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知识产权法论文1
工科研究生是否应该开设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应该如何开设,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安排,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工科高校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工业大学工科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实践,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一)战略需要。
20xx 年 6 月 5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关于战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又提出:“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制定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刚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二)政策要求。
20xx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4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指出: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高等学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鼓励有相应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教学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或知识产权管理学相关硕士点、博士点,提升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培训,为国家提供急需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有条件的高校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积极为企业和中介机构培养专业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先考虑的公派留学专业领域,尽快为国家输送一批涉外知识产权人才。”
(三)形势呼唤。
《纲要》提出,要“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到20xx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并强调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产权中介(包括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版权代理、植物新品种代理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代理等) 制度是战略发展的重点之一,其所列举的知识产权战略之“专项任务”中,能最大化促进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位列榜首,显然,专利代理制度必然会在所有知识产权中介制度中率先发力。
从上述可见,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较大,尤其对有工科背景又具备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需求迫切,主要是从事专利审查、专利工程师、专利代理师等职业的人才。
为此,形势呼唤工科高校,以专利代理人制度为导向,以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改进为依托,重新思考我国理工类院校法学教育方向,提出一种新的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模式的国际化。
美国与日本是全球公认的两大知识产权强国,它们在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和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美、日两国均充分发挥大学,包括理工院校,作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尤为值得关注。美国 40%的经济增长源于知识产权产业,从业人数 1800 万,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5 万。美国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做法是:最初由大学普遍开设 MOT(技术转移)课程,介绍知识产权知识;后来发展到依靠大学设立的法学院来承担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目前,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 183 所法学院,都提供正式的知识产权教育,招收理工科为主的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学制 3~6 年,毕业时授予法律博士学位(Juri sDoct or,J·D);对于获得 J·D学位的学生、在职法律从业者以及外国留学进修人才,则提供 9 个月或1年的知识产权专业方向LL·M(法学硕士)教育。
与美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相同,日本的大学法学院也承担着知识产权高等教学工作。但不同的是,日本还有另外一个专门承担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机构---日本政府特许厅(J PO)及其知识产权培训所。换句话说,日本有两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其一,1958 年设立的日本政府特许厅(J PO)及其知识产权培训所。
提供行政管理、审查员、复审员课程以及为高等教育机构编制并免费提供知识产权教材,内容涵盖实用新型、工业设计、商标、技术转移(专利许可)等。其二,大学法学院。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1994 年秋首设知识产权专业方向课程---国际经济与商业法律硕士课程,20xx 年开始招收知识产权法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至今,日本有68所法学院全部提供知识产权法教育课程。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方面,德国模式具有三大亮点:首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在欧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次,除了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外,德国企业还十分重视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知识教育以及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最后,德国拥有享誉全球世界知识产权界的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马普知识产权研究所,这是最大的亮点。
实践经验培养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相关教学模式。日本有些学校以企业和非营利性法人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德国慕尼黑知识产权法中心,其课程内容不仅有法学导论,还有欧洲国家知识产权法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相关法律领域以及企业创立和技术管理方面的课程;英国的知识产权法学学员,每一个人都要求从事一项专利申请工作,要求法律背景与非法律背景的学员相互协作;美国的判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阅读分析他们学习的每门功课中上百个已公布的法庭判决,多数老师讲课并不多,而是与学生就某个问题在课堂内外展开辩论。
三、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与变革,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新颖性。一般意义来看,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应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使课程具有一定底蕴。应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实际应用成果引入教学。
