件。这种个人主义主张在人己、群己、公私关系上突出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利,强调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在西方人看来,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个人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和个人行为、个人生活方式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个人主义是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历史形态,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这恰恰是发挥天赋才能、迸发创造力火花的前提和源泉,对维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以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因其这种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在社会个体中,塑造出来的是完全的利己主义,继而伸张了人性之恶,使西方的个体独立性走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穷途末路。实质上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并非个人不遵从道德,而是其道德自身的危机,即个人主义的危机。

  在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从道义出发,把义与利、公与私对立起来,是中国伦理学的主要特征。这种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揭示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及其倡导道德活动的意义。由于它过分重视封建伦理纲常,轻视物质利益,克制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生活追求,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才能,助长了崇尚空谈的社会风气。西方人重视道德的功利性,重利轻义思想始终占据地位。在义、利关系上,西方是重利轻义,尽管他们强调分配的正义,选择的正义,但都是与利益直接关联的,谋求利益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这种义利观的长处是充分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刺激了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实现。但同时又肯定义就是利,混淆了“义”与“利”的界限,使道德变成了仅仅是追求利益的工具。另外,西方伦理在肯定道德的功利作用的同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逃避了社会所规定的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为社会应作出的贡献,造成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危及社会。

  情感与理性均为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理性主义,但是基于人性、人情基础上的情理。情为理先,由情入理,以理论情,情理融一。人们日常的主要社会行动是家庭性的行动,人们面对的社会关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关系。因此从家庭出发,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性道德,就成了人们日常行动的主要价值取向。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由此也给社会发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带来了无穷的变数。然而这种亲情伦理极易形成排斥理性的泛情感主义,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以人情原则为最终根据而非原则或公道,这势必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人治”盛行而“法治”薄弱,有法制而无法治的局面难以彻底改观。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伦理把个体从家庭和现实社会中抽取出来,进行“原子”式的分析和类的抽象,从而使个体独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独立性认定为个体的基本道德价值。所谓“理性”,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进而演变为认识能力。西方人在理性与感情之间画出了一道明确的界线,界线两边是不具有替代性的。纯粹的理性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判断与反思,强调理大于情,寓情于理,主张公平竞争,不崇拜权威,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以迎合他人,为西方锻造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民主法制的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但对人的理性和独立性的道德设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促使西方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对立,导致西方在竞争中矛盾与冲突接连不断。

  这两种差异悬殊、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因而中国伦理文化和西方伦理文化无优劣之别,只有特质上的差异。无论是西方现代性的还是东方传统的,也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无法单独满足现时代的道德文化需要。中西伦理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类文化具有相似性,普遍性的价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东西方文化最终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问题上是可以共通的。普世伦理是协调人类行为的规范之一,当下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为各国不同的人群所认可。

  普世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迟早也会感到绝望。普世伦理作为普遍的伦理规范,其建构需要从各个民族的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正如布劳德所指出的,“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半是野兽、半是天使。”[4]普世伦理站在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为单元,在承认、尊重并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发掘出能够普遍适用和遵循的伦理准则,寻求“在多样性中实现统一性”。普世伦理首先是各种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它以区域伦理为资源,而区域伦理又必然融入普世伦理之中。作为普遍价值的普遍本身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不是针对所有人并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即不是一种事实的普遍,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和归纳来验证的普遍性,而是一种价值的普遍,是一种表述上的应当的普遍。这类普遍性命题只能为特定的文化所认同,有时甚至只能为自我所认同[5]。作为普遍价值的最高形式,普世价值的建立必然受价值普遍性自身逻辑特性的限制,不能指望它在价值上获得很高的共识,而只能是少数的、低限度的。因而,这种普遍性是涵容着主体不同体验的具体普遍性,是一种允许接受和理解上有差异的普遍性。这也说明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低线价值,只能以降低它的下限来求得它的普世性:底线越低,普世性越强。只有当我们这样去理解普世性的时候,才能找到普世价值。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概括和凝结而成的、其中所蕴涵的理论精华和积极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灵魂,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的人生选择和人格塑造,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和民族精神培育,对民族的凝聚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过极其深远的积极作用,具有超越历史条件的普遍性,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些糟粕就否认它的普世性。中西伦理思想在不同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而来,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差异之中也有其相同性,普遍性的价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东西方文化最终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问题上是可以共通的。寻求“普世伦理”,需从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传统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建构普世伦理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会有一种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趋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6]。

