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新闻学论文1

  《新闻学》一书包含了徐宝璜先生的主要新闻思想,它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新闻学著作,于1919年出版。至今经历了95载,这些宝贵的新闻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新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我们的新闻事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徐宝璜先生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报纸的职能、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采访、编辑的方法、广告、发行等内容。书中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新闻思想更是新颖、切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因此,蔡元培序称此书为“我国新闻界的破天荒之作”。[1]徐宝璜先生被当时的新闻界誉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界的开山祖”。

  1 关于“新闻纸”之职务的论述

  “新闻纸”之职务即报纸的职能。徐宝璜先生从六个方面对报纸的职务进行了概括: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以及振兴商业。徐先生认为报纸应当力求供给新闻,不能作假新闻,而且新闻不能因为威逼利诱或者个人关系而变得不真实。徐宝璜先生把新闻报道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他认为新闻的范围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不仅要报道政治上的大事,而且也要报道社会上的要闻。

  在代表舆论方面,徐先生是这么认为的:“昔则仅为对于政府而代表国民之舆论也,今则又应对世界而代表国人之舆论。”]现在我们说得更多的是引导舆论,报纸等媒体根据篇幅、笔墨的多少来引导部分舆论。推广至今,传媒不仅仅是“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道桥梁。譬如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对内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客观报道,对外可以代表本国立场,不至于外媒独断,一种言论占据世界。清末维新派办报中,报人陈炽曾对清政府压制国人办报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与批评,并说“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国之利器,不可假人。”也就是说任何报纸都有偏向自己的立场,办报纸这样的活动不可以借予他人。每个国家都有偏向自己利益的立场言论,要想在世界舆论面前站稳脚跟,更需要利用本国传媒表明自身立场和合法权益。

  至于创造舆论方面,徐宝璜先生认为报纸应当站立在社会舆论前,创造正当的舆论。徐宝璜先生强调“新闻学者,以养成良好新闻记者,并导新闻事业于正轨为职业者也”。这一点和西方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有相似之处,媒体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但是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这就要求媒体至少要保证创造的舆论有正确的导向,内容真实客观。

  2 关于“新闻采集”的论述

  徐宝璜先生将新闻采集之人分为三类:采集本埠新闻的人、采集外埠新闻的人和采集特别新闻的特别访员。徐先生对采集的方法进行了细分和举例,比如因人访问的方法,因事访问的方法以及采集报告集会的方法等。其中他对访员的资格做了详细的概括。徐宝璜先生指的访员是兼具采集与编辑于一身的新闻人员,他认为这些人员应当具备敏捷、勤勉、正确、知人性、有强健之记忆力和有至广或至深之知识的重要品质。这六个重要资格对于现在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记者来说都是亟需具备的良好品格。新闻之所以“新”,那是在于它的时效性,丢失时效性的新闻就失去了大部分价值,追求记者的敏捷是对于记者速度和反应上的要求,这就要求记者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时,能够想尽一切办法迅速到达现场,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要迅速成稿发回报社或电视台,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呈现在公众面前。记者要勤勉,要有不怕苦、勇敢的精神,具备至广或至深之知识。发挥个人的长处,在提高新闻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多补充人文社会知识。

  3 关于“新闻之题目”的论述

  对于新闻题目的探讨,徐先生说拟题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便利阅者,其二是引人注意。并详细举例该如何为不同的新闻拟题目,为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范本。新闻题目可以理解为整篇新闻的概括,有的读者只看新闻题目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新闻题目的制作应力求鲜明、生动,题目好坏在吸引受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信息量猛增的社会中,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是众多媒体着重考虑的问题。有种现象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注意,许多新闻题目采用夸大或者片面的词语来吸引受众阅读、观看。新闻题目的含义往往令人费解、误解,有题目以偏概全、滥用生词或者夸大其词等。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拟写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恰当用词,表意清楚。

