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社会学论文1

  论文关键词:系统论;辩证法;系统;要素

  论文摘要:如何认识系统论和辩证联系的观点之关系,是学界同仁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了解系统论观点的产生和特征,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系统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联系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是物质世界的一个总特征。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唯物辩证法所揭示出来的一系列普遍联系,如时空联系、因果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现象与本质联系、可能性与现实性联系、内容和形式联系,以及普遍与特殊、相对与绝对、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多种多样联系的重要范畴,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关于客观世界无所不在的联系,无论是从其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需要深化和发展。系统论的产生是现代科学和实践的产物,在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容和形式上展示出了时代特征,从而使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原则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多样化。如系统和要素的联系,结构和功能的联系,系统自组织内在结构中的层次、子系统、要素的联系,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关系。本文拟从系统论的产生、特征及对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贡献,谈谈自己的看法。

  系统论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8年创立的,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1969年,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首次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2年,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了突变论;1973年,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学。应该说,系统论发端于贝塔朗菲的类比型系统理论,历经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托姆的突变论,哈肯的协同论等,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本理论、范畴和方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人到现代社会的科学和实践中,为人们所熟知。

  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系统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事物不但同周围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且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就是系统。系统论是由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工程等各个层次所构成的。它是研究系统的原则、规律、特征和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

  系统论认为,用系统的基本观点看世界,就形成了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始终把对象当作多方面联系、多要素构成的整体来研究。系统方法借助于现代数学工具,在系统联系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各个要素、各子系统、各层次以及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加以定量描述,建立起数学模型,使对系统的认识更加精确化、具体化和科学化。

  系统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它使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更具体化。从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把握系统的如下四个特征;

  第一,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特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揭示了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而要素则是这个有机统一整体的部分。因此,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本质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加和”、“非还原”的关系。就是说,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分别存在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体的性质;也不能把整体的性质功能简单还原为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核心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表明,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能受到系统整体性的制约,即一个要素,一个部分,在这个系统中是什么功能和作用,跟在另一个系统当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它受这个系统的整体性制约。所以要认识要素、部分,就要放在有机整体中认识,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系统当中的部分和要素去认识。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摈弃局部价值观,树立全局观。当然不是说可以不顾局部,而是要按系统论原则,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第二,结构性。系统的结构性所揭示的是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整体的性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能的简单相加;同理,各个要素也不能任意地排列、组合,即是要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结构不同,整体性能也就不同。任何系统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在这一点上,系统又是要素和结构的统一。 要素是指系统由哪些因素组成,结构是指这些因素如何结合在一起。从形成系统整体的性质的功能来看,要素和结构相比,结构更重要,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甚至有些系统,要素完全相同,只是由于结构不同,形成性能截然不同的系统。这一点在现实世界中不乏其例。需要说明的是:合理的洁构会促进系统的发展,不合理的结构会延缓甚至阻碍系统的发展;合理的结构会使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结构抑制一些要素发挥应有的作用。

  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如何处理好结构,调整好结构,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三,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所揭示的是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层次的关系。所谓层次,是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其中的子系统还可再分下去,自成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是系统,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要素;反之,在一定范围内是要素,在更小的范围内则是系统。

  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序地开展工作。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理论、形式和手段。管理要有层次,通常分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决策层主要是确定管理结论的目标和大政方针,必须精千、高效;协调层主要是参谋咨询职能,其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业务工作能力;执行层主要是直接调动和组织人、财、物等,其人员要有实干精神,并坚决贯彻管理命令;操作层从事操作并完成具体任务,其人员需具有熟练的作业技能。这四个层次的使命和要求各不相同,就如同一个三角形,从上至下权责递减、人数递增,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事实表明,研究并应用系统的层次性,协调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对现实世界特别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说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每个具体的系统都有开放性,都与周围环境即其他系统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环境是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具体系统如果不同周围其他系统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即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或交换,它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

  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外部条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这就是系统开放性的很好例证。

