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继续教育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学生时代的素质教育,而起关键作用的是师资队伍的质量。但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笔者在多年从事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只有明确小学体育教师的真正内在需求,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真正发挥继续教育的价值。

  一、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199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5年一轮训的继续教育。(参见表1)

  表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汇总

  注:理论考试指笔试;过程考核指教师的出勤+听课笔记+作业完成情况。

  2、“一刀切”的培训组织形式

  在近年来的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是不分学科,而音、体、美学科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专业性比较强、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培训教师的内容选择对音、体、美教师不利,导致了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学分,随便应付。从表1中也反映出了这个现象,基本上是统一的组织形式。

  3、专业技能培训的或缺性

  从表1看出,有2/3的培训内容是教育理论学习,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教育要全面发展,但是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缺乏专业课的培训,是不可行的。从真正意义上说,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当薄弱,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必将受到阻碍。

  4、评价制度的单一性

  从表1中,我们发现近些年的评价形式都是采用理论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用分数来评价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否合格。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关心这个分数呢?这个分数又能代表着什么呢?是不是你的分数高了就代表着教育水平就高呢?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继续教育的效能,针对目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培训部门应及时地采取措施解决,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体现继续教育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体系,突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

  1、开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培训

  华中师大教育系副教授吴遵民博士在他的著作《现代教育终身论》中指出,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社会”。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结构年轻化,学历层次相对比较低,更不应该满足于现状,积极融入到“学习社会”中。作为教育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转变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树立终身从事体育教育的思想。

  2、采取分层次、自选菜单的组织形式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教师队伍也相对比较稳定,对于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较有利。应建立继续教育的长远目标。因此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的需求开列菜单,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3、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课程设置

  为了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以专业技能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课程体系。由于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加上地方培训机构的硬件、软件设施不够,不能满足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培训部门应积极创新,开辟新的培训模式,采取地方培训机构与高校联合,组织年轻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因地制宜,开发出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

  4、建立评价制度

  继续教育的评价也是依据教师的自选菜单,采取教师的自我学习评价与考试相结合,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体制,采用发展性的继续教育评价制度。从参训教师的本身特点出发,从教师的原有基础出发,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教师的参与过程,注重教师的未来,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让参训教师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因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所需、所学、所感、所得、所失是最有发言权的,这样的评价比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要强得多,更能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更能提高继续教育的效能。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要认清体育课的真正本质,找出学校体育的真正意义,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之融入到继续教育中。作为培训部门应集思广益、不断探索,开辟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为教师服务。教师们也应从自身找出差距,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这样既能体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又能切实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已完成正规职前师范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教书育人职责的在职教师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是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在岗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参与继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为深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特选取山西晋城市泽州县3所农村小学教师为被试,通过调查了解3所农村小学教师近三年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对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状况进行研究。

  一、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3所农村小学在当地办学规模中等,师资及生源稳定,具有地方农村小学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主要围绕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价值的认识、参与过程、实际效果进行调研。

  (一)价值的普遍认同与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并存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价值认同度是决定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3所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价值认同状况是,认为“需要”和“迫切需要”的占84%和2%,占总数的86%,表明多数教师认同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8%的认为无所谓,态度冷漠;认为不需要的占6%;调查得知,这14%的教师中5人将退休,无学历职称压力或追求,参与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继续教育的应然目的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参加继续教育目的多项选择的统计中,发现教师参加的目的呈现多元化。结果显示教师最希望提高专业能力;其次补充知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第四是服从安排,为完成任务而参加比例为22%;第五是评优晋升职称;第六是获得学历。整体看,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更好地胜任工作;但个人功利性目的依然突出,参与目的因人而异。

  (二)实施中保障性条件的落差、不合理及冲突并存

  实施保障性条件指人、财、物、时空等。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的师资头重脚轻,与所需存在落差;费用分担机制不合理;时间安排存在冲突。调研表明,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教师学历高,理论深厚,但对农村小学状况了解不足,继续教育一味“顶天”而不能“入地”,难以收到实效。指导专家与农村小学教师的理念、知识落差大,指导方法单一,按纲讲解,指导时“换汤不换药”,与农村小学教师所需脱轨。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者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经费是财力保障、实施的关键。文件规定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调研中,农村小学校长、教师均反映经费得不到保障。总计53人次的继续教育费用,62.2%由教师承担,学校和政府承担比例为20.8%和17%。越偏远、薄弱的村小,教师承担的交通费、食宿费就越高。经费落实困难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济压力,参与动机弱化。继续教育政策对学时有明确规定,但对时间安排强调灵活性。接受调研教师对时间要求是:32%的认同不作统一安排,分散自学;28%的选择在假期,认为教师紧张,离岗将耽误教学;18%的选择在职脱产学习,全身心投入;16%的选择在工作期间;6%的选择在双休日。但访谈中,被安排在双休日学习的多数教师,普遍存在抵触情绪。教师们反映安排在节假日集中学习,内容量大与时间短形成矛盾。内容不能在短期内被吸收,还需占用工作时间落实。现行安排方式与村小教师日常工作形成事实上的时间冲突。