  4 关于“新闻纸之广告”的论述

  徐宝璜先生认为广告有利于报纸打开销路,创造收益,同时我们也应不失道德地刊登广告。他认为只有经济独立,报纸才有独立的思想。这点和西方独立报刊发展类似,西方独立报刊认为,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如今报纸的销售和盈利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一方面它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读者出售报纸,另一方面它又把报纸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卖给广告商,从中获得广告收益。[5]报纸向来是以广告收入来维持经营获取收益的,这是保持报纸稳定持续发展所必要的,但是在刊登广告时,媒体应当有辨别能力,不能刊登或者播报违法、欺诈性广告损害公众利益。广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报纸的认可程度。对于现在的纸质、电视、网络等媒体,在控制广告数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广告的质量,媒体的广告往往体现着媒体的品味,媒体应当传播品质较高的广告,使广告效用更大地落到实处,进而良性循环发展,增加媒体收益。

  5 结论

  总而言之,徐宝璜先生在《新闻学》一书中提出了诸多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值得如今的新闻工作者借鉴与学习。虽然书中写到的部分新闻思想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他的高瞻远瞩,使其思想仍对现在的新闻界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新闻学论文2

  新闻学和经济学是两门十分广泛的研究课程,在对这两门课程的人才培养显得十分的困难。由此将新闻学与经济学相互融合,培养经济新闻人才显得更加的困难。本文首先对新闻学科人才和经济学科人才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分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将新闻学与经济学相融合,希望能够为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新闻学人才和经济学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都各自表现出较多的技能优势,但是为了应对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培养经济新闻人才,而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融合,才能使得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加的顺利,成为本文研究重点。

  一、新闻学和经济学人才之间联系

  当前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每年的早春时候,都会有许多的毕业生忙于找工作,而新闻单文在招收经济新闻人才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难题,究竟是招取经济学人才呢,还是招取新闻学人才?

  新闻学和经济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通常只对自身所学的专业较为理解,即只了解新闻学或者只了解经济学。毫无疑问的,在经济新闻岗位中,新闻人才初期会表现得较好,新闻人才能够较为容易的上手,毕竟经济新闻仍旧属于新闻之中的一种,新闻人才只需要按照新闻的相关形式进行编辑和报道,便能够取得较好的表现,这是经济学人才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经济学人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在经济新闻的编辑之中,往往能够显得更加专业化,特别是在经济专业知识上面,新闻学人才在此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弱势。

  当然,新闻学人才和经济学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关系也不是唯一的,关键还在于各自的学习能力和用功程度。因此,在招收经济新闻人才的时候,关键不在于选择他们以前是学的什么,而应当注重对于经济学和新闻学的融合培养,经过系统、科学的融合培养,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学习,都能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经济新闻人才。

  二、经济学与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融合

  在当前经济越来越复杂的大环境之下,如何对相关的经济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价,成为经济新闻人才的重要研究目标。而在现在的经济新闻竞争之中,重要比拼的是资源和见识。对于一个合格的经济新闻人才来说,应当具备充足的新闻资源和丰富的经济新闻见识,才能使其发表的相关评价和描述具有更多的观众,从而增加竞争力,因此应当加强经济学与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融合。

  (一)培养过程中加强跑口

  跑口,对于经济新闻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培养方式。所谓的跑口指的是让新闻记者长时间的对口采访某重要经济部门或者某些大型企业。让他们在对这些部门或者企业进行采访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适时的查取相关文献,自行进行学习。在采访的同时,使得他们能够掌握到当前社会上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积累起较多新闻资源,这也是促进其快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资源。在处于这种状态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让新闻记者对经济学和新闻学都具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实现经济学和新闻学的完美融合。