  总之,系统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活动以及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系统论涉及到自然、社会、思维中带有普遍性的系统联系的问题,它具有广泛的认识和方法论意义。但是系统论毕竟不是唯物辩证法。如果把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等同起来,要求以系统论来取代唯物辩证法,就会混淆二者之间的区别。作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之科学概括的唯物辩证法,把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作为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特征,并以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揭示联系和发展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系统论在承认系统的客观实在性前提下去研究系统的最优化。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特点的角度来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只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某些联系,并没有把无限多样的永恒发展中的世界包括无遗。这就像不能把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归结为系统矛盾一样,也不能把世界上的一切联系归结为系统联系。既不能用系统论取代唯物辩证法,也不能以唯物辩证法来否定系统论,二者应当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中共同发展。

社会学论文2

  1、因素之一:学科交叉

  学科的交叉,是指不因学科边界的影响,学科之间相互结合,将不同的思维、方法、理念融合进行研究的活动,让学科之间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但学科之间的交叉会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科在横向以及纵向上的发展,影响了不同的学术风格的人才以及不同知识背景下的人才进入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影响了人们的了解认识体育。近些年,学者对其研究的领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某一块,不被局限于已知的知识和所被熟知的部分,而是不断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研究课题也更为深刻,所以其理论知识的应用也变得复杂多样,单纯运用体育基础层次的理论知识以及知识面是相当狭隘的,不能对其达到高质量的研究,不能有效实现研究的目的意义。而通过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的研究可以改变这个困境,将各个科目之间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拓展,不同领域规律、概念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融入到这一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同时对这些进行修改和调整,让其能更好适用于这一学科。交叉的研究,可以拓展另一片研究领域,大大扩展体育人文学方面的研究范围,研究人员思路要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与文科的交叉学习,将其研究的内容引到心理学、风俗、美学更为感性的层面,这直接促进了有关体育的哲学、史学、法学等多个方向的不断发展。和理科的交叉学习,可以形成有效的思维模式和方法。通过交叉学习,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理科交叉学习,在研究学习中,吸取其他学科的优良的方法,比如可以引进使用先进设备,这样我们的研究可以更加的精确,这便利于形成广阔研究思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以为学科的学习带来新的学习活力和动机,引发学习的新思路、新的灵感,对于学科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方向、多思维的进行拓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综合性知识方面的需求。

  2、因素之一:元研究

  元研究中三大领域,元理论的研究、元方法的研究以及元数据的分析研究。元理论是对其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元方法是对方法进行研究;元数据是对数据分析研究。一般的情况下,出现元研究,

  (1)因为学科的主体出现了根本性质的转变,所以要对学科普遍使用的逻辑以及范式进行修改;

  (2)长久没有发展的学科,似乎走到了绝境,学科没有生机活力,学科的践行者越来越困惑地面对这种情形,主要变现为,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学科建立目标可能性、学科研究的有效方法理论性和有效性问题。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不断发展,这一学科存在不少问题,困惑于学科定义、方法以及其本质属性,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发展。较为广泛的元研究主要有体育人文学的有效性,规则性以及合理性;这一学科所要研究的对象、理论结构、性质以及功能;考察研究其发展历程;探索理论形成道路和研究范式发展变化;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理论和方法造成的结果;对其共同体进行研究。解决其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一现状应该是对以上问题的一个综合性广泛性的研究。

  3、因素之一:自我扬弃

  辩证看待优劣,就是自我的扬弃,有矛盾的事物发展就是自我扬弃的过程,可以有力推动事物发展,是事物的质量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不同人的价值观不同,来自不同的层面,出身不同,对于体育和社会与人们的关系看法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也体现在对学科的定义认识,对学科发展的认识。因为这些原因,在学科的研究中出现了相当多的争议以及分歧,这些矛盾分歧在学科被逐步验证。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将合理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进行综合归纳,将其作为一项成果规范保护起来。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会出现新的分歧和质疑,再次进行完善扩展,并对结果再次保护规范作为有效成果,这是一种自我扬弃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体育人文学的革新发展,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不断扩展、不断扩展。因这些内在的动力,推动了体育人文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认识,这对于体育人文学科的构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社会需要的因素