  (三)模式及内容的多样化与可选性受限及实际所需相脱离并存模式是使目标与内容落到实处的具体组织形式

  教师需求多样化呼唤模式多样化。现实中,模式多样化与可选性受限并存。调研表明,教育行政当局与专门培训机构组织主持的教师中心模式最普遍。其次是学校间教师置换交流与观摩听课等校际培训。远程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次之。高校模式及地方、高校与小学合作办学较少。虽模式多样化,但多数教师表示不喜欢外出学习模式与校际交流方式,因时间长、距离远,费用贵。现实状况下,他们更倾向以任职学校为依托的校内继续教育模式或自主学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1〕。调查显示三所农村小学教师三年来继续教育内容以学习人次高低排序为: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培训、学科知识培训、课改理念、科研培训;占总人次比例为33%、19%、17%、16%、15%。而教师按需求希望接受的内容依人次高低排序为专业知识、教育技术、课改理念、教育科研、教学方法、心理健康、自然与人文;占总人次比例为25.4%、20.1%、20.1%、14%、11%、7%、2.4%。对比发现,继续教育内容按规定设置,对重要性的认识也顺序固化,与农村小学教师需求造成差距;地方对规定执行得死板硬套。

  (四)实施方式及考核方式的灵活与形式化并存

  实施方式包括教师进修校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计算机及新课改培训等以及由各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研中,教师对常采用的五种方式认可度从高到低排序是:观摩教学、实际案例教学、网上学习、专家讲座报告、研讨会。比较认可参与式、互动的、可操作的、结合实践的实施方式;最不认可专家讲座报告和研讨会,这两种方式虽理论性强,但可操作性不足,教师困惑如何将理论变为行动;选择网上学习是因便捷易行。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反映继续教育方式沿用讲授制,原理过多,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参与、启发和反思。考核是学习结束后,运用一定方法,依标准检验学习情况。考核以帮助寻找问题症结,促进进步为宗旨。调研获知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方式依采纳次数多少排序为:开卷试题、根据平时学习表现评价、展示一堂公开课、闭卷考试、撰写文章。表明考核方式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学员学习。但多数教师认为考核不严格、走过场,不能起到检查学习效果目的。甚至交钱或说情就考核通过,考核完全流于形式。

  (五)实施效果满意度不高

  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是参训教师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的一个整体性判断。教师满意度最能反映继续教育效果。关于满意度,接受调查的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比较满意的占36%,认为一般的占60%,非常满意与不满意的各占2%。总的来说,实施效果满意度不高。从归因看,继续教育形式化,没有实用性是首因。继续教育内容多,时间短,接受困难是第二大原因,折射出继续教育受到“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的学习理念驱使。第三是考核评价形式单一和学费昂贵等成因的错综交叉,使得受训教师在心理上感觉学习难以物有所值。

  二、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难继

  从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可见,其实施取得不少成就,也做了相应改革和创新,但一贯的继续教育思维与相对稳定的政策在保持原有设计及制度安排时,则与变化的教育需求及农村小学现实产生某些背离,难以继续和达到既定目标。

  (一)命令强迫式参与难以走向学习自觉

  调查反映86%的教师认为有参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但访谈发现,若没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占比很低,说明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呈现反差。客观原因有: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常占用教师周末时间,教师产生抵触心理;经费落实困难等导致效果不明显。主观上,教师终身学习观念不强,满足现状,把继续教育任务看作是完成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只要能应付过去就行,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行为。

  (二)培训师资准入门槛缺失难以维持继续教育信誉

  开展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中师资参差不齐。有的虽有扎实理论,但缺少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有的虽有经验,但理论修养不足;有的学科综合能力较弱,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尚需学习与充实。另外,由于组织单位领导意识和经济条件制约,选聘的指导教师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名师效应,组织单位尽可能使用本校师资,能力高低、学术水平考虑不是太多。实际情况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培训者,培训师资准入门槛的缺失影响到教师的参训欲,继续教育声誉难以维护。