  (二)记者型专家的产生

  随着当前各新闻媒体加大对于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投入,使得国内出现一大批的经济新闻专业研究者,同时也为专家型记者带来不错的经济收入。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专家型记者如果不把握好自己的发展状况,将很容易转变成记者型专家,使得自身的眼光变得极为的狭隘,不利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三)写新闻与写论文区别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行业的竞争也逐渐的加大,经济新闻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撰写才能够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使得许多的新闻经济记者不知道究竟该以论文形式写还是新闻形式写,不知道自身是在做记者还是做学者。新闻和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需要抓住当前实际的新闻内容,并对其展开分析和研究,然后可以用多种表现方式围绕这一新闻题材展开报道,通过报道传输给阅读者更多的观点和感受。但是,如果在新闻撰写的过程中,各种表现形式之间没有形成必然的联系,则会使得该新闻逐渐的沦为一篇小的论文。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新闻学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经济新闻人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采取正确科学的方式,才能够顺利的完成经济学与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融合。

新闻学论文3

  [摘要]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特质的比较问题非常重要,它是讨论新闻理论体系建构与完善的前提。本文提出结构性、交叉性和开放性是传播学的三大学科特质,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则是新闻学的三大学科特质,并据此建构了一个新闻核心理论模型。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学科特质;结构性;主体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十年代,社会学发展到帕森斯时代,他建构了一个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在其《社会体系》一书中,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一种互动关系模式,一种规范。帕森斯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两个层面,要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宏观社会系统及其次系统同个别行动者的互动。而在后帕森斯时代,吉登斯占据重要位置,他所说的结构指的是潜在于社会系统不断再造过程中的规则和资源。他提出了“结构二重性”观点: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通过上面对社会学结构思想的粗略梳理,可以看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社会学贯穿到底的学术思路就是结构性。

  传播学的孕育是基于对社会结构的一种功能需求的发现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孕育并逐渐分离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它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传播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更加统一的观点。”比如,帕洛阿尔托学派有一句名言:“人们不能不传播”,这就将传播在社会中的位置空前地凸显了出来。在学术观点上,帕洛阿尔托学派本质上是将传播等同于人类行为,认为人类传播作为通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者相互理解的一个步骤,可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和成功的,也可能是非语言的、无意图的、可产生悖论的,并可用作一种治疗的手段。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克也有一句名言:“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与传播而得以继续存在,而且还可以说是在传递与传播中存在着”。这说明,对于芝加哥学派而言,传播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同时也创造着社会和维持着社会,其具体的途径则是符号及意义的交流———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产生,同时也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从而理解人类行为。法兰克福学派注重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这是对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结构功能的又一深刻认识。对于传播学的发展来说,批判的传播学者和经验的传播学者之间的张力始终是一个富有成果的理智推动力。

  五W模式与信息论:对大众传播及过程的结构性描述当早期社会学家们把传播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功能需求予以发现、重视和研究时,那还只是在其他学科的领地中的一种学术活动,传播学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当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和香农的信息论提出时,传播学的基础思维框架才开始清晰起来。在传播学史上,有一个非常着名的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年至1940年),该班对传播领域的创办至关重要。在这个班上,拉斯韦尔作为重要成员提出了一个五W基本讨论框架: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个五W模式第一次以清晰的语言把“传播”这一复杂现象的结构性存在状况表达了出来,尽管还有很多的实际的传播行为的复杂性未被涵盖,但却具备了简约、实用的效果。这一模式迅速地流传开来。

  1949年香农与W·韦弗合写的着作《传播的数学理论》出版,在书中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和一个信息传输的模式图。在该模式图中,强调了技术和设备环节以及噪音概念,同时指出了传输的内容是信息。“香农已把信息概念制作的如此有逻辑,如此准确,以至于它能够被传播学研究56国际新闻界20xx。7置于一个正式的思想框架之中”,有人如此评价香农的“信息”概念的贡献。按照信息论的看法,传播是通过大众传媒而发生,还是通过人际渠道发生,这实际上无关紧要。传播就是传播,不管通过什么渠道,都会发生。“这种理论思维的全部效果是使人类传播的术语、概念和模式都标准化了,它使得在数学上可以操纵,将它从涉及认识和传播术语的各种学科的有冲突的要求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传播和信息过程的研究以合法性。从历史的眼光看,信息论是传播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刺激因素。”很显然,从传播学的奠基理论来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思维特征也是结构性的,即会把问题放在传播关系、传播结构、传播过程中进行观照和考察。