  人们因为需要而不断促使自身的发展,相同的如果技术有需要,科技就会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动力。可以看出,社会的需要是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动力源头。我们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进化发展的研究,应该从体育学的需要以及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4.1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21世纪,体育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一个民族,拥有更多的老当益壮者,那这个民族一定强大;相反这个民族一定弱小。体育在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发展进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体育,已不单单是体育,更多的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结合。体育同时也是一种外交的手段有利于两国的关系的改善发展。

  4.2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

  当前,体育在国民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体育市场,体育市场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让国民有更多便利的条件从事体育运动。健康的国民、健康的市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体育的意义之所在。

  5、结语

  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划分更为细致,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就是学者们在体育和社会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继而进行发展。但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学者们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规范的研究方法,多重点研究其方法论、发展的规律、研究的进展、特点和任务以及对其理论框架进行研究,没有有效的研究,没有有效地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建构中进化因素分析研究,但实际上这些研究对于实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体育人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促进当前体育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人文学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将体育与人文学融合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也更为拓展了,从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中,可以开拓更多崭新的领域进行研究发展,将具体的一些学科观念不断深化发展,这迎合了当前的信息社会时代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以及知识素养方面,是相当重要的。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应该同时重视研究影响体育人文社会学进化发展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发展,才能让体育人文社会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获得创新发展,迎合当前人们对于更高层面的追求,这有利于人们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学论文3

  武术群体之间武术交流的目的更多的是彰显本群体武术的优势或者树立威望,形成更为坚固和强大的群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交流在“胜负”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偷学”“偷师”在武术界被认为是有违武术道德的行为,更改本群体武术招数也是困难重重。香港电影《叶问2》所描述的梁赞对咏春拳的改进而导致兄弟间不合,只好在香港谋生,而叶问在学得梁赞咏春精华回佛山与师兄弟切磋时却受到其大师兄的怒斥等情节,折射出中华武术的封闭性已经成为每个大众都接受的现象。受到中原文化熏陶的中华武术文化不可能脱离“封闭”,甚至还形成了与主流文化相比更为封闭的武术文化。文化意义上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传承理念上,本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规范是彰显群体个性的标志,如少林、武当、峨眉对弟子的教育各不相同,所制定的规矩也各有千秋;各门各派都有属于高度机密的武术绝学,不轻易传人;此外,在武学技术体系传承中的“师傅留一手”现象、徒弟的气势不能压过师傅等等,都强化了武术群体文化的等级和神秘,对武术技术和文化体系的传播制造了层层障碍。目前,“流传我国、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300多种。”[5]数目之多足以说明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同时也加大了武术向标准化和世界化发展的难度。

