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改革论文1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初中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连接着学生的小学和高中学习,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为依据,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思想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步伐,由此便催生了我们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将课堂教学变为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提高进步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和高中的衔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带有明显的灌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被激发,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神格格不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自我的教育与提升,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和是非对错的裁判员,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道路上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教师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成功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如果课堂教学毫无章法,那么课堂教学氛围就活跃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事业。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无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跃。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年,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对于运用多媒体的尺度把握不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有没有用多媒体的必要都一律用多媒体,要么就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课件照搬照用,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甚至还会降低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形式丰富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中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让学生在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自主学习与探究。
三、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引入适当的课堂评价体制,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随后,教师可以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予以保留和推广,对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进行改进或者剔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中,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服务者、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的同时,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勤于反思:这堂语文课是否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得到体现?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师要及时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有效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室为主阵地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把课堂从教室内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努力在课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在课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xx(16):126.
[2]朱瑞敏.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20xx(8):93.
新课程改革论文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方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当前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现阶段,在常规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结束后,一些生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生物教材中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理解,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结束后,应该积极发现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高中生物教学局限于课堂
高中生物教师总是在课堂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授总是局限在课堂,教师没有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将生物与实验相结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观念传统
有的高中生物教师入职时间久,教龄长,这类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和应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总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板书为辅,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讲授,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使学生失去学习高中生物的积极性。
3.学生生物基础
高中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生物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更加费力,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跟不上教师思维,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课堂效率低下。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性,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和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时利用游戏法,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在高一生物《细胞的分化》中,教师可以利用奥尔夫音乐和奥尔夫道具,进行细胞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细胞,教师扮演细胞的主导者,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细胞增值开始时,慢慢敲打手鼓,教师依照细胞增值特点进行模拟,学生模仿细胞进行运动,教室作为人体中的某一部分,游戏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做的游戏就是细胞的增值。同样,《细胞的增值》也可以进行此活动。
2.小组合作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后进行实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增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观察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冲突时教师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在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音频等进行导入、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是课外拓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教案,有针对性地对生物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缺点进行积极改进,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园共育,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积极表扬,积极告诉家长,对学生投以肯定的目光,教师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将时事政治与生物教材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化思维,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瑞梅.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xx年02期.
作者:龙华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
新课程改革论文3
摘要:本文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新旧教学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对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作了初步的探讨,并从学习者文化、开放型教学文化、教学技术文化以及对话文化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作了具体的思考与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文化 素质教育
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在获取巨大成效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得以发现与暴露,尤其表现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者的传统教育思维、价值观念转变的艰难上。实质上,这也可以看做是新课改过程中新旧教学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因此,以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为契机,积极地寻求并重建课堂教学文化形态,站在时代的高度,更为深刻地理解描述教学规律和特征,以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整合涵盖旧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推动中小学教师逐步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既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对其顺利的实施也有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上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对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做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推动课堂教学人本化改革,构建学习者文化
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主要是受到了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等传统教育学派学者的影响,主张要“坚强、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孤立地以学科知识取向为教育价值主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道德情感与个性的培养完全被忽略了。正如M.H.斯卡特金所提到的:“在合理的具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情感的粮食很少,这造成了多数学生的恐惧、苦恼或其他的消极享受,使其难以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不同的是,新课改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视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基于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审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课本重认知、轻情感轻育人之类“目中无人”的状况,及时弥补教学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呼唤课堂教学形成学习者文化,即要求教育者从学科价值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情感体验、人格养成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其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使其完全融入课堂情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更加注重现代教学对社会生活变化的结合、适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教学的教育性,将教学文化的重点转移至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身上,从而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的发展。
二、破除守成型教学文化,重塑开放型教学文化
传统教学文化的守成特性是影响与制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课改倡导的崭新文化理念要求教师摒弃此前获取过很多成果的教学程序或模式,并继续学习摸索、创造发现,此种要求必然会与传统课堂教学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对立,并意味着教师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课程改革却并不能保证教师的付出能得到更好的教学业绩,导致教师在应用课改理念与保证教学业绩间辗转徘徊,陷入两难境地,部分教师因而产生求稳怕乱的思想,故步自封,并阻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包括要求教师依据教学情景的变动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而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转变传统思维结构,必然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要求。在这种知识、信息爆发式增长的状况下,教师必须建构起开放性思维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并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教师应积极地以开放心态接纳新课程理念,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反思教学实践,并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验证对教学理念的认知偏差加以调整,使教育思维长期保持自由、活跃的状态,以更好地指导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
三、整合各类型教育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技术文化
如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中,新技术的应用影响到了教学和培训等相关活动,具体的表现就是教学活动时空的拓展与教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调的文字、书本教学,字、声、图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刺激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其理解认知新知识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充分地整合各类型教育资源,认识并利用此优势,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将其视为新型教学技术文化并正确处理其带来的课堂教学变化。
因此,在课堂教学普遍应用信息科技的情况下,教师应正视课堂教学文化基本要素的重组及教学、学习概念的重构,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由文字体系向电子体系的转变,并理性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工具性的膨胀。因此,构建课堂教学技术文化并非是要抛弃所有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价值进行有机整合,取长补短、协同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推动课堂教学交往化进程,构建课堂对话文化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教学过程双边交往的互动性,提出要在师生间建立民主、纯粹的师生伦理关系,并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则属于单项的教学信息传递关系,教师是控制课堂的主宰者,“双边”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讲授的“一言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文化构建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关键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教学相长为主旨,改变以往的授受关系,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表露心声的机会,着重凸显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并以此为契机,不断解构和诠释教师职业特征与教育理念,有效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二是以共同发展为主旨,加强学生间参与并获得自我概念的交流过程,最终形成生生间自立且依存的合作性关系。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新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是当前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课改全面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罗伯特·尤林著,何国强译.理解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3]郝志军.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达成教化与养成智慧[J].教育研究.20x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