  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吸收中国伦理中重情感、重道义、重和谐的合理内核,剔除其轻理性、轻个体的局限;吸收西方伦理中重理性、重意志、重个体的特点,剔除其理性至上、轻情感、轻人伦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使普世伦理的构件成为可能,使真正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伦理体系成为可能,实现现代中国伦理价值重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玉荣.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西人性论的差异[J].学习与探索,20xx,(6):42-45.

  [2] 陈超.考量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与会通[J].新视野,20xx,(3):52-54.

  [3] 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5.

  [4] C. D.布劳德. 五种伦理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228.

  [5] 袁景衡,余艳.从普世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xx,(7):184-187.

  [6] 谭颖沁.中西文化整合与我国文化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xx,(2):103-106.

全球化论文3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高校成人教育;发展お

  论文摘要:主要分析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状,探讨了在办学思路、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应采取的改革举措。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经济合作日益加深,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种全球化趋势。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

  中国已经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要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争取较大的发展空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源,这是中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我们需要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地位,为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供各类高素质人才。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在教育需求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增强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克服单一文化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在进一步传承中国特色文化、陶冶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普及世界多元化文化和国际经贸知识,让国人尽快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培养和培训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对成人高等教育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一个主体,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未得到正确认识。一些高校把办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缺乏必要的投入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

  (二)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成人高等教育,其运行机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改革虽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现了面向市场多种形式办学的现象,但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本身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体制和地位并没有真正形成。

  (三)办学模式缺乏成人教育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普教化倾向,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由于忽视成人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的需要,偏重于书本知识、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加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滞后,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掉“普教化”现象,突出成人教育特色。

  (四)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任务的完成,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的数量日趋减少。以我校为例,20xx年报读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2万人左右,20xx年减为1.3万人左右,20xx年减少为8千多人,20xx年又减少为7千人左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已逐渐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但目前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缓慢。

  (五)教学手段滞后

  就广西而言,由于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远程教育迟迟没有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成人教育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教育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经济全球时代,个体学习的终生化必然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持续的、潜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普通高校在办好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同时,着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要同时考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的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在组织、经费、政策、人员、设备、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使学校真正成为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ァ(二)创新机制,激发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资源配置的职能开始减弱,而市场配置社会资源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教育资源配置也不例外。对于非义务教育性质的成人教育来讲,政府管理职能应当转向对成人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调控。对于各种非公益性成人教育,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政府可放手交给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各类成人学校及开办成教的普通学校,是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骨干部分。政府应该在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招生、教职工的聘任等方面赋予非公益性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更多的自主权。让学校享有自定招生规模、具体培养目标,自主设置专业、拟订大纲、实施计划、安排课程、组织教学、考核管理、核发文凭,自己对教学质量、文凭价值、学校声誉负责,接受人才市场的评价和全社会的检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再加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将使成人教育形成“自主办学,自求发展,自我约束,政府监督,以质为本,竞争发展”的“市场式”运行机制,才可能充分激发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创造力。

