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语言学论文1

  一、日语词汇的含糊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利用语言符号将外界复杂的外部世界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而最简洁的中型词汇则是知识组织的基本范畴。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所有的相关语义中有一个中心或核心意义,这就是其他语义的原型,其他语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更大的语义范畴。

  1.词汇本身含有的含糊。从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范畴来看,日语有很多词汇本身就具有一个核心的意义,然而这个核心意义带有含糊的语言特征。

  学生A“の辞書を借りいいでか。”

  学生B“ちょっと···今使っいま。”

  以上对话中,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借字典,回答者巧妙地运用了“ちょっと”,不论回答者是否真正的使用字典,都体现出回答者并不想把字典借给别人的想法。

  而“どう”中含有的意义就更加丰富了,甚至称它为日语中的“万能词”也不为过。

  除此以外,可以说词汇“まあまあ”的使用也是日语含糊的一个典型代表。靳卫卫评论说:这些句子里的“まあまあ”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呢?大概没有一个日本人能给出明确、满意的答复。这只能依凭个人的感觉去体会,而这种感觉似乎只有日本人之间才会有,是一种可以互相触摸得到的默契注1。

  2.日语“隐语注2”的含糊。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隐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日语中的“隐语”是隐喻的部分之一。而这些大部分的隐语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

  二、日语语法上的含糊

  日语语法中出现的形式名词、省略等表达方式语言意义多样化、简略化等蕴含着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方法问题。

  1.日语形式名词的含糊。日语中有“と、の、とろ、の”等一系列词语,这些词或多或少的脱离了词汇本身的意义,增加了表达的含糊。

  学生A“その風景は、さびしいとのうえないのであった。”

  学生B“有権者の存在を無視したような、ぞの政治家たちの舞台裏での争いは、見るしいとのの上ないのであった。”

  “の”本来表示的是东西的意思;“と”表示事情的意思,例句的意思虽然好理解,然而究其“の”和“と”的含义,给人一种无法解释的感觉,只有领悟日本的微妙心理之后才能运用自如吧。因此,诸如这些意义多样的形式名词也体现着日本人不愿意将事情追究得特别明了的含糊心理。

  2.日语省略现象的含糊。“以心传心”的日本文化背景衬托出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尤为突出,省略后的日语有的并不好理解。

  学生A“ぼくはキツネ、きみは。”

  学生B“ぼくはタヌキ。”

  如果不加任何说明,会觉得两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呢?这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呢?其实这是两个人在吃饭时的一个对话。完整的说法是:

  学生A“ぼくはキツネうどんを食べまが、きみは何を食べまか。”

  学生B“ぼくはタヌキうどんにしましょう。”

  日语中,当说话一方省略某些表达时,另一方便会悟出所省略的内容。这种省略的含糊是日本这种单一的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密切往来和共同生活所养成的。

  三、日语句型运用上的含糊

  日语句型的含糊表达了语言使用者怎样的认知心理呢?

  1.日语“推测”的语用含糊。

  学生A“誰が秘密をらしたんだろう。”

  学生B“君、まさか僕を疑っいるんゃないだろうね。”

  这两句话中都使用了推测的表达方式,发话者由于无法确定是谁泄露了秘密,所以不能武断的下结论。而回答者也无法断定说的是不是自己,所以在回应时也用了否定反问的表达方式。暗含着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也不是“我”做的。

  2.日语“否定”的含糊。

  洋子“ねえ、杉山知らない?親しかったよね。”

  大久保“杉山なら、さっきかっり会ったけど、仕事だっ来ないゃないかな。”

  洋子和大久保的对话中,洋子用否定的表达发问,大久保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回答,如此一来,说话双方都没有肯定自己的想法,而是将说话的主动权让给对方来增加了信息的不明确性。

  四、结语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日语的含糊语用现象进行了考察,总结出日语的语言含糊现象不仅大量的存在于日常的会话中,也存在于单个的词汇、语法、句型上。正是由于这些单个的词汇、语法、句型本身就具有含糊的含义,用它们构成的会话也就自然而然的附上了含糊的特征。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的学习与掌握对某种语言的学习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

