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医学心理学论文1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势必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应适度的加强与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过医学心理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整体医学观念。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限选课,提供了一个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视角。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师生们的共识。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医学心理学课程新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满足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学习需要和期待,即:第一,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解决自己在大学时期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情感和爱情、学习能力和动机、职业生涯设计等问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第二,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为今后在医疗行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到“心理学是生活的学问、身边的科学,医学心理学是成为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有利于为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加理论和实践依据。
医学心理学论文2
医学心理学作为我校医学生必选的公共课之一,引进CDIO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学习向合作学习,以概念为中心向已问题为中心等的转变。本研究采用CDIO教学模式,试图打破已有路线行进的教学理念,鼓励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学生依据给出的条件,主动思考、积极设计、尝试实现、实体化运行,从而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专业课程怎样教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1]。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们在健康或罹患疾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所涉及到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目前医学心理学现已列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公共科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的适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联合创立,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培养大纲将大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个层面,大学生要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并以综合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大纲的要求[2]。
20xx年,顾佩华院士第一次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中国,并于20xx年成立“教育部CDIO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多所试点高校在进行CDIO教学模式改革。CDIO改革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理念下强调研发与实践为主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引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影响。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引入CDIO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
高等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样强调“做中学”,其本质上与CDI0教育模式异曲同工。所以,在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目前较多数高等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验证性试验和模拟实训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但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采用CDIO教学模式试图打破已有路线行进的教学理念,鼓励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学生依据给出的条件,主动思考、积极设计、尝试实现、实体化运行,从而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专业课程怎样教的问题[3]。经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尚无引进 CDIO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例子。医学心理学作为我校医学生必选的公共课之一,非常有必要引进CDIO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学习向合作学习,以概念为中心向已问题为中心等的转变。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CDIO 教育理念。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此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首先以CDIO“一体化”理念整合课程体系;其次以“项目”实践为载体践行教学理念;最后以“做中学、学中做”为目标体验学习乐趣。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教学。
基基于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其着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实践能力和素质。
CDIO 教育模式强调基于 “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教学,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4]。因此,以“全生命周期”为载体的CDIO 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医学心理学》课程培养需求,其“ 一体化”、“项目”等教学理念无疑也是适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课程的实施方案见图1。
图1 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中子项目与综合项目的实施情况
(一)开展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
此次教学改革安排在秋季学期,在20xx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某个班展开。第一次授课,即向学生表达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模式,开展项目教学,项目包括子项目与综合项目。例如,子项目有心理应激研究、心身疾病研究、健康行为研究、心理干预研究;综合项目有病人心理研究、医患沟通研究、心理干预研究。每个项目的执行都可以化解为四个阶段:“构思”(C)阶段:学生根据授课老师的提示,开始构思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项目名称;“设计”(D)阶段: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与临床资料,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执行方案, 包括目标、使用的技术方法、时间、费用等。“实施”(I)阶段:即把方案付诸行动,学生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开展调研。“运行”(O)阶段:即在评估与结案、跟进阶段,根据方案设计的目标评估效果,进行结案并做好跟进。
基于CDIO 的子项目教学过程是: ①确定任务,学生组成团队,根据任务分析背景资料,进行构思;②团队集体讨论,细化任务,设计出方案;③提交方案及方案展示;④答辩;⑤教师点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案例教学、课堂模拟等教学方法与子项目教学糅合在一起,采用其作为CDIO 子项目教学的具体落实形式,推进项目教学的实施。
图2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二)开展综合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
综合实训项目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在综合实训项目中设置了病人心理研究、医患关系研究、心理干预研究等问题构成的多个项目,要求学生以 5-6 人为团队在课程结束一周之前完成一个项目。其实施步骤与子项目大致相同:如心理干预研究项目,步骤如下:①学生自由选定项目,以项目为核心形成工作小组,组员集体分析背景资料,进行相关个案诊断,初步考虑使用何种咨询方法和技术(构思);②集体讨论细化项目背景资料,设计咨询方案(设计);③提交方案并进行角色扮演,录制个案咨询过程DV(实施);④DV 分享与答辩,提交项目总结报告(运行)。
四、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总结与讨论
(一)课程改革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到“做中学”这个理念,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理论知识的获得与生活应用实践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5]。患关系研究,同学们可以到医院去体验一下自己作为患者跟医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医生对患者的影响等等。也可以对广大患者做相关问卷的调查,从而真正体验和领悟到课本上所陈述的理论知识。
(二)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
(1)创设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二为一。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融合各种医院见习机会,加强实践环节。
(2)提高项目教学的质量,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3)注重教师的素质:加强《医学心理学》教师团队专业理论水平、职业培养等的提高,积极争取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
(4)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设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适时机调整项目设计和整体课程设计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一致。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成果有望在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推广
此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优化了课程结构,形成《医学心理学》COID教学方案。将CDIO教育理念深化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能力既包含了个人掌握的知识,而且也包括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团队交流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此次课程改革促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CDIO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出更能适应工作岗位(群)要求和满足社会各种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3
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以探讨。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综上所述,按新的思路架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阶梯式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全程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以及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处理医学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医学本科生对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医学心理学作为医生处理医际与医患关系的重要学科,早已为广大专家学者广泛重视。一方面,作为理解病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知识手段,医学心理学在帮助医生进一步地理解处理医患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社会人,合理得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亦是十分必要,医学心理学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育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一步。文章通过对正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医学院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对医学生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1 方 法
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医学心理学学习的大四年级学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医学相关专业。问卷由15道选择题构成,涉及内容包括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态度、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问卷共发出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将数据录入SPSS 13.0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到半数同学对待该课程态度较好,在其中有13人很重视医学心理学课程,认为其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认为心理学理论是“伪科学”而放弃学习。有超过60%的同学因课程中穿插有心理学电影欣赏部分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有趣的小知识而对该课程印象较深,仅少数同学对该课程没有印象。
2.2 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收获
慕课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启示论文
慕课以其免费、在线、大规模等鲜明特征,席卷并极大的影响了全球的教育方式。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着由传统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转变的趋势,而关注身-心-环境三者关系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教学方式也面临着由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向“慕课”方式的转变,如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上的改变,以及学习效率上的提升。但同时“慕课”教学当前还存在着学习完成率和教师监督等现实问题。
