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一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该只是考虑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还应该理智分析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方面的提高。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时间,导致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可以说是大部分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以下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提供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
建议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办公室,在经济开发区辟出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区块,设立专门政府基金。出台应对金融危机、扶持创业就业的特殊政策,从融资、开业、工商、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降低门槛,帮助大学生减轻包袱,让他们以最低的'成本自主创业。
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如上海毕业两年内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注册资本“零首付”、在创业后两年内分期缴纳的优惠待遇;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自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收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费。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指导,防止雷同,防止同质化的竞争。
二、创造条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要制定奖励政策,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如果在吸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贡献比较大,应给予优惠鼓励,例如每带动一个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就给创业者一定量的补贴。
在政策范围内减少中小企业雇佣大学生的社会保险的比例幅度,减少中小企业的雇人负担,激发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的动力。
建议绍兴媒体能学上海《东方早报》的做法,免费为大学生刊登求职信息,免费刊登用人单位招聘应届生的信息,构建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激励社会吸纳大学生就业
关于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暑期报告
就业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层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细胞,是处于最低位置的一层,也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层,基层的稳定与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观念、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三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融合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其一是观点因素。观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就毕业生而言,很多人不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专长、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认为基层单位待遇低、工作繁琐、辛苦,处理微观的具体事务的时间多,参与宏观管理、决策的机会少,到基层就业对自己来说是大材小用,主观上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便有少数人自愿到基层就业,其目的也仅仅是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并不是真正想到基层有一番作为。调查中,有的大学生就对笔者说:“我本来不想回来,是父母让我回来的”、“我是在外面多方努力不成,才迫不得已回来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大学生们的一种普遍心态。XX年至XX年属凤庆生源的本科毕业生有一百多人,但截止XX年底,回县择业的仅有40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则“孔雀东南飞”,花落他乡了。
就家长而言,往往把高考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延续、转化为毕业时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很多家长对“就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配、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工资由财政核发”的层面,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等、靠、要”的意识浓,自主择业、主动接受市场挑选的观念淡薄,认为大学毕业生,不需要参加公开招考、招聘和人才交流,不需要到市场上自主择业,国家自会作出妥善的安置,有的家长甚至多次来信来访,要求政府人事部门给子女分配工作。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觉得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怕子女消受不了,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普遍。还有的家长虚荣心作祟,认为子女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自己脸上也有光,在基层工作,则感觉低人一等。也有的家长认为,随着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企业工作则效益差、工资水平低等等。这些观念导致家长们从心理上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客观上造成了“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怪圈”。
就用人单位而言,观念陈旧,导致用人机制落后,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高学历、高要求,一些同样优秀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实际情况是,被聘用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被淘汰的也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用人过程中,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必要的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进出交流机制,造成有的人长期占着岗位而不发挥作用,有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些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和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进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和部门就业。
就社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也要通过市场配置和优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社会舆论、社会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
其二是体制因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统、包、管”的一条龙服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单纯的国家指令性手段来实现,这种就业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要纳入市场化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人才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比,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则显得滞后而缓慢,集中表现为:行政机关人才接近饱和,且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因事设岗、因岗聘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企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需求不旺;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择业选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且服务项目还处于初级的、低级的水平。这些都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造成了无形的障碍。以凤庆为例,截止XX年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868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市场,已就业的722人,主要通过参加公开招考和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实现就业,真正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的几乎为零。
其三是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说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同等条件下,学历越高,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成功的砝码就越重。凤庆县XX年至XX年回县择业的本科生有16人,通过人才交流,16人全部被推荐就业,就业率100%;而同一时期,回县择业的专科生有196人,通过各种渠道就业40人,就业率为20%。专业结构性矛盾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乃至一定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其人才需求的范围就广,反之,则其需求范围就窄;某一地方某一时期发展某项产业,该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大;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基层缺乏的主要是农业、科技、教育、企业管理方面的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人才,而现有的大学生资源存量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XX年,回凤庆择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的专科生全部被聘用到教学一线,顺利就业,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则少有人问津。同年,通过人才交流招揽回来的16名本科生中,其中1人因专业不对口,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最终通过推荐,实现就业,但却用非所学,发挥不了本人的专长。象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往往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说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之一。
[本文由YJBYS求职网http://www.yjbys.com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类分析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_求职故事