语言学论文2

  前些年,网上报道说,台北故宫搞了一次清代皇帝朱批“知道了”的展览,还推出了一款“朕知道了”胶带,卖得很火。大家在赞赏清朝历代皇帝书法之美的同时,还惊讶地发现:“原来皇帝也说大白话?”随便翻翻网页,也可以经常看到“古人说什么话”“古人说话也是之乎者吗”之类的问题,说明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发展历史是十分关心的。

  那么,古人究竟说什么话?近百年来的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古人说的就是“之乎者也”满篇的“文言”,以后才慢慢变成白话的。只要翻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科书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都会发现这样的说法。其中以王力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说:“文言文在上古是与口语一致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常用文言虚字》)。至于其他语言学家,也都是相同的观点。可以说,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解放后的语言学界,包括海内外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以及与语言学关系密切的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众口一词,绝无例外。

  但近日出版的南开大学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江苏人民出版社)对上述结论提出严重质疑。从书名上就可看出,作者否定古代文言是汉语口语的权威观点。这部近60万字的著作,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分析推理,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古代文言中的虚词只是文人写文章用的“非口语成分”,用来表示语气、停顿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言虚词只表现在书面语中,在古人的口语中并不存在。该书作者认为,古代汉语有两套表达系统,一是全民口语,二是文人的书面语,二者载体不同,既有联系,又有相当大的区别。文言书面语是由口语成分加上非口语的文言虚词构成的,构成比例不同,就形成了文言、半文半白以及白话的不同语体。

  一、“先秦书面语与口语一致”是一个假命题

  关于古代书面语是否与口语一致,本来并不是一个研究课题,因为古人对这个问题很清楚,文人写的文章与说的话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深切体会。比如王充在《论衡》中就抨击了当时“文语与俗不通”的现象,主张“直露其文,集以俗言”“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说明汉代书面语与口语是有相当距离的。再如唐初刘知几在《史通》中批评史官“怯书今语,勇效昔言”的复古行为,说明当时的书面语与时代口语也不一致。清人阮元也认为古代书面语与口语的差距盖由二端,其中之一是由于书写的困难,“古人无笔墨纸砚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笔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也说:“对于这问题,现在的学者们虽然并没有分明的结论,但听他口气,好像大概是以为一致的;越古,就越一致。不过我却很有些怀疑……我的臆测,是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按照鲁迅的说法,20世纪30年代学界对古代书面语与口语关系的认识虽无定论,但“一致论”已经露头。而这个观点的出现是与西学东渐的兴起直接有关的,是套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西方语言理论的结果,并没经过任何实证的过程。不幸的是,这个未经证明的假命题成为后世汉语研究的基本前提。既然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书面语与口语是一致的,书面语是口语的忠实记录,所以语言研究者顺理成章地将书面语当成口语研究,把书面语中的词汇、语法当成古代老百姓口语中的词汇、语法。当代有关汉语史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词汇、语法研究的一系列结论,都是这么得出来的。但问题在于,“先秦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如果这个大前提本身就不能成立,那么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种种研究结论,怎么可能是正确的?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作者通过考察从先秦到明清的文言与白话书面语,收集了大量例证,经过深入的对比分析,认为“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不可能是古人口语。比如在先秦文言书面语中,语气词的运用十分混乱,矛盾百出。同为孔子所出,《论语》中的“之乎者也”满篇,而《春秋》却一个语气词也没有,而且其他虚词也极少。同是疑问语气,《左传》多用“乎”,《梁传》几乎全用“也”,《公羊传》却基本上什么语气词也不用。二人对话,问者与答者可以用同一个语气词。甚至在同一句话里,“也”既可表达疑问语气,同时又可表达肯定语气。显然,这些矛盾现象在口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否则,口语的交流就无法进行。对这样的语言现象,笃信“先秦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语言学家,要么避开不谈,要么争论不休,甚至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荒谬解释。比如《左传·隐公二年》:“此其如专行之辞,何也?曰:非专行也。”一句话中,问和答两种相反的语气,都用“也”来表示。这就好比两个人对话,张三问:“你吃饭了吗?”李四答:“我吃饭了吗。”张三又问,“你把钱带来了吧?”李四又答,“我没把钱带来吧。”这样的“语言奇观”,能出现在古人的口语中吗?稍有思考能力的人应该不难回答。然而,语言学家不加辨析,居然得出古代语气词“多功能”的结论。有的语言学家甚至总结说,“一个语气词可以用来表不同的语气。……同一语气可用几个语气词”(吕叔湘语),而且说这正是汉语的特点。