  传播学的结构性特征使其知识谱系上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具备了多学科交叉性、开放性的特点。由于传播学的结构性特征是社会学的结构性思维特征的表现,而社会学的结构性思维特征又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知识的不同界面上就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比如,政治传播、军事传播、健康传播、科技传播等等;比如,话语传播、公关传播、新闻传播等等;再比如,修辞学视角、符号学视角、现象学视角、控制论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视角、批判理论视角等。但不管哪种可能性,最终都是以一种结构性理论思维为观照背景、以多学科、交叉性为特征的,呈现为一种学术话题的开放性和学术视野的开放性。

  实际上,传播学的学科特质在以前也常常被人们概括为多学科、交叉性,但人们很少清楚这种多学科、交叉性正是其结构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也正是这种结构性特征,才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总学科,并为新闻理论提供了总的思想支持。美国北卡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心树教授最近指出,从减少歧义、方便沟通、明确分工、帮助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传播学”用作总的学科名称,给它作广义的定义,下含新闻学、广告学、公关学、媒介管理等。赵心树同时强调指出,“应用这一块既包括'教学'也包括‘研究’,而这个研究中无疑包括理论,例如新闻学理论、广告学理论、公关学理论等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有些理论还可以是纯学术的,未必有立竿见影的应用。我们把这些子学科划入应用类,是说这些学科的整体性功能的应用色彩更强烈一些,而不是说这些学科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都必须能直接应用。恰恰相反,为了使一个应用学科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务,它名下的具体研究项目应该各有侧重,有的侧重直接应用,有的强调应用理论,有的专注于纯理论。”

  因此,可以这么说,传播学理论对新闻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使得传统新闻学中呈零散经验状态的研究在结构性思维的统摄下聚合成了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体系,具备了一个更广阔的信息传播的结构性知识框架,从而大大提升了新闻学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学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学的框架可以直接成为新闻学的框架,传播学的结构性思维特征只能潜隐地渗透在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中,作为一种底色而存在。新闻理论的建构必须以主体性为原则,以理想性为核心,以实践性为指向,呈现为鲜明的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的学科特质。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新闻学的学科特质1、主体性:新闻学是研究双重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传播行为的学问所谓双重新闻传播主体,就是指作为个体的新闻传播主体和作为大众传播组织的传播主体。新闻学的主体性学科特质,就是指新闻学是以双重新闻传播主体为考察问题的出发点,研究的问题则是新闻传播主体在其专业化的传播行为中要处理的主要关系和矛盾。

  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xx。7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大众新闻大致是1830年代的产物,职业记者是1880年代到1890年代的社会制造。伴随着1870年代美国独立报刊的兴盛,新闻成为一个职业,并开始向一个专业转变。伴随着这个新闻实践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传统新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对记者、编辑、报人的专业理念和操作规范,报业历史和报业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显然,前者属于对作为个人的传播主体的研究,后者属于对作为媒介组织的传播主体的研究。传播学的结构性思维渗入到当代新闻学的研究中后,对当代新闻学最大的推动就是使新闻传播主体要处理的关系和矛盾更为逻辑化、清晰化了。具体说来,就是传者(记者)与事实、与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和大众媒介组织与政府、与公众、与商业的关系。这六大关系构成了新闻学研究重要理论范畴,由这六大关系所衍生出的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形态、新闻事业属性、新闻事业功能、新闻体制等构成了新闻学核心的重大理论命题。以前传统新闻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个个零散的课题,现在,在传播学结构性思维的统摄下,它们之间的学理关系就更为清晰了。

  理想性: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传播行为的价值规范的学问所谓理想性,是指作为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新闻学中所包含的媒介应该专业、独立、自足、自律的专业主义理想信念。具体体现为新闻“客观性”原则和新闻自由精神。据黄旦教授论证,“新闻教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新闻学研究是和报刊职业化或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相伴相生,甚至新闻学思想以及研究实际上就是新闻实践的职业化或专业主义的反映。”