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要处理得当,既要注重课程基础理论的讲授,又要重视知识产权法基本制度的讲解;既要注重传统知识产权法主体内容的讲授,又要重视新型知识产权制度的讲授;既要注重国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理论的讲授,又要重视域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理论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方面的介绍;既要有常规的教学内容,又要有专题研究的内容。
在河南工业大学,从20xx年开始,为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确定为工科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32个学时。
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设定要讲授的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将知识产权法学的全部内容作为教学任务,一是学时不够,二是学习不透。因此,如何联系工科研究生的专业、就业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讲述内容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通过调研和面向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将着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的内容确定了 1: 6: 3 的比例,以专利法为重点,兼顾知识产权法课程的体系完整性。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采用提问式标题,如专利法课程内容,第一讲是“什么是专利”,第二讲是“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第三讲是“如何申请专利”,第四讲是“专利权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这样做,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十分明确。
四、课程讲授的研习法。
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纯粹理论化,即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讲授知识产权法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忽略知识产权立法动态及相关案例讲授,并未真正领悟与掌握知识产权法学的精髓。
二是纯粹实务化,即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师在讲授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时,完全运用“以案说法”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知识产权基本理念、基本原理以及基础知识的讲授与传播,使得学生只记住了案例,但并没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法学基础知识。
为此,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方法改革转型为实例研习的教学方法。
所谓实例研习,即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对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来学习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法律解释、漏洞补充、法律续造等法学方法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增进学生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
知识产权法教学引入实例研习法的意义重大。
第一,知识产权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内容较多,不仅包括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还涉及商业秘密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软件保护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等。由于这些法律各有特点,作为缺少法律基础的工科研究生来讲,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加上知识产权法的技术性、专业性较强,法律修改又比较频繁,因此,引入案例研习法势在必行。第二,实例研习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实例研习法不仅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还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研习来学习知识,能够让复杂的问题更加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例研习方法是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深度运用。如何实施实例研习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第一,结合每一讲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寻找最新、最典型的案例,讲授之前先放案例,然后就案例提出若干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位同学回答,必要时还可请几位同学就案例提出新问题;第二,就本讲内容,运用理论、概念及解读、法条等进行讲解;第三,在课堂研习中,回答问题的同学依据法条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再请同学进行评析;第四,请同学们就案例提出新的问题,老师结合已有问题和新的问题一并回答。
综上所述,要成功实施实例研习的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讲授的老师必须做到对讲授的内容没有盲点,学生无论有任何问题,都能够给出满意的回答;二是培养学生课下预习和课堂跟上老师分析节奏的良好习惯;三是运用实例研习方法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如对复杂的问题采用案例研习方法,对一般问题仍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方法。
知识产权法论文2
摘要:法典化的知识产权法是民法法典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它既实现了知识产权法与民法典的有效连接,又能够在民法典之外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典,也被人们称为“入典”、“成典”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法法典化运动中的知识产权法,希望我国的知识产权法能够更加的完善,可以保护更多人的知识产权利益。
关键词::民法;法典化运动;知识产权法
民法典的编辑、纂写过程也是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过程,它不但体现了知识产权法和现代民法典的融合,还体现除了前者在追随后者的步伐。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界将法典化运动分为两步,一是在民法典中发展知识产权的“入典”问题,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体系化建设的“成典”问题。无论是哪一问题,都要对其进行再造。
一、知识产权法的“入典”