  文化“整合”是形成武术群体的前提条件“历史社会学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统治阶级如何以意识形态或霸权的形式将一种连贯统一的世界观强加于所有人口的问题。一种世界观可以深深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以至于人们把它像常识一样不加思索地接受。”[1]在“家国同构”的中国近古时代所形成的武术群体几乎以一种强权方式制约着内部成员,有着严格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控制系统,所以文化“整合”成为各家拳种自立门户的首要条件。所有人类社会都由一系列整合机制所维系而得以在历史中存续,借助于人们在空间上的接近以及对地方的共同依恋而将人们集合在一起。有些武术群体依靠地域“整合”,如南派、北派、广东南拳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地方拳种正是凭借“文化想象”形成的共同体。之所以为“想象”,是因为它的成员可能从不认识,甚至从未听说过其他绝大部分成员,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具有至高无上重要性的单位的成员,对外声称自己属于某某门派。还有以血缘关系“整合”方式形成的有着严格等级和门禁极高的武术群体,严密的组织和森严的家规使其更加神秘和不可接近,它就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还有信仰“整合”,如依附佛、道形成的武术团体。地域、血缘、信仰等方式的整合为实现武术群体的控制提供了最直接的理由,也帮助各个成员找到一个能得到别人认同的“文化共同体”,并找到一个可以保护自身的堡垒。 血族确保武术群体在时空中的延续狭义的血族文化是武术群体在时间上延续的保障。凡是血族,不管其起源、分布、演变和发展如何,也不管其人体比例、头颅形态、肤色、毛发等体质上的差异怎样,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社会性群体[1]。原始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群体为生存能齐心协力,封建时代的帝王家族是最为核心和最牢靠的社会控制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做了诸多规定,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家”的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因此传承人能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传给下一代,并作为“家传”代代延续。所以民间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在血缘关系中延续,尤其是直系血亲更成为社会公认的继承人。泛血族文化为武术群体在空间的扩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文化社会学认为一个血族的文化愈发达,该血族脱离狭义的血缘属性就愈远,更容易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至今还有武术群体属于狭义的血族文化,实行内部传承机制;而有部分武术群体从思想意识上突破了狭义的血族束缚,主动融入社会关系中,得以迅速发展,如民国时期成立的“精武体育会”为当时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现代的少林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武术群体;孙中山先生曾经加入的洪门致公堂[6]也是一个强大的武术群体,入洪门需遵守洪门三十六誓、二十一则、十禁。其中三十六誓中第一条规定“自入洪门之后,尔父母既是我父母,尔兄弟姊妹既是我兄弟姊妹,尔妻是我嫂,尔子侄即是我子侄,如有不遵此例,不念此情,即为背誓,五雷诛灭。”[7]不管你来自何方、什么家庭背景、什么文化程度,只要加入洪门就必须遵守洪门的规定,所以中间必定会有人要有所改变,有所适用。一般武术群体的条规中以“忠孝、信义”等为主题,以“一家人”为行动导向,建立了更为牢固的群体组织,形成了强大的群体认同。随着社会文化的交叉、碰撞、融合,泛血缘关系的建立壮大了武术群体的规模[8]。 群体文化高度认同导致武术群体封闭语言、信条、仪式、传说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将境遇、背景各不相同的个体和家庭结合到一个集合体中,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相互认同,获取基本的意义,并找到了情感的满足[9]。武术门派是一种有组织有机构的武术集团,并且师承一脉,通过某种文化纽带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武术群体的形成首先需要成员从心理上对本群体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心理。文化认同首先是从个人开始,群体认同也不例外。“个人的思想、行为、意识、发明可能逐步为众人认同而形成群体中共同的认同,并稳定地在一种文化中传承下去,或借助传播的方式扩展到其他文化中去,并为其他文化所认同。”[10]所以不管是以狭义血缘还是以泛血缘关系组成的武术群体,只要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认同。每一个武术群体都有而且只有一个被后人公认为开宗立派的人,同时在以后的传承中也只有一个掌门人,所以在武术群体文化中个人对本群体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宗立派之人更为突出。武术群体中规定的种种条约一般都是创始人或者掌门人设定的,因此形成的个人认同更多的是对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认同。个人认同之后往往能形成强大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不以个人意志和愿望为转移,并以群体利益、价值取向、文化环境为指导准则。群体的认同一旦形成,个人就将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认同,去认同群体文化中已形成的因素。个人进入某个武术群体之后,其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都要主动迎合群体的需要,甚至改变原有的文化认同而适应现有的群体文化。武术群体对外人员的吸收有着极高的门槛,首先是对本武术群体要表现出绝对的忠心和坦诚,并认可前辈们定下来的规矩,需经历层层考验才能得到本群体的认同。

  所以首先认同群体文化才有可能被群体认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管是显露在政府视野下的名门正派还是隐藏在民间的武术社团都是如此。武术群体的封闭致使武术群体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高,制约了武术的发展。而武术群体之间的封闭更多是属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很难改变的。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个武术群体很难与其他群体和睦共处,尤其是相近的武术群体更有不可化解的历史矛盾,因此强大的自我认同和排他性的群体文化认同强化了武术群体的封闭性特征。武术群体的组成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基本保障,虽然随着现代武术教育的不断深入,武术群体的组成更为多样,但武术群体固有的文化观念一直刻在国人的脑海中,如嫡传、祖传、行规等观念。武术的群体特征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会因社会的进步而更加文明。武术群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能人为地改变,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武术群体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开放的姿态,中华武术发展的屏障也会不断被突破。