  二、古代有大量虚词非口语的论述

  事实上,从先秦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从未有人說过“之乎者也”是口语;与之相反,有关“辞”(文言虚词)非口语的论述却代不乏人。《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作者对这些论述加以深入分析,从理论上揭示了文言虚词的非口语性质。早在《墨子》一书中,就有“以名举实,以辞抒意”的论述,明确反映了文言书面语是由“名”(“字”)与“辞”两部分构成的,并区分了二者在书面语中的不同功能。所谓“名”是指口语词汇,“辞”则是指的文言虚词,文言书面语就是口语词汇加上非口语的“之乎者也”组成的。对于“辞”的性质,汉许慎《说文解字》为之下了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词(‘辞),意内而言外也。”意思是说,“辞”在书面语中是表意的,但它并不是“言”。汉王充云:“言出于口,文立于策”“口出以为言,笔书以为文”。故“言”即口语,“言外”即口语之外,也就是非口语。其后刘勰谓“辞”为“在句之外”的“外字”,南唐人徐锴释许慎“言外”为“在言之外”,同样说虚词不是口语。明清之际的李渔说“千古好文章只是说话,只多‘者也之乎数字”,意思也很明白:好文章就是在口语(说话)的基础上加入“者也之乎”这些虚词。清人袁仁林表达得更明确,他说“焉哉乎也”等语气词“非言”,在各地方言口语中都不存在,但用这几个字在书面语中能概括不同方言中的各种语气。显然,袁仁林的“非言”与许慎说的“言外”意思相同,都是说的非口语。《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作者还注意到,古人对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认识得十分清楚,有关对“辞”的相关论述,都是在谈论文章写法时才出现的,他们的著述皆称“文心”“文则”“文铎”“文筌”等,说明虚词的运用都是写文章的法则,而不是口语的法则。但现代语言学家在西方语言理论影响下,居然把古人的“文法”当成“语法”,将非口语的文言虚词当成古人口语,所以出现“古人说之乎者也”之类的错误结论也就不奇怪了。endprint

  对句末“辞”的“言外”性质,不但古代语言学有明确论述,古代文学家也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诗歌的分类上有明确反映。刘勰《文心雕龙》论诗中的虚词,凡句末的“兮”字,他都称为“句外”或“外字”。也就是“兮”不是“言”,并非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论五言诗的起源时,《文心雕龙·明诗》云:“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把《沧浪歌》看作完整的五言诗。《沧浪歌》原文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明明只有二、四句为五言,一、三句是六言,劉勰何以要将其视作五言呢?原因正在于一、三句中的“兮”字只是一个标志符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音节,虽然从字面上看是六个字,其实口语中是五言,“兮”字不是“言”。清人顾炎武将“胡瞻尔庭有县襒兮”当成八言,就招来赵翼的严正指责:“然‘兮字尚是语助,非诗中字也,此外亦不经见。”他认为顾炎武把“兮”当成“言”是不对的。“诗言志”,应该是由口语组成的。“兮”只是非口语的“辞”,而并非口语的“字”。刘勰还把《元首之歌》“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作为三言之始,原因也是歌中的“哉”只是一个书面语符号,与“兮”的性质是相同的,表现在书面语中是四个字,口语中则是三言。后人引用《元首之歌》,也多把“哉”字略去,盖因“哉”字本非歌中所有,删之无关宏旨。此二句分别是“喜、起、熙”“明、良、康”押韵,“哉”为“辞”,不是韵脚。