  (三)发挥各高校学科优势,创特色、创品牌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上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院校办出鲜明特色的关键环节。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第一要坚持市场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贴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这是专业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成人教育生命力所在。第二要坚持浮动性和稳定性原则,保留相对稳定,市场有持续需求,有稳定的生源与发展前景的专业,舍弃只能满足一时之需的短期专业或知识而过窄的专业,积极开发紧缺专业。第三要坚持针对性与适度超前性原则。专业设置必须经过预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考虑到专业几年后的社会需求,具有一定前瞻性,做到适度超前,掌握办学的主动权。第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的客观条件,处理好需求与可能、可行的关系,以保证开设专业的质量,真正创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四)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各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实施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发展模式。主要在继续拓展成人学历教育尤其是成人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向社会、企业、社区和农村发展,寻求合作单位和教育项目,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高层次非学历教育活动。

  (五)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大学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加适合各类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必将部分取代传统成人教育的函授、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的多种助学方式,成为21世纪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

  (六)加强和其他国家与地区成人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以广西为例,近几年来,我区的一些高校就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积极开展了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这种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20xx年广西高校招收的东盟学生就达1000余人,目前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项目看,已由最初的语言培训向多种业务培训拓展,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拓展,由一般的考察访问向学术交流拓展,由双方政府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向政府和高校双管齐下的交流、合作拓展。当前,广西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区为契机,大力宣传我们教育品牌项目。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指导下,充分调动各高师院校的积极性,做大做强传统项目尤其是品牌项目,不断开发新的特别是继续教育合作项目。制订与东盟国家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以确保交流与合作的稳定性、持续性、长期性和创新性,成为一个区域性国际教育基地。オ

  参考文献:

  [1]杨广德著.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6).

  [2]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中国高等教育,20xx,(2).

  [3]姜传和.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现状及招生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xx,(6).

浅谈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论文(精选6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24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论文 篇1

  21世纪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把世界各国连成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前世界的现实是,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而生存下去,任何国家所发生的问题必将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全球化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走向,大致如下:

  一、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存将日益加深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贸易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在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间,世界进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在这期间,全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4倍,而生产只增加了5.5倍。1950年贸易在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7%,而到90年代末已增加到了23%。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0900亿美元;到1999年已接近7万亿美元,达到6.95万亿美元。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也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世界贸易组织认为,这不仅显示出世界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进一步迈向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实行开放政策,实现贸易自由化,鼓励外国企业到本国建工厂、雇劳工、加工生产或组装,直到将产品运往第三国销售。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产品约有1/5纳入国际贸易渠道。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

标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05
【yjbys.com -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近日河南郑州举办的200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钻研所所长华民教授对于全世界化与高科技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做了阐述。

  1、世界经济的时空结构变化

  现今的世界经济正在产生两大结构性的变化:其1,是空间结构的变化,这类结构变化的学术语言就是所谓的“经济全世界化”;其2,是时间结构的变化,这类结构变化的习气用语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经济全世界化的主要动力是:宏观上经济体制趋同、微观上跨国公司的全世界性套利流动、和有助于降低远距离节制与交易本钱的信息技术革命。因为全世界化的运作机制是市场,因而,全世界化的推动进程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规模内的扩张进程。市场经济是解放出产力的,由于它把为自己消费而进行的出产流动变为了为别人的消费而进行的市场流动。因而,全世界化的发展,必将会致使全世界性的供给多余与通货收缩。

  如果说全世界化增添了全世界的供给,那末新经济则扭转了需求的结构。新经济源于信息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造就了1个新的产业部门,那就是IT产业,IT产业的突起致使了全世界性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即至关数量的有货泉支付能力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经济部门流向新经济部门。其结果是,传统经济部门的供给多余问题将会变患上更为严重。

论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价值发展的新趋势的相关论文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09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摘 要 法律价值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已经十分的丰富和规范,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法律价值的发展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显著特征。从法律价值主体和客体范围的扩大、各种法律价值的融合以及新的法律价值,即和谐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产生这几个方面对法律价值的新发展阐述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 法律价值主体 法律价值客体 和谐