从社会学角度看狼爸教育问题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2-03-18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社会学角度看狼爸教育问题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儿童期社会化的理论

  埃里克森从精神层面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人格发展的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从而提出将社会化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在婴儿时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就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反之,产生不信任,对以后阶段产生不利影响。

  2.自助与羞怯、怀疑。在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父母应鼓励孩子的自主活动,过度的指责和责怪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3.主动与内疚。在学前时期,儿童具有语言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能力表现在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父母取笑或惩罚儿童,会使他产生内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勤奋与自卑感。在学龄时期,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的好奇心增强,乐于进行操作活动。此时应培养他们完成工作的勤奋精神,注意避免造成孩子的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实现自我认同。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关于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17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学研究的日趋活跃,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社会学科研究对象的交叉与重叠之处越来越多,而学科视角是区分研究对象差异的标志,也是构筑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依据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规模及层次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微观领域及方法论领域等四个领域。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研究视角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指体育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随着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体育社会学形成了一系列渐趋明确的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受自身的研究视角制约的,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划分又有助于理解其研究视角及其功能。我们按照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规模及层次将其划分为宏观领域、中观领域、微观领域及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领域等四个领域。

  一、研究视角是构筑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相互融合趋势表明,任何研究对象都不可能成为某些学科的世袭领地,体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极具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趋同与融合的背景下,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广阔,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

  但研究视角不同于一般的分析角度,“研究视角是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思维框架,是一种研究的范式。也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抽象。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分析角度则是研究者个体对研究对象具体属性的选择性研究,或者是对研究过程的不同方面的选择性研究等,可以随意转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运用多维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但并未说明任何可能性,在说明一种研究视角时,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对象体系和理论体系相混淆。“研究视角并不是依据对象体系来划分的。而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划分的,对象体系只是说明了某种研究视角的必要性,理论体系才能说明某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对象世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是否形成,主要得看体育社会学是否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概念、命题、假设、及理论原理以及一个比较完整的相关分析框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及研究价值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9-17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及研究价值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基础和学科依托,有重要意义。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学科基础,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了外部学科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活动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经历了社会学知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分支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开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缘起;社会思维;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1984年设立的学科,2005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间曾经有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亦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命题时,就有人提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研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与建设的推进,人们开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至今还未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并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而展开研究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产生、生成过程及规律展开研究,不仅可能、必要,而且尤为重要。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概念解析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1-07-28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概念解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教育学中,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对于家庭教育是什么和怎么样,缺乏全面的解释。而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考察,既拓广了家庭教育概念的外延,又丰富了家庭教育内涵。家庭教育新概念将力求更加完整地呈现家庭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状态,解析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丰富性,避免认识上的局限与误区。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视角;家庭教育;概念;

  引言: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构成个体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研究家庭与教育的关系,不仅是普通教育学的传统课题,在当前更成为教育社会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普通教育学的视野里,对家庭与教育关系的认识是因学校教育中强调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而突出的,[1]尤其学校德育应更加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强调多管齐下,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的发展。[2]但是,在教育学中,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对于家庭教育是什么和怎么样,缺乏全面的解释。因而,无论在教师的理解中,还是在家长的心目中,一说起家庭教育,除了重要二字,似乎找不到更多和更加明确的议论,只有“有家庭就有教育”能够产生共鸣。已经存在的家庭教育理论也主要在个别问题上,如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指出了家长的“已然”和“应然”的观念和某些模式,对于家庭本身作为教育影响源的认识和分析缺乏全面和实质性的研究。本研究将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家庭教育的概念,不仅要全面认识家庭教育的内涵和教育功能,为全面认识和理解家庭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5-01
【yjbys.com - 论文提纲】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社会学论文提纲

  (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为例)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2 研究视角

  1. 3 文献综述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核心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区域与对象