  三、文言虚词的产生

  非口语的文言虚词是如何产生的,在书面语中的功能是什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作者认为,文言虚词的产生与运用,是汉语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决定的。按照通常的语言学观念,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其目的是克服语言的时空局限,是人类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左传》“言以足志,文以成言”,王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刘勰“发口为言,属翰为笔”,孔颖达“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都是说的志(意)、言、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汉字能真实记录汉语吗?回答是否定的。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汉语汉字而言,口语中的一个有意义的音节,可以用一个汉字来表现。如口语中的“tā”可以写成“他”,“xiě”写成“写”,“zì”写成“字”。但当“tā”“xi씓zì”这三个音节组成一个句子并写在纸上后,书面语中的“他写字”是否就与口语中“tāxiězì”意思相同呢?不一定。何以不一定?因为口语中的这三个音节串联一起后是有一定语气的,既可是肯定的语气“他写字。”也可以是疑问的语气“他写字?”表达的意思正相反。其中疑问语气又包括两种,一种是重音在“他”上,意为“他写字?———不是她写字吗?”第二种是重音在“写字”上,意为“他写字?———他不是在画画吗?”在口语中,听话的人可以清晰分辨这几种语气,不会造成理解的错误。也就是说,口语中的“他写字”三个字,通过不同的语气声调高低、徐疾的调节,可以表达至少四种意思。但转化为文字后,书面语中的“他写字”这句话却没有区分,意思是不确定的。要区分肯定与疑问两种语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就要分别加上句号和问号。更重要的是,不仅是“他写字”如此,任何一句汉语都是如此。

  例子虽很简单,但它说明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它说明汉语书面语无法真实地“记录”口语。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可以说汉语的任何一句话,记录到书面语中,都会产生歧义,都无法准确表达出口语原来的意思。孔子有“书不尽言”之叹,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古人的奇思妙想是从口语词汇中假借来一批“字”,充当各种语气的提示符号,附着在书面语每句话句首、句中、句尾,既提示语气,又表示字与字、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还能起到断句的作用。这种具有多重功能的符号,古人称作“辞”。虽然我们还不能确知“辞”最早出现于何时,但在甲骨文中已经发现了“辞”的身影。春秋战国是“辞”的繁荣时期,作为“书同文”政策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书面语发展的需要,使思想的表达更深刻,情感的表达更细致,“辞”大量产生,运用也趋于成熟,最后形成了一套严密而精准的书面语表达系统,此即“文言”。“辞”进入书面语,使其表达方式与口语产生了重大区别,也就是书面语比口语多了很多东西,所谓“言文分离”因此而产生。口语的表达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名(言)+语气=意”。在书面语中,口语中的概念“名”变为“字”,语气则由“辞”来表示,公式就变为“字+‘辞(词)=意”。正因为文言是由“字”(或“名”“文”)与“辞”两大块构成的,所以古人说到书面语时,总是要将这两部分相提并论,所谓“书之重,辞之复”“以名举实,以辞抒意”“正其名,当其辞”的说法,以及“文辞”“言辞”“语辞”等构词方式,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书面语中的“辞”,充当了口语中语气的替代物,或说是提示符号。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质疑长期以来被“神化”了的某些西方语言学理论,用中国固有文献和“土”办法,还原了“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学界的一种现实回应。

语言学论文3

  长期以来,英语语言学都是现代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英语语言学因为理论性知识较多,论述逻辑较为抽象,再加上课程时长有限,造成高校师生对英语语言学重视不够,导致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的开展和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仅如此,在国际化视野下的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学也面临着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难点。由牟杨编写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第2版)》(20xx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从英语语言学这一重难点出发来突破学生对英语语言学掌握不足的心理难关,以精简的教材编写方式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英语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重难点,包括英语语言学的定义、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变化、语言习得、语言与社会文化等内容。针对这些抽象的定义和概念,该书通过理论导读、英汉对译、名词解释、重难点解析和课后习题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确保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扎实地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并切实应用到实践中。

  首先,站在新媒体时代的教学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对当前英语语言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知识难但教学投入较少,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随着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开放性发展趋势,英语类外语人才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这也导致高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践应用而忽视了理论基础教学,对英语语言学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对英语词汇、语法、口语、英语文化等实用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不得不在有限的教学资源里进行英语语言学的学习,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更广阔的信息资源,利用新媒体来延伸课堂辐射范围和资源渠道,这是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

  其次,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较为陈旧,该书中所提到的众多语言学概念,很多学生都一知半解。在新媒体时代,教学同样面临着一个大众化的传播倾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成为能否融入课堂、巩固知识的关键。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須转变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法,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逐步确立有趣味、生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英语语言学这门课程,并自主、自觉地融入语言学的学习中。利用新媒体来创新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增加英语语言学的趣味性,这是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