  法律价值属于法哲学的范畴,关于法律价值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综观这些定义却都包含着以下几个相同的方面的表述,即法律理想、法律观念、法律评价标准、意义、需要等。由于法律理想、观念、标准等的时代性、主体性,法律价值在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法律价值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不断有新的价值被引入法律体系之中,致使法律价值的主体、客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各种法律价值互相融合,新的更加具有普适性的法律价值的产生呼之欲出。

  1 法律价值主体的进一步扩张关于法律价值的主体,在我国一般认为是人,在西方则认为可以是物,包括有生命的物(如动物和生物)和无生命的物(如机器)。卓泽渊在其《法律价值论》一书中对后一种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将法的价值主体扩大到人之外的动物或物,可以说是法的贬值,是人类自觉与不自觉中缺乏自尊与自重的表现。”这是“人类利益主义”的法律价值观,这种法律价值观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以人的价值标准作为万事万物衡量的尺度,暗含着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支配生态自然的观点。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生态形势急骤恶化,当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转化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时,人们不得不自觉的对生态自然的行为,乃至传统法律价值观念做出反思。迫于这样一种压力,人类开始重视生态立法,但作用显微,生态环境仍在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因为这种人类利益主义的法律价值观在作祟,既然人是万物的主宰,万物的生存与发展皆依赖于人的保护,人类就只会在对自身有用时才去保护它,如果它失去了有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切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要真正维护生态环境,首先在立法上就应该破除这种“人类利益主义”的法律价值的指导地位,破除人类在法律上的优越地位,对两者进行同等的保护才能促使人类去真正的反思自己的行为。现代西方将动物、机器人当作违法主体,正体现了西方社会对自然的尊重。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并非出自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是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和警告,并非人类主体性选择的结果,而是人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以这样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为基础制定的法律不是人类的工具,也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

员工全球化企业管理沟通工作的对策论文

标签:员工管理 时间:2021-01-17
【yjbys.com - 员工管理】

  摘要:全球化时代,企业的员工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管理多元化背景下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员工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员工;跨文化管理;管理沟通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全球化的到来,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不断发展,直接推动了许多国际化企业的形成。这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结构日趋复杂,所以对实行跨文化管理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坚持实施“走去去”战略,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市场,推动了我国企业国际化。许多企业开始进行跨国投资跨国并购,这也使得对全球化员工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要对不同地区的员工进行管理,必须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几种环境:

  一是政治与法律环境。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这些制度在不断变化,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与法律环境差异。这主要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二是经济与技术环境。全球化的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技术环境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措施对公司员工进行沟通和管理。主要包括当地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情况,科技人员的素质数量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启发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1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世界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对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共存。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自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东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

浅析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与全球化论文

标签:哲学 时间:2020-12-10
【yjbys.com - 哲学】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为全球社会化大生产和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既进行着全方位的剧烈竞争,又进行着全方位的合作,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纷纷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制度的大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转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而登上全球经济形态的宝座。

  政治全球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并带来政治全球化,要求政治上的合作和联合,要求建立更公正、更具同情心、更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以确保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越来越少的人受害;要求确保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议程的首要目标和主题。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现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大国间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的握手、全球论坛的创造等等,就是政治全球化的证明。

  文化全球化

  文化是凝结在人类劳动产品上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总和,包括哲学信仰、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制度礼仪等。当代科学技术及成果本身就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高级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普及、虚拟组织的出现等,促进了全球性交往,从而使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全球性交往中碰撞、磨合,取长补短、相互包容,从而形成全球性文化。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的趋势也加快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背景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论文

标签: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9
【yjbys.com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国之间文化的冲击。汉语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下来的语言,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为汉语言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还有不小的挑战。国人对汉语言的学习的重视程度在逐渐下降,很多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文化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便是传承,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说,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来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主要从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措施,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全球化;汉语言文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各国的影响也逐渐突出,我们在面对全球化为我们带来机遇的时候,也需要看到其带来的挑战。就拿文化来说,现如今人们“崇洋媚外”的现象越发严重,很多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慢慢的在人们的印象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洋节日”。我们不是说西方的节日不应该过,而是应该再保有自己“根”,了解自己的节日的基础上,再去吸收国外的节日,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冲击。汉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很多人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仅仅限于课本上的文章,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却能侃侃而谈。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只是表面的理解,无法触及到里层。面对这样的现状,汉语言文学应该采用必要的'手段去挽救,去宣传。