  比如,“客观性”原则所包括的要素及要达到的目标都与职业特征有关,而与其它学科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以及所遵循的思路,均有很大的不同。“后来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以及组织理论等等对‘客观性’的批评。虽不无道理,可也未必批评到了点子上了。”实际上,这个“没批评到点子上”,说白了,就是新闻“客观性”原则里面包含着新闻专业理想的执着信念。再比如“新闻自由”则是对一个新闻职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作了基本界定,以获取职业自主性。新闻自由作为一个“伟大的口号”

  无疑也属于新闻理想性的执着追求。新闻学的理想性在当代新闻教育中更是得到了强烈共鸣。李希光教授表达了这方面的比较激进的看法:“新闻学与传播学培养的是不同的人才。新闻学培养的人才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他们是通过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为公众利益服务,他们通过为一个国家和公众提供一个精良可信的新闻媒体,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实现,从而培育一个公众社会。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不再把传授传统新闻学的基本价值和能力作为核心的内容。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开始蔑视传播学教授,认为他们传授的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假如新闻学融入传播学,媒体将很难从新闻传播学院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新闻学将与媒介专业人员越走越远。”

  在这里,很显然,李希光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强调了新闻学理想性对于新闻学科特质的重要性。实践指向性:新闻学是一门探讨新闻传播主体的新闻实践活动规律的学问所谓实践指向性,是指新闻理论体系中应该包含这样一些命题,能直接在思维上指导新闻业务实践。新闻理论决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像传播学那样的学理性而放弃对实践的指导力量;更不能作贴身紧逼式的研究而放弃了理论应有的对琐碎经验超越的品质。就目前来看,新闻学中应包括这样一些理论,如事实发现论、新闻价值判断论、信息资源开发论、新闻策划论、媒介定位理论、舆论监督理论、媒介制度变迁理论等。

  曾有人问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从教学和研究的角度看,您认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重要区别是什么?他回答说:新闻学更注重过程和制作细节,传播学研究效果,而不注重过程。学传播理论的学生虽然也需要传播学研究了解传媒,但他们需要了解的主要是结果,是传播对受众、公众舆论的影响,他们不需要了解过程,不需要了解每一条新闻的每一个制作环节,学新闻的学生却需要。罗德·艾伦的话从一个侧面间接强调了新闻学实践统摄力、涵盖力的重要性。代结语:新闻核心理论体系的模型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学科特质进行比较分析,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总结而总结,最终还是为了建构科学的新闻理论体系。综合全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以新闻传播主体为顶点,以六大关系为线,构建出一个新闻核心理论体系的立体模型图来。这个模型图完全不同与传播学结构性的线性模式图或系统模式图,完全体现的是新闻学主体性的特征。

新闻学论文(精选7篇)

标签: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时间:2022-07-26
【yjbys.com -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新闻学论文,欢迎阅读!

  新闻学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以新闻学的视角审视科技论文,进而从论文写作的语言、人称、修辞等方面对科技论文的新闻特性――客观性、准确性进行了论述。客观性、准确性是科技论文的特性,是编辑论文时的基本出发点,能够解释写作或编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新闻特性 真实性 客观性 准确性 科技论文 写作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科技论文具有新闻性

  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看,尽管科技论文的普及性不如新闻,但却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是因为:

  第一,科技论文具有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

  真实性。科技论文不但要求报道的真实性,而且对报道的真实性有一个检验的法则――科学研究的重现性。科技论文要经得起观察或实验等实践的检验,即他人依据论文所提供的研究方法、步骤,也可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

  客观性。学术论文具有独创性、科学性、专业性。科学性是指论文必须有翔实可靠、准确无误的材料作依据,它所提出的观点、结论,绝不带任何随意性和主观性,而是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经得起实践检验,论文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新闻学专业论文致谢(通用10篇)

标签: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时间:2022-07-26
【yjbys.com -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论文的结尾都要加上论文致谢词,用来感谢那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为自己提供学术帮助和支持的人或机构,让我们坐下来好好写写论文致谢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论文致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学专业论文致谢,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闻学专业论文致谢 篇1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马至融老师。马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马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其次要感谢珠海学院所有曾经为xxxx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任课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xxx,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