  再次,英语语言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通常互动不足,一味地理论灌输效果又不佳,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对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改革不妨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互动功能,创新英语语言学教学的互动教学模式,让教与学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并结合鲜活的语言现象和案例让学生来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在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对英语的实用性学习固然不能放松,但同时也应当充分重视对英语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学习。

  在新媒体语境中,语言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反复训练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去找寻答案。在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改革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巩固英语语言学理论学习的能力,这是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艺术,以及教学资源获取方式等,这些变化都在推动着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该书对英语语言学相关定义和概念的理论架构是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而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新变化又为这个框架赋予了新的血肉,如何提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将英语语言学的枯燥理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问题正在通过新的教学改革帮我们一一解答

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

标签: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08-08
【yjbys.com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联系紧密,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势必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转化。将对比语言学中的有关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去无疑会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本文试从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浅谈两者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翻译;关系

  1.引言

  翻译内容庞大,必须做到将翻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对翻译起指导作用。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所涉及的就是对两种语言的对比与研究,这无疑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指导。

  2.对比语言学与翻译

  许余龙先生在他的著作《对比语言学》中给对比语言学作如下定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许余龙,2002)。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语言学分支的对比语言学,着重强调两者不同语言的相异之处。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太多的共性,首先,二者都涉及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其次,翻译研究与对比语言学研究都基于共同的对等基础;最后,两者都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中寻求共通之处。

英语语言学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2-04-13
【yjbys.com - 论文提纲】

  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英语语言学论文提纲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英语语言学论文提纲 篇1

  I. Introduction

  Ⅱ. Euphemism

  2.1 The Definition of Euphemism

  2.2 The Features of Euphemism

  III.,Pragmatic Failures in English Euphemism

  3.1 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s

  3.2 Socio-pragmatic Failures

  IV.,The Reasons for the Pragmatic Failure in English Euphemism

  4.1 The Reasons of Pragmatic Linguistic Failures

  4.1.1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text

  4.1.2 The Difference of Expression Patterns

  4.2 The reasons of Socio-pragmatic failures

  4.2.1 The Difference of Customs

  4.2.2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Values

试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论文

标签: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12
【yjbys.com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试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关键词: 大学教学 跨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使得他们利用英语与不同文化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大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交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标签:参考文献 时间:2022-04-04
【yjbys.com - 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国外语言学方向硕士论文引言语类分析

标签:外语 时间:2022-03-22
【yjbys.com - 外语】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外语言学方向硕士论文引言语类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本文依据Swales的CARS 模式, 对50 篇国外语言学方向硕士论文引言进行了语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硕士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基本符合Swales 的三语步模式, 并且大部分语篇都出现语步循环现象,但是,三语步在各语篇中的分布差异很大, 并出现新的步骤。基于此,本研究概括出了外国硕士论文引言写作的基本模式, 希望能对中国英语语言学方向硕士论文的写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硕士论文引言;语类分析;CARS 模式

  1. 研究背景

  硕士论文是评价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论文引言是论文中不可缺少又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通过访谈发现, 引言是论文写作中非常难写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似乎更难,这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思想表达上, 更是表现在有些同学根本就不知道引言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徐有志等学者在2007 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也发现,有些学生会学术论文体裁的结构、社会功能和认知模式不甚了了, 难以有效实现学术论文的交际目的。但是在英语语言学专业学术论文引言写作中,究竟什么样的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学术论文的交际目的?

  此问题引发了作者研究国外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引言的动机。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12-07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语言表达具有修饰作用,运用应用语言学理论,解读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以分析模式特点的方式,对隐喻有深层次的认知,并形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隐喻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

  隐喻,语言现象;应用语言学:

  引言:

  隐喻又称简喻,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常用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从而将抽象的事物更加直观地进行表现,因此,合理应用隐喻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事物,促进人的认知。这也使得隐喻在语言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伴随着后者理论体系不断成熟,隐喻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在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学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这就引发有关隐喻特征,以及模式特点的思考,用于更加深刻的认知隐喻的作用,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升华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隐喻简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学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可以被替换的概念,同时支持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知识。亚里士多德通过多种方法针对隐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特定环境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分析,从而认知隐喻在社会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促进隐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结合。这为早期研究隐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后人的研究通常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多重单一角度衡量隐喻在应用语言领域的具体作用,或从语言学,或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单一逻辑思维下隐喻的作用,这也使得隐喻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地位[1]。受语言学理论不断成熟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针对隐喻展开相关研究,对基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论文