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教学研究的论文

标签: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6
【yjbys.com - 文学毕业论文】

  在全球化语境的具体化发展演进背景之下,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的稳定优质组织开展,不仅要求交际行为的实际参与者具备较好语言交流工具学习应用能力,同时还需要实际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切实具备对交际过程需要运用的文化知识素材的全面充分的学习和认识,继而为实际参与实施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构筑支持条件。从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历史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分析,针对英语文学知识内容要素组织开展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引入工作,能够保障和支持我国学生有效缩短与外国人士之间的交际文化距离,促进我国学生的综合性文化素质掌握发展水平不断改善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教学展开简要阐述。

  一、切实建构形成包含英语文学概念要素的教材体系

  现阶段,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在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展开英语文学课程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片面侧重于针对英美文学概念性知识内容的教学呈现,尚且未能充分关注除却英国和美国之外的其他以英语为表达工具的文学创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现阶段我国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工作,在知识内容构成体系层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诱导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校学生群体,无法实现对全世界范围内英语文学综合性发展水平的全面充分认识,在实际引入呈现的英语文学学科教学内容构成存在明显单调性和局限性条件下,诱导英语专业学生逐步丧失了对参与英语文学知识教学活动的主观兴趣,为我国各级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

经济全球化下说理引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标签:政治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2
【yjbys.com - 政治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的中国已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成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难得的发展机会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说理引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下探讨说理引导法的依据、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该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与其他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社会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论文关键词:教育主体,说理,引导,素质,简练,感情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很多种,说理引导法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说理引导法,是指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说成是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去说服人、教育人,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说理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的限制,灵活简便,学生也易于接受。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说理引导教育法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下说理引导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手法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隐蔽化,越来越具有欺骗性。人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主体,个性丰富多样,思想利益也多元化,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环境下,信息传播得飞快,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发达的优势,在网上肆意倾销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以此来加强了文化扩张和渗透,力图控制文化资源市场。这样,势必会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使他们对西方的价值观念产生了盲目的崇拜,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及时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投人到社会建设浪潮中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论文

标签: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19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和新兴大国崛起之间的互动性作出新的解读。作者认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核心特征是从"西方治理"向西方与非西方"共同治理"的转变,以此构成金砖国家整体崛起的历史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减速分化,固然与美国金融危机构成的冲击亲密相关,但如此长时期的经济低迷,深层次上与全球经济缺乏有效的谐和机制具有重要的联络。世界主要国度逃避构造性变革而诉诸超凡规的货币刺激,以至采取新的贸易维护主义举措,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缺失的问题突出,客观上暴露了全球经济管理体系的低效率,世界各国亟待经过深化开放协作共渡难关。G20杭州峰会提出了增强宏观经济政策谐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可持续开展议程等严重建议,既突出了促进世界各国开放协作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明白了推进全球经济管理革新的“中国计划”。但是,什么是全球经济管理体系?全球经济管理终究面临着什么应战?什么缘由招致全球经济管理低效率运作?“中国计划”如何回应全球经济管理的中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剖析关于了解或者促进将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安康开展具有严重的意义。

  一、全球经济管理的中心应战:去全球化

  固然全球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管理的问题依然缺乏统一的观念,全球经济管理尚没有分歧的概念。重要缘由在于全球经济管理触及内容非常普遍,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但是,综合世界经济开展及相关问题的研讨来看,全球经济管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及如何管理。虽然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管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宏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必定了全球经济运转通常由大国主导。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世界主要国度为保证世界经济稳定运转而主导制定的一套国际规则与制度。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度经过本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构成的,更多表现强国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