  (三)经费分担机制难以抵制经济窘境的抗拒

  因各种缘由,政府在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引发农村小学无法支付、报销参训教师所有的费用。依靠工资收入维持家庭负担的农村小学教师经济不宽裕,让教师自掏腰包参加继续教育难以抵制内心的抗拒。此外,有的组织机构借继续教育之名,向教师乱收培训费、教材费、证件费。继续教育费用成为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阻挡了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时空安排难以实现休闲性与广延性的平衡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大多安排在周末和假期。由于城乡教师编制“倒挂”〔2〕,农村小学“包班”及“复式教学”现象普遍,在周末法定休息时间安排,使得教师无暇缓解身心疲惫,匆匆来学、匆匆而去,只能敷衍应付。假期时间充足,可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出距离远,时间短,内容多,学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相对集中的时间安排与农村小学教师休闲放松调适的时间难以实现平衡,冲突激化了对继续教育活动的不满。外出学习在实现放眼观外界教育的同时难以消解农村小学教师外出时的种种顾虑。

  (五)培训难以实现整合

  目前承担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者多是高校教师、专职培训人员,因其工作与小学脱节,对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状况不熟悉。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中农村小学教育内容被边缘化;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及推广上忽视农村小学的实际办学资源,操作性虽强,但不具推广价值,学到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无用武之地。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是“多面手”,要承担小学的多项工作。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3〕;但实际中多是按学科专业、教师水平差异所开展,继续教育分类实施导致学习活动的支离破碎,简单化地采取“一刀切”、“一锅煮”做法,沿用传统“一人一本一讲台”做法,“满堂灌、电灌”现象严重。

  (六)考核评价结果难以体现证有所值

  不当考核方式是当前继续教育难以真正调动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评价教师继续教育圆满完成或成功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结束时获得合格证或学分;二是所学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挥效果。对应的考核形式是“考试”+“考察”。由于效果在特定的某次继续教育结束时很难研判,考核就等于考试,考试就是为了获得证书或学分,其导致必然重成绩、轻效果。只重视证书或学分的评价方式使继续教育失去其真正根本的意义。调查发现,许多继续教育考试流于形式,考试等于抄书,甚者,交钱就可获得证书。考核评价视庄重的教师继续教育如同儿戏。

  三、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续策略

  针对现行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难以继往和达到既定目标的状况,需对现行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政策、制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等进行反思,让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改革中延续。

  (一)确立基于农村小学的休养生息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时代呼唤终身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小学教师,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小学教师职后学习,一方面是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一方面是主动从不同渠道获取学习机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介,丰富知识,适应工作需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回应终身教育诉求出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是国家从宏观、全局出发所制定,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农村小学特殊的办学状况已牢牢束缚了教师的身心,任何外在的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亲力所为的事务都无异于是一种强制和约束。只有发自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使其行为自觉。从人性视角及身心调适需要,应确立基于农村小学教师的休养生息规律,不搞大规模培训,不频繁推行形式化的继续教育,而是引导农村小学教师多做自主性教育教学反思,以经常性的内在反思代替当前一些效果差、形式化的继续教育活动。

  (二)完善和细化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总体上对教师继续教育做出了一般性规定;但没有对城乡两大区域的教师继续教育做细致性规定。各级政府就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内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对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机构设立、继续教育领域、考核办法、合格证的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完善和细化区域内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使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具有强制性、针对性、计划性、稳定性和实效性。

  (三)推行深耕细作式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轮流制

  职后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深耕细作是指培训工作要深深地扎根于农村小学,立足于农村小学的办学整体,由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到局部的教学指导等细微性工作纵深推进,不把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完全纳入地方教育系统大一统、集中性的培训之中。轮流制的方式为两种,一种是不同主题的培训在不同的农村小学培训点依次间隔性实施;一种是培训教师按照培训主题在不同的农村小学培训点依次轮流性培训,实现由“被培训者找培训者”到“培训者找被培训者”的转变。

  (四)推行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制度

  推行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制度就是要把过去完全由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控制的部分教师继续教育业务逐步市场化;由于竞争机制的杠杆作用,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可以保障培训师资的水平、培训效果、后续服务。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范畴中,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减少了过去命令强制性培训带来的不必要的顾虑,市场化的运作也有助于来自高校、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培训水平的提升,做到精准培训。

  (五)推广校本研究、服务农村小学

  由于农村小学师资比较紧张、教师经济普遍比较困难,其不宜采取大规模集中性继续教育。对于不能或不具备政府购买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化的项目或地方,农村小学宜将校本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的重要部分。采用“请进来”和“站起来”的方式开展校本研究,一方面聘请教研员来校交流,另一方面让培训时习惯于只听不讲的老师们轮流担任培训者,以相互交流、研讨等灵活、随机、个性化的方式开展校本研究,更好服务所在农村小学。选择以所在小学为基地的校本培训或网络培训,简单便捷,针对性强,既不误教学工作,又能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还可促进教师间沟通交流,提高继续教育的时效。