  感谢我的父母亲,你们是我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你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的困难,我都不会害怕。

  感谢Alana,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Helen,大学四年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和家人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新闻学专业论文致谢 篇2

  感谢大学四年来的培养,感谢我的导师对本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 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对此,我发自内心的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毕生的学习楷模。同时也要感谢其他老师给予的帮助,老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标签:参考文献 时间:2022-03-01
【yjbys.com - 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1

  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

  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4.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5.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6.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2002年

  7.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 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6(3)

  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1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09206227.

  1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大全

标签:论文写作 时间:2022-02-24
【yjbys.com - 论文写作】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有哪些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就要关注国家新闻热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欢迎阅读!

  新闻学毕业论文选题1

  一、报纸方向

  1.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新闻标题

  3.晚报“早”出现象

  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都市新闻的叙事

  7.报纸的扩版

  8.版面编排

  9.新闻策划

  10.深度报道

  11.经济新闻

  12.法制新闻

  13.新闻时评

  14.报纸广告

  15.记者的职业道德

  16.媒体的社会责任

  17.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隐性采访

  19.新闻摄影

  20.虚假新闻

  21.有偿新闻

  22.娱乐新闻

  23.炒作新闻

  24.新闻故事化

  25.典型报道

  26.漫画新闻

  27.厚报与薄报

  28.新闻自由

  29.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30.报纸新闻的“同质化”

  二、电视方向

  1.电视新闻语言

  2.说新闻与播新闻

  3.电视民生新闻

  4.电视方言播报

  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6.主持人的风格

  7.电视画面

  8.同期声

  9.摄像

  10.电视广告

  11.隐性采访

  12.媒体的社会责任

  13.虚假新闻

  14.有偿新闻

  15.娱乐新闻

  16.炒作新闻

  17.电视专题片

  18.电视媒体竞争

  19.“新闻电视剧”

  20.电视专业化频道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标签:参考文献 时间:2021-06-18
【yjbys.com - 参考文献】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新华版)

  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版)

  《怎样当新闻记者》,吴锦才著,新华出版社95年版

  《记者心理学》,沈俊法等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我这样当记者》,田流著,人民日报出版社84年版

  《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新华出版社90年版

  《中外记者经验谈》,蓝鸿文等编,人大出版社83版

  《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美)查尔斯·A·格拉米奇编,魏国强译新华出版社

  《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美)特纳·卡拉利奇著,俞立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I.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2003年8月第一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3、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2000年12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6-16
【yjbys.com - 论文提纲】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学的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二次伤害”概念界定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时异势殊: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

  第一节、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

  一、新传播者:传受一体,主体多元

  二、新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计数

  三、新传播渠道:开放共享,扩大影响

  四、新受众细分:匿名虚拟,促进舆论

  五、新传播效果:即时互动,满足需求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二次伤害的方式

  一、轰炸式采访

  二、透明化报道

  三、加工性传播

  四、网络暴力式反馈

  第三节、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影响

  一、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二、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对受众的伤害

  四、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章、过犹不及:“姚贝娜事件”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姚贝娜事件发展始末

  第二节、姚贝娜事件中“二次伤害”现象探析

  一、新闻媒体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新闻学论文分析方法

标签: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19
【yjbys.com -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闻学论文分析方法,欢迎来参考!

  一、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类型与新闻学实验室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新闻学或者相近专业有600多个办学点,根据各个大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创办新闻学专业的前提分析,我们可以把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分成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在实验室建设现状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1.理工科型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理工科院校由于理工科对技术和实验的依赖性,因此实验室都比较完备而且具有较大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闻学专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既有的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一般都比较注重实践性,对技术性强调比较多。从实验室建设角度看,理工科型学校各种实验室比较完备,有不少完全可以和新闻学专业共享使用,或者适当改造适应新闻学专业的需要,然后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理工科型院校的领导经常接触各种层次实验室建设的报告,这种报告经常涉及到大宗的经费,相比而言,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使用的经费是相对有限的,因此非常容易得到批准。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理工科型院校里面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般都比较好,但是由于过于依赖技术,他们能站在技术的前沿,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理论的把握。这应当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2.文科型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新闻学论文:从消费看新闻传媒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03-29
【yjbys.com - 论文范文】