标签: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世纪末的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的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的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的旗手。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框框。具体语言的研究都广泛使用结构主义方法。不仅这样,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还深深地影响到许多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神话学、民间文学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一个总观。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之前,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这种“语法”是以逻辑为基础建立的一些规则,没有涉及到语言结构。第二阶段是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语文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相反他重视的是古文献,因此,语文学主要是确定、解读和评注古文献,币忽视活的、现时的语言研究。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比较语文学或称比较语法阶段。比较语法源于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精通梵语和波斯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印度的古语言—梵语,有许多语法形式和词根跟欧洲的一些语言有联系,1786年他在印度。。亚洲学会”宣读论文。阐述了这些新的看法。

英语语言学的论文题目参考

标签:英语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英语毕业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语语言学的论文题目参考,欢迎大家分享。

  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

  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

  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

  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

  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论广告英语中的幽默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语言学英语毕业论文题目选择范例

标签:英语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英语毕业论文】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学英语毕业论文题目选择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言学英语毕业论文题目选择

  1、网络英语的词汇类型及其特点

  2、谈谈英语委婉语

  3、矛盾语言中的和谐与统一

  4、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

  5、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

  6、英、汉价值观念与礼貌用语

  7、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8、心理词典与词汇记忆法(Mental Lexicon and Ways for Vocabulary Memorization)

  9、试析《花园里的独角兽》的语篇连贯(On the Textual Coherence of Unicorn In the Garden)

  10、从语用角度看日常不连贯对话(Explaining Daily Incoherent Dialogue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11、试论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On Schemata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12、英语中的修辞