  (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参训的保障性支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再依靠摊派方式推行继续教育。要在制度、物力、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4〕。为参训教师做好协调工作,在教师培训学习时安排好校内工作,解决培训后顾之忧。农村小学应注重图书资料、网络平台建设,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资源保障。本着政府、学校、个人三级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原则,适度缩小教师个人承担费用比例。目前状况下政府应是继续教育的主要责任方,应承担经费。政府还应对费用统一安排,制定合理费用标准,防止继续教育中的乱收费。教师所在学校承担食宿费和交通费。教师个人承担教材资料费,将教材的使用和归属权赋予教师,方便其随时学习。

  (七)完善现行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制度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教师职前培养机构与基层学校互动办学的双赢制度。农村小学教师缺口大,导致在职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缓解该状况的有效策略。既保障了农村小学外出参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让实习生体验真实的小学,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不仅解决了农村小学急需师资的燃眉之急,也有效促进了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但从实施的现状看,当前急需完善的就是二者的时间对接,建议以一个学期为基准。其次是应有必要的牵头单位完成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顶层设计并做好各方协调工作。再次是完善置换时双方的基本生活、安全、工作、学习制度。

  (八)构建一体化、最优化的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案

  设置内容要以“学了管用”、“学以致用”为指导思想,永葆继续教育生命力。学习形式要多样。采用小组合作、观摩研讨、案例教学等吸引教师平等、主动参与。考核与评价机制由倾向考试的单一评价走向弹性、多元评价。各级组织机构应建立完整的考核与评价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学习效果记录档案,动态评价效果。吸纳教师所在农村小学、所带学生参与到考核评价中。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监查机制,做到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所在农村小学、同期学员、其他社会机构及人士广泛参与到继续教育监督工作中,对继续教育过程进行随时随地督查。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有关部门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推进,但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需以创新的思想,合乎现状的制度设计,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3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并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这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文章探析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指出积极心理学能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新思路,并探析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全新心理学理念。此前,心理学主要的用途是治疗患者的心理创伤,以医生治疗患者的方式处理心理问题,这种传统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不同于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和挖掘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要求心理学家用欣赏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研究人类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1]它利用人类内心深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和唤醒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巨大潜能,促使人追求更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包括快乐地生活、投入地生活以及富有意义地生活,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2]它将心理学从研究和治疗病态心理拓展到研究人类的幸福和美德上[3],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是积极心理学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继续教育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对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继续教育通常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各研究领域之间互相交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适当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理论,以拓宽自身改革的道路。积极心理学在吸纳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径[4],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了传统继续教育缺乏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拓宽了原有的改革路径,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二是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和唤醒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巨大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和观念,如乐观、勇敢、幸福感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大部分具有积极观念的人有着更好的社会道德、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他们在面对逆境时能更轻松应对。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这种积极的观念非常重要。有了这种观念,在面对来自上级、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时,他们能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此外,积极观念能使教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乐观,心情更加愉悦。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该大力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情感和观念,使之塑造积极人格。三是积极心理学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反思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教学仅仅是主体对客体作用的一个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学生是主体性与能动性统一的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当今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中小学生的思维、视野较以往更加开阔,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容忽视。积极心理学倡导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挖掘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学理念,掌握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方法,有助于他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挖掘、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学习和教育目标实现,也有助于他们反思自身角色、教育方式,进而打破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平等的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一是积极心理学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持积极向上态度的人,更容易在逆境中保持好心态,战胜逆境,取得成功。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感、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营造,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理念。[5]这种理念符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达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还应使受训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就教师而言,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文化素养除了学科性知识,还应具备条件性知识和自我健康发展的能力;就学生而言,中小学学生年龄偏小,有些学生未意识到心理已处于亚健康状态,更不会及时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而是任消极情绪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掌握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后,就能更好地帮助中小学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乐观。二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心理品质与中小学教师所需心理品质相符合。积极心理学理论要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人类蕴藏的潜能,积极挖掘人类固有的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强调人的内在价值。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研究和利用人类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和优秀力量对抗人生遭受的苦难与困境,引导人们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更好地收获人生幸福和快乐。将这些心理品质迁移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能促使他们保持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热情参加继续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氛围,进而带动其他老师一起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此外,还能使中小学教师形成激发自身潜能、增强专业知识、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心理品质。具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教师更容易在教育活动中保持信心,在学习与工作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三是积极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相联系。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思想,倡导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体现普遍意义的博爱与人性。积极心理学不仅将人类自身的优点看作可以用来克服其缺点的有利工具,而且致力于通过不断激发人类内在的优秀品质,研究和促进整个社会持续、和谐发展。此外,积极心理学能够培养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所拥有的那份积极而强烈的归属感。这份归属感能促使个体认同自身是整个社会和国家中的成员,进而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在保持自己优秀的同时促进他人变得更加优秀、更积极向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各种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及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更好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终身教育、终身培训观念,通过不断教育培训补充和更新知识[6],补充知识漏洞。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为许多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也能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所用,为中小学继续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增添新内容,弥补原有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表现出的不足,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愈趋完善。除了旨在弥补教师的知识缺陷、更新教师知识结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还应当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恰恰是积极心理学能弥补的部分。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培养积极的人格,这对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可见,积极心理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中小学继续教育在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的知识方面的缺陷,使继续教育内容更加完善。