  2.5 研究样本结构

  2.6 被调查儿童父母的相关情况

  2.7父母在外打工情况

  2.8 小结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

  3.1 学习社会化状况

  3.2 生活技能社会化状况

  3.3 交往社会化状况

  3.4 规范社会化状况

  3.5 小结

  4、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儿童学业提供帮助

  4.2 与监护人沟通过少,留守儿童孤独感较高

  4.3 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致使留守儿童劳动负担加重

  4.4 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亲情疏远

  5、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

  5.1 家庭支持

  5.2 监护人支持

  5.3 学校与教师支持

  5.4 农村社区支持

  5.5 社会支持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5-01
【yjbys.com - 论文提纲】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为例)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2 研究视角

  1. 3 文献综述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核心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区域与对象

  2.5 研究样本结构

  2.6 被调查儿童父母的相关情况

  2.7父母在外打工情况

  2.8 小结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

  3.1 学习社会化状况

  3.2 生活技能社会化状况

  3.3 交往社会化状况

  3.4 规范社会化状况

  3.5 小结

  4、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儿童学业提供帮助

  4.2 与监护人沟通过少,留守儿童孤独感较高

  4.3 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致使留守儿童劳动负担加重

  4.4 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亲情疏远

  5、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

  5.1 家庭支持

  5.2 监护人支持

  5.3 学校与教师支持

  5.4 农村社区支持

  5.5 社会支持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二: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以日常生活视域下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经营活动研究为例)

社会学系论文致谢词

标签:论文致谢 时间:2021-04-25
【yjbys.com - 论文致谢】

笔于此,就意味着三年研究生涯的结束。回首三年,颇多感慨,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三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一脚迈进了社会学殿堂。刚进来的时候,懵懵懂懂,所知甚少,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导师——陈颐老师。陈老师不仅是我的授业恩师,也是我的生活向导。学业上,陈老师对我谆谆教诲、耳提面命;生活上,陈老师对我关爱有加、关心备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刚进南农的时候,由于经济困难,没有电脑。陈老师得知我的境况后,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我争取了一台电脑,这才使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并用这台电脑完成了学业。

三年中,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当然,这都离不开南农社会学系所有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三年中,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主任姚兆余老师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术渊博;屈勇老师侃侃而谈、见解独到;朱考金老师塌塌实实、与人和善……这一切,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年里,我还学会了如何做人,学会了和老师、同学、朋友和谐相处,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如果说,三年前,大学毕业的我已经长大了。那么,三年后的我,开始慢慢成熟了。不经意的三年时间,我经历许多,忘不了第一次发放问卷时的战战兢兢;忘不了第一次发表文章时的`万分欣喜;忘不了外出调研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忘不了同学友情的万分宝贵……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此,感谢生活,使我成熟;感谢挫折,使我坚强。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正义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23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高等教育正义;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

  摘要:克拉克在探究高等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正义有关的许多内容,同时他将知识和权力分析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系统状态的描述之中,另外他的观点阐释和研究框架也比较独到。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正义论,主要包括知识是高等教育正义的逻辑起点,正义是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权力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理路,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等内容。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有关高等教育公平和公正的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然而在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从高等教育正义方面的考查却不多见。“正义”是一个有多重意思和不同用法的重要范畴,英语中“正义”和“公正”是同一个词“justice"。关于“正义”的古典定义和现代理解很多,当代有代表性的正义观点包括: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本文将“高等教育正义”理解为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关的价值追求、内在信念和操作规范等。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正义有关的许多内容,同时他将知识和权力分析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系统状态的描述之中,另外他的观点阐释和研究框架也比较独到。这些对我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索高等教育正义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颇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家庭教育社会学课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06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社会学课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板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有些孩子不懂礼貌或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言行不雅时,人们常常会随口说到:“这孩子,老师是怎么教的!”人们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缺点归咎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为学校教育的责任。在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常常有意或是无意的过度强调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弱化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不断增长,自杀事件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道德底线受到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准确定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的关键所在。2004年10月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针对子女年龄、个性特征实施教育,与子女互动互学,共同提高”。但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教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教育好孩子,责任全是老师的。”这些都是偏见。因此,现代社会要求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的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与孩子一起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