1 关于“慕课”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音译,这一概念最早由亚历山大和科米尔在2008年共同提出。[1]其基本理念是“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在“慕课”平台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学习者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课程活动中。“慕课”首先在美国迅速崛起,随着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慕课”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许多国内外的知名高校都已加入“慕课”阵营,已然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
“慕课”之所以能以如此迅猛得态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离不开其自身的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慕课”是免费的和在线的。“慕课”平台上所提供的课程对所有学习者免费开放,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在职人员,不论年龄或国家,都可以通过学习“慕课”提升自己;同时“慕课”的学习只需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不再受传统课程的时间、地点等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学校与听课方式;其次,“慕课”的规模是巨大的。比起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一门“慕课”的学习者可能会数以万计,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再次,“慕课”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包含授课、测验、反馈答疑、讨论、考试等诸多环节。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取认证学分,也只需支付相关的认证费用,且远低于学校攻读学位获取学分的成本。
高职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21世纪伊始,如何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研究显示,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专长,在教学的同时,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高职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15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人,男29人、女46人;实验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龄在18-23之间,两组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美国的德罗盖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涉及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饮食和睡眠)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0表示没有该症状;1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十分严重。此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于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论文
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以探讨。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医学心理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的论文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门交叉学科,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并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为全面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可以说,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学科。这门学科的应用性要求学生要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因此,在该门课的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既能掌握书本上的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而促进其自身和患者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师授、学生受的接受学习,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脱离实践,缺乏体验。鉴于此,体验式教学被引入到医学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
体验教育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吸收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特点和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开发的—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世界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独立审视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活动或历程,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经历着对生活的感悟和自我实现,建构着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体验式教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获得的个人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医学心理学教学思路的转变论文
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教学理论。新的理论认为,个体不应死板地反映客观事物,而应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现实,构建现实。学习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即“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获取、加工和建构新“图式”的过程。
医学心理学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一方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学生一方处于被动和被支配地位,学生习惯于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学习缺乏自主性,这种灌输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忽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久而久之,不但磨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深陷于背概念的苦海中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新的教学理论为当前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
1.医学心理学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新的医学模式下知识结构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达到终生学习之目的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学科体系中既年轻又不成熟的学科,在医学院校担负着传播心理学知识,促进心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医学对人性的关注,促进“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重要任务。
既往医学心理学教学更注重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建构和心理健康,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应该立足于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把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建构学生良好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加深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发现,学会认知加工,学会自我监控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认知、思维、学习和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和谐统一。
基于案例教学角度下对医学心理学进行研究论文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相必考科目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中的重要性。现行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以教师课堂学心理学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讲授为主,从以往的口授、板书到多媒体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从所学的医学知识出发积极主动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知识的选择、转化和创造性使用,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都有应用报告,但应用于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报告不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医学心理学应用效果如何值得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医学心理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我们将去年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影像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99人)作为实验组,法学专业二年级学生(38人)作为对照组,用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进行综合评价。问题遵循难易适中、具有现实性的原则,案例选自临床医学同学实习所见的真实病例,课前下发案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小结。评价分为对本教学改革方法的态度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进行,自编态度问卷从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安排和其他四个维度调查学生对病例讨论形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医学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学习成绩用课程结束考试题目中的案例分析题成绩作为参考指标。
探析现代医学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手段论文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势必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应适度的加强与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过医学心理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整体医学观念。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限选课,提供了一个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视角。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师生们的共识。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研究医学心理学的健康问题-以云南某医学院为例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有报告显示,大学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生中有16.0%~25.4%存在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强迫症、心理异常者约占1%,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因此,许多医学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然而有限的课时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很难对医学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心理训练。而将其纳入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不仅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加强和深化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互结合,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是许多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许多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心理学基础理论、心身疾病、心理应激、心理障碍及不良行为、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等。因此,在医学院校利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心身健康的医学人才为核心,实现专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方便可行、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云南某医学院2008-2010级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212名同学为被试,其中男生91名,女生121名。
浅谈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的必要性论文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培养的医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传统的医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不能够有效维护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对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社会和道德健康。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有效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的桥梁。因此,医学心理学的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大医学院校的重视。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1 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重视程度不足
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内容偏离
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