  (二)调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象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管理色彩,从中小学、县(区)、市、省到国家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通常是“强制的荣誉和福利”,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并没有“是否同意或愿意”参与继续教育的表达权和选择权,这种“强制”的继续教育会促使受教育对象通过“软抵抗”的形式,表达对现行继续教育活动的不满,即在继续教育活动中表现为“出工不出力”[7]。“软抵抗”表示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组织(管理)者面前常常表达“同意学或者愿意学”,但在继续教育的实际活动中“身在曹营心在汉”。换言之,形式上接受培训,实质上在培训课堂“随身携带”其他任务。在接受继续教育后,部分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将在培训中获得的教育知识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水平,有着不同的参与目的,希望从培训中学习的知识并不同,但是继续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是有限的,对不同教师不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也无法关照到所有参与课程培训的老师。积极心理学认为,当自主、能力、关系三种人的先天需要得到满足时,最有可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加大情感方面的投入,给予教师一些空间去发挥,使他们更具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对培训的效果大有裨益,可以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增强继续教育效果。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是由各区县的教师进修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与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可否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加强了他们的业务能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但是,由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与考核,有时行政主体缺位,有时管理职能交叉重合,甚至有些教育培训规定存在漏洞,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的主体精神。总之,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积极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类持续探索自身的积极力量,使人自发追求幸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通过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促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扮演提供高水平教育质量的辛勤园丁的角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积极心理学都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组织系统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活动中,有助于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效率低、教师主体性弱等问题,有益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心理学中组织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力,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积极心理学中的组织系统理论还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度与看法,使整个社会形成支持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中小学教师克服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抗拒心理,促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2]陈银平.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5(7):87-90.

  [3]马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管理观察,2015(32):105-106.

  [4]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阴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4):562-566.

  [5]姬兴涛,孙东梅,杜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50-52.

  [6]冯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7):112-113.

  [7]王宁.警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的“软抵抗”现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7):60-62.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标签:充电培训 时间:2021-03-09
【yjbys.com - 充电培训】

  当今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情况如何?下面是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关于课程概念的认识调查发现,在教师方面,有15%的教师知道且能准确说出课程的概念,44.2%的教师知道且基本说出教师的概念,25.6%的教师知道但错误说出课程的概念,17.2%的教师不知道课程的概念。教师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与教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能够准确说出”课程概念的比例增长。总体上,“能够准确说出”课程概念的教师所占比例还较小,“错误说出”和“不知道”课程概念的还占一定的比例。此外,在管理者方面,有23.5%的管理者“知道且能准确说出”课程的概念,34.1%的管理者“知道且基本说出”课程的概念,24.7%的教师“知道但错误说出”课程的概念,17.7%的管理者“不知道”课程的概念。整体上,能够准确认识课程概念的管理者所占比例还较小;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与工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工龄的增长,管理者能“够准确说出”或“基本说出”课程概念的比例增长,而“错误说出”或“不知道”的比例在减少。

  (二)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调查发现,在教师只方面,有12.2%的教师能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有65.6%的教师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有区别,但不能说出具体区别,有22.2%的教师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没有区别。此外,调查还发现,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能够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区别的教师比例在增长,而不能说出或认为没有区别的教师比例在下降,但总体来看,能够认清两者区别的教师仍占少部分;在管理者方面,只有29.4%的管理者能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有60%的管理者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有区别,但不能说出具体区别,有10.6%的管理者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没有区别,就是一个概念。此外,随着管理者工龄的增长,能够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区别的人数比例在增长,而不能说出或认为没有区别的人数比例在下降,但总体来看,能够认清两者区别的教师比例很低。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12-06
【yjbys.com - 教育学】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1

  一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