  所谓消费,广义上是指为了生产、生活等各种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狭义上仅指消费品(通常指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物品)的消费。新闻传媒的消费,广义上包括受众和广告主的消费,狭义上仅指受众的消费。新闻传媒的消费有许多与其他消费不同的特点,并对传媒有很大影响。

  一、必需品和奢侈品

  新闻传媒在城镇是必需品。城镇经济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远高于乡村,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也相应如此,城镇家庭一般已离不开新闻传媒。马克思把报纸与面包、肉、啤酒和牛奶等物品一起,称作“工人每日消费的产品”,数次提到报纸是英国城市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将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新闻传媒就更是如此了。现在中国加速推进城市化,给新闻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服务新流入城市的人口和新设城镇的人口,可成为新闻传媒新的增长点。

  乡村经济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正日益提高,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这种发展,因此新闻传媒在乡村也日益成为必需品。

  网络新闻传媒对大部分城市人、报刊和网络新闻传媒对大部分农村人,目前仍然属于“奢侈品”。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其中的有些人也会逐渐成为必需品。

  必需品的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增长幅度会小于收入增长幅度。而另一方面,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奢侈品” 的消费增幅会大于收入的增幅。现在我们的国内总产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家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新闻传媒的消费会得到较大的拉动。

新闻学硕士论文:“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诞生

标签:硕士论文 时间:2021-03-25
【yjbys.com - 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传播研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可归结为双重公共性的缺失,即学术共同体内的学科公共性的缺失与社会共同体内学术公共性的缺失。前者反映传播学的智识品质问题,后者反映传播学的思想品质问题。以布洛维的社会学分类法为参照,应当在一种关系性的传播学“四分法”中为公共传播学开辟理论与实践空间,并建立一种互异共生的传播学知识生态。

  关键词:传播学 公共性 智识品质 思想品质 公共传播学 知识生态

  中国的传播研究发展到今天,在繁荣的表象下面临一种失语的尴尬和危机。中国的传播学人,正不知要向谁讨个酒杯一浇心中的块垒。

  这种失语,一方面反映在传播学本身难于参与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公共讨论和总体反思当中,无法生产出能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流通的学术话语,因而在学术共同体中难有一隅发言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把传播理解为一个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勾连的历史的与社会的过程,那么,在传播日益成为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和社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建构性因素的当代,传播学在对社会与时代的理论把握与社会进程参与上更是殊少贡献——在社会这个价值共同体中,传播学的失语状态更加令人不安。

  一、智识品质与学术共同体内学科公共性的缺失

  在这里,学科公共性是一个临时定义的概念,是在狭窄意义上相对于社会科学的学术共同体而言的,主要指在社会科学界这个特定集体中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普遍联系性以及意识交互性[2]。这是针对当前中国大陆社会科学的学术现状进行的静态考察。

新闻学毕业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2-18
【yjbys.com - 论文提纲】

  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提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二次伤害”概念界定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时异势殊: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

  第一节 新媒体为新闻二次伤害提供“平台”

  一 新传播者:传受一体,主体多元

  二 新传播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计数

  三 新传播渠道:开放共享,扩大影响

  四 新受众细分:匿名虚拟,促进舆论

  五 新传播效果:即时互动,满足需求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二次伤害的方式

  一 轰炸式采访

  二 透明化报道

  三 加工性传播

  四 网络暴力式反馈

  第三节 新媒体扩大二次伤害影响

  一 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二 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 对受众的伤害

  四 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章 过犹不及:“姚贝娜事件”中的二次伤害

  第一节 姚贝娜事件发展始末

  第二节 姚贝娜事件中“二次伤害”现象探析

  一 新闻媒体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二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