2009年虽然已过去了将近一半的路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举步维艰。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以2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人,平均每个学生求职申请15份计算,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发出超过9000万份求职申请。但是有没有这9000多份的职位空缺呢?那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寥寥的就业单位。笔者根据目前的情况,以独到的眼光,另类分析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低薪时代,前景乐观
我所接触过的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都说,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或者至少好工作不好找。现在,各省企业愿意提供给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最高薪资都在3000,相对四五年前,大学生好像突然进入了一个低薪时代。糟糕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状况,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对企业的要求很高。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虽然,中国现在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是,中国的gdp还是保持在8%以上的高速增长,基建、教育、国际事业等都急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应该在增长。而且,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中国经济的各方面都相应暴路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改进也是需要人才的,因此,本人对中国就业市场持乐观态度。
二、 明确就业导向,走到农村中去
中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应该只是就业导向问题,或许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相应调整调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追求高工资,他们应该考虑降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先不要急着拿高工资,先到企业锻炼好自己,完善自我。随着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得到重视,也许到那里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中国的八亿农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样也许更有意义。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救急更需治本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2009年大学生签约率据说到目前为止仅仅在4%,(只是江湖传闻),但严苛的就业环境却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系统自身,恐怕也难辞其咎。很多人归咎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中国整体的大学教育状况是:又想办一流的研究式大学,又想为就业努一把力。这两者虽然从长远来说是不矛盾的,但落实到微观层面,真得很有些问题。我不想用西方的名校模式来套中国的大学模式,因为的确存在着中国的国情:14亿人,农业大国。用人口密度很低的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来照搬,不出问题才怪。但是,过多地把责任套在大学的头上,也不能说完全正确。事实上,我认为的是,中国中学教育就出了问题了。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今天的孩子是相当早熟的。我那个时候高中谈恋爱都是了不得的违禁大事,今天恐怕中学里也见怪不怪了(当然,老师还是要阻止的)。面对如此早熟的孩子,而另外一方面,中国事实上并不怎么重视中学的教育(据说两会里教育系统只有一个代表是中学校长),就好比一个人不重视腰一样,自然浑身乏力。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不能培养出独立人格的学生的,更遑论培养出独立精神。我不是教育专家,不晓得怎么培养这个“独立”二字,但我以为,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之下,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的`。有人认为,这个事情应该在大学里完成,但我前面说过了,早熟,使得这件事必须在中学里就开始,就打下基础,在大学里,才有可能发扬光大。需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把问题无限制地往前推去:中学有问题,是不是小学的原因呢?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因为,培养独立的小学生是不切实际的,但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底蕴的中学生,是该去做的。我总以为,高考应该取消,或者说,大范围的选拔制高考应该取消。按照今天的大学容量,应该能去做“所有想上大学的人都给上”的事情(一些名校,可以用选拔式考试),只要会考合格。但是,对不起,毕业很难。两会上有人建议大学四年变五年,动因还是想减缓就业压力。但我想,根本无需四年还是五年,严苛的毕业要求,自然就有人会去读十年。宽进严出是很重要的,如果矫枉过正一点,甚至可以设置类似“必须每年有10%的人不能毕业”之类的条款。今天的大学生在读书上是很轻松的,甚至到了只要拿出高考前的那个劲头,铁定是优秀毕业生的程度。大学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场选拔式的四年,或者,更长。说到这个选拔式考试的名校,谁来定义呢?呵呵,按照我的个人想法,这种名校不见得各个学校都想去做。因为一旦是选拔式的入学制度,就有学生配额,就不能广收学生以开财路。还是让想发财的学校去发财,让想树立名声的学校去求名吧。本科式教育的学费应该很高(或者说,市场化),读书之前自己掂量掂量会不会无法毕业而血本无归。但专科式的教育的学费应该低廉(政府贴补,当然一样宽进严出)。后者非常重要,以确保农业大国向科技大国的转变。中国人其实不缺乏聪明,但缺乏转化聪明为生产力的智慧以及执行力。高考这个紧箍咒一旦失去效用,中学教育就会松绑。为了那一纸成绩单而进行的教育,无论如何,不能算好教育。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资讯,为你提供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大学生职业困惑、大学生就业难等多方位的信息。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所有文章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谢谢!本文来自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资讯-专注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原文地址:http://www.yjbys.com
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全接触
最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20xx年的毕业季即将来临,很多大学生已经开始寻找工作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关注 做好职业规划是关键。据调查,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770万人,再加上约30万留学归来的学生,也就是将有1000万人同时竞争。激烈的竞争人数加上一些毕业生的存在的心态问题,让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更加突显,也备受关注。
调节心态,快速进入角色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因为心态没有及时的调整过来,在上班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半途而废,出现工作不稳定的情况。北京点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表示:毕业生初入职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快速的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还可以很快适应工作氛围。多一份主动、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等待、少一份抱怨,会让你在工作中得到更多,就业参考《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关注 做好职业规划是关键》。
科学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能力,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进行合理的安排及计划。职业规划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大三和大四就应该选择好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这样毕业时会相对轻松。
提高专业技能
点趣教育人事部经理说,专业技能是选择用人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目前很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应聘者具备从业资格,也就是需要通过协会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因此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对于毕业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精选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一:由当前之就业形势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
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分析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生就业问题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大学生村官”成为了大学生就业扎根基层的典型代表,受到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潜藏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异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民情存在现实差异。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由于自身完善的内部结构秩序和“熟人社会”的排外性,使得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屡遭困难,难以顺利进入和引领农村政治、文化生活。此时,该如何引导实践大学生村官乡土化的路径,使之在入乡随俗的前提下尽快融入乡村政治、经济生活。为村民办实事?我们认为,唯有推行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转型,才能“使其身份从农村的‘外来者’转变为‘村民”’。而正是“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双方之间的了解、认可与接纳的过程”,…以及这种基于“熟悉”的身份,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熟人社会”环境中才可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村民。
一、大学生就业环境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传统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它建立在亲缘、地缘、业缘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农村熟人社会具有维持私人道德、礼治而非法治秩序、长老统治、无讼、重视血缘和地缘的关系等特点。胡拥军和周戎桢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检验作为“熟人社会”的农村社区,认为农村具有丰富的结构性社会资本与认知性社会资本。前者包括共同信念、传统伦理、价值观、归属感等因素:后者包括自发的信用、规范、惯例、习俗等。二者都存在于各种私人关系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这种信任和认同是处理日常村务工作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