  13、英语中的委婉语

  14、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15、科技英语特点分析

  16、英汉谚语比较

  17、中国式英语

  18、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因素

  19、网络英语新词汇及其特点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5-02
【yjbys.com - 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语言求同已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众多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面临着被强势语言所代替的威胁.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的某些人(略)速走向濒危与消亡.语言濒危现象的加剧破坏了语言生态体系固有的平衡,是对语言、文化多样性格局的严峻挑战,并由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生态(略)世纪80年代以来,濒危语言问题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进入了生态语言学家关注的视野. 受到生态学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学流派——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交叉学科.它(略)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把语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依存关系作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略)与外部环境及其自身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语言;而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并与之具有类似的同构关系.这一思想与传统语言学将语言视为自足的结构系统截然不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初形成以来,生态语言学已迅速扩展到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各个理论(略) 中国属于世界上少数几个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语言...
      With the ac(omitted) pace of global integration, the world’s languages tend to converge and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er languages is threatened. Some languages, as (omitted)nt part and conspicuous f(omitted)multiculture, are undergoing an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ndangerment and extinction.(omitted)esent tim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has broken the balance of linguistic ecology and posed a great t(omitted)inguistic diversity, which leads to a world...
目录:致谢 第5-6页
摘要 第6-8页
Abstract 第8-9页
绪论 第14-18页
  ·研究背景 第14-15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目的 第15-16页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 第16-18页
第1章: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第18-40页
  第1节:濒危语言问题的提出和发展 第18-19页
  第2节:国外濒危语言研究概述 第19-31页
    (一) 对濒危语言的调查和资料的记录保存 第20-23页
    (二) 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研究 第23-30页
    (三) 问题与展望 第30-31页
  第3节:我国濒危语言研究进展 第31-40页
    (一)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进程 第31-34页
    (二)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成果 第34-40页
      ·濒危语言的定义和界定标准 第34-35页
      ·濒危语言的成因分析 第35页
      ·濒危语言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第35-37页
      ·濒危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第37-38页
      ·对待濒危语言的态度与措施 第38-40页
第2章:生态语言学与语言生态观 第40-58页
  第1节:生态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40-48页
    (一) 生态语言学溯源 第40-44页
      ·生态学的来源及其基本理论 第40-42页
      ·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第42-43页
      ·生态语言观与生态文化提供的思想基础 第43-44页
    (二) 生态语言学的形成过程 第44-46页
    (三) 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第46-48页
  第2节:生态语言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48-53页 #p#分页标题#e#
    (一)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定义 第48-49页
    (二) 生态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49-52页
    (三) 生态语言学的基本特征 第52-53页
  第3节: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第53-58页
    (一) 语言的多样性、能动性与持续性 第53-55页
    (二)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第55-56页
    (三) 濒危语言问题 第56-58页
第3章:中国的濒危语言问题 第58-73页
  第1节:中国的语言文字状况 第58-62页
    (一) 中国是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 第58-59页
    (二) 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 第59-62页
  第2节:中国濒危语言的概况 第62-65页
    (一) 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 第62-63页
    (二) 中国濒危语言自古有之 第63-65页
  第3节:中国濒危语言的研究价值 第65-73页
    (一) 语言学价值 第65-66页
    (二) 文化价值 第66-73页
第4章:中国濒危语言的生态环境 第73-96页
  第1节:语言的生态环境 第73-74页
  第2节:中国濒危语言的宏观生态环境 第74-86页
    (一) 导致语言群体消解的自然环境因素 第74-75页
    (二) 引起语言转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第75-80页
      ·语言转用的不同类型 第76页
      ·语言转用的不同性质 第76-78页
      ·语言转用的原因 第78-80页
    (三) 推动语言汉化的政治环境因素 第80-81页
    (四) 影响语言选择权的经济环境因素 第81-82页
    (五) 促进汉语普及的教育环境因素 第82-83页
    (六) 迫使语言传承断代的家庭环境因素 第83-84页
    (七) 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84-86页
  第3节:中国濒危语言的微观生态环境 第86-94页
    (一) 语言群体的意愿 第86-88页
    (二) 语言群体的语言态度 第88-91页
      ·语言态度中的情感因素 第89页
      ·语言态度中的认识因素 第89-90页
      ·语言态度中的意向因素 第90-91页
    (三) 语言的结构系统退化 第91-93页
    (四) 缺乏本民族的文字 第93-94页
  第4节:语言濒危与消亡的根本原因 第94-96页
第5章:满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解读 第96-112页
  第1节:濒危状态的满语 第96-97页
  第2节:满语濒危的过程 第97-100页
    (一) 只使用满语的单语阶段 第97-98页
    (二) 满汉语并用的双语阶段 第98-99页
    (三) 基本上只使用汉语的单语阶段 第99-100页
  第3节:满语濒危的生态环境因素 第100-109页
    (一) 宏观生态环境因素 第101-107页
      ·政治环境因素——“满汉联合”的国策 第101-102页
      ·文化环境因素——倡导汉文化 第102-104页
      ·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形态的变革 第104-105页
      ·人口环境因素——满族分布的变迁和满汉民族的交融 第105-107页
    (二) 微观生态环境因素 第107-109页
      ·满语文自身之不足 第107-108页
      ·满族开放的语言观念和对汉文化的仰慕 第108-109页
  第4节:满语濒危的启示 第109-112页 #p#分页标题#e#
第6章:改善中国濒危语言生态环境的举措 第112-134页
  第1节:最佳对策:双语的倡导和保持 第112-117页
    (一) 语言濒危和双语现象 第112-114页
    (二) 推行双语的意义 第114-117页
      ·使用双语的优越性 第114-115页
      ·两种语言的功能互补 第115-116页
      ·普及双语观念的重要性 第116-117页
  第2节:综合措施:我们的态度和责任 第117-126页
    (一) 增强语言濒危的忧患意识 第118-119页
    (二) 提升语言的使用程度 第119-121页
    (三) 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 第121-122页
    (四) 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语言政策 第122-126页
  第3节:和谐的守望:语言的协同进化 第126-134页
    (一) 语言之间的共生机制 第127-128页
    (二) 语言多样性的价值 第128-131页
    (三) 语言的协同进化 第131-134页
结语 第134-140页
  ·语言濒危:全球范围的语言生态危机 第134-135页
  ·我国濒危语言的历史与现状 第135页
  ·我国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 第135-137页
  ·对本研究课题的一些思考 第137-140页
参考文献 第140-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