知识产权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1623年英国的《垄断法规》到1709年的著作权法律《安娜法令》,再到1857年法国的商标法等,这些都是世界近代知识产权法律的开端。从欧洲的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法大致是依赖两种法系的支撑,一是英国体系,二是大陆法系。从世界的发展史上看,近代知识产权法的发源地在英国。因为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法,所以民法典诞生。同时,英国在对知识财产进行确认时,也将具体的财产转为了抽象的财产观,进而衍生出了一种非物质财产权,这种非物质的财产权就是知识产权。在近代,一些欧洲的大陆国家在编写民法典时,大多是将财产的物质化转为债权化。在19世纪,第一次民法典的编篡运动正式开展,在此活动中,不论是法国的《法国民法典》,还是德国的《德国民法典》,都是以罗马法为基准进行编纂的,并且都是将事物当作客观主体,以所有权作为其制度编篡的核心,将物权与债权作为其主要内容来建立财产权体系[1]。另外,知识产权是一个区别于传统无形财产权的新型财产权,对其私权进行归类处理。不仅是重造了传统财产权,而且也为其进入民法典打好了理论基础。在处理知识产权法“入典”问题时,按照民法典的编篡体系来说,大致分为纳入式、糅合式及链接式三种。纳入式是指把知识产权法完全融入到民法典中,并将其在民法典中自成一篇,《俄罗斯民法典》是纳入式中最典型的代表。糅合式是指把治产权当作无形的物权,将其与一般的物权相融合,虽然与纳入式一样都是将其完全放入民法典中,但是糅合式并没有将其独写一章,《蒙古民法典》是糅合式最典型的代表。链接式是指利用民法典中的一些有关法律对知识产权进行总结概括,但知识产权自身依旧单独立法,《意大利民法典》是链接式最典型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民法典正在慢慢的尝试将知识产权法编入其中,这也表现了民法典的进步及其创新性。与此同时,也凸显了知识产权法的思维,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权利体系。
二、知识产权法的“成典”
知识产权法的发展过程是动态化的,自从其增添了抽象化的非物质财产权,在各大领域被广泛的应用,像是文学领域的著作权,科技领域的专利权,又或是生产领域的商标权等,无不体现着知识产权法的身影。在19世纪下半期,知识产权法渐渐地开始体系化建设,将专利权、商标权合并为工业产权,此举动也被当时的国际立法文件认可,最有代表的法律就是《巴黎公约》。将知识产权进行体系化建设,不仅为其理论分析提供了工具,并且它也是编纂民法典的理论基础。这主要体现在财产权框架中的知识产权及知识理论自身形成的体系两个方面。因为罗马法建成以来,人们对于财产只限于对物体的认知,使财产制度物质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财产的种类也越发抽象,进而使人们对财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知识产权体系化。另外,知识产权体系化的基础是非物质化的利益,像是著作权、商标权等,当对其进行编篡时会利用这些原始权利作为模板,将知识产权进行地域性、时间性、专有性处理[2]。知识产权从其理论化建设过渡到制度化建设时,也可以称是法学到法典的转变。另外,当知识产权的立法从单行法转为法典法时,这一改变成为民法法典化运动的主要方向。将知识产权进行法典化,不仅能体现出人们想要追求理想的理性制度,还能够表现出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及国际趋势的变动。对于国情来说,立法者想要将知识产权法相统一,因为在知识产权法没有诞生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较为混乱,还会出现法律相冲突的表现;其次将其进行法典化,有助于对知识产权进行集中化管理,将分散的知识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能够有效的完善知识产权法,进而解决了知识产权法的“成典”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就要在现行的法律上对法律进行完善,从而加强法律的公正性及威严性。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将知识产权法法典化是必经阶段,但是法律的整改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现阶段要为知识产权法的法典化提供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迁.将知识产权法纳入民法典的思考[J].知识产权,20xx(10):16-19.
[2]马一德.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以公序良俗为连接点[J].知识产权,20xx(10):26-29.
知识产权法论文3
摘要:近现代思想家以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分析工具,回答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一般性问题,为我们论证知识财产的无形性特征、知识产权的合理性理由、知识产权法的公益性原则提供了法哲学依据。
关键词:“社会公意”理论、“自由意志”理论、“财产人格”理论、“抽象物”理论
从知识财富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一个制度设计与规范适用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学理问题。诸如知识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知识财富占有状态与权利形式、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功用及目标等,无一不是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研究的对象。
一、在这一领域,近现代的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财产权理论,为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了相应的学理基础。笔者曾对经济学家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作出评介,包括洛克、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萨伊的“无形产品”理论、麦克劳德、凡勃伦的“无形财产”理论以及考特、尤伦的“知识产品”理论等。
①本文论及的主要是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的哲学分析,希冀为我们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一般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卢梭的“社会公意”理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作为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经典文献:在政治上,为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在私法上,则为新兴资本主义的财产权制度构筑了哲学基础。卢梭的财产观不同于以往的“财产自然权利”学说。以洛克为代表的传统财产权理论可以分解为“先占、需求和劳动”三个要素:“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惟一标志。”
②卢梭对这种财产权理论进行了批评,在他看来,三要素的满足只是占有事实的成立,而不足以表明财产权的成立。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以社会契约为基础、以社会公意为依据的新的财产观。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人们要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结合,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制定法律以便保护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由、生命与财产。他具体描述了人类形成社会契约进入国家状态后的财产制度:“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③在这里,卢梭对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和权利与社会契约下的自由和权利作了严格的区别。在卢梭的理论视野中,前者仅作为一种事实状况而存在,后者才是一种受到保护的法律利益。概言之,自然状态下对物的控制、支配的事实,是无“权利”可言的。卢梭的财产观的核心是“社会公意”理论。他首先对“公意”与“众意”作出区分:“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④按照他的说法,公意就是公民多数的意思,因为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总要考虑到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关于公意与法律的关系,卢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法律是由国家主权者制定的,由于主权属于人民,因而法律乃是公意的行为,是主权者的行为和“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
⑤简言之,法律体现的主权者(人民)意志就是公意。在这里,卢梭将财产权的依据归结为社会公意。他说:“我们必须很好地区别仅仅以个人的力量为其界限的自然的自由,与被公意所约束着的社会的自由;并区别仅仅是由于强力的结果或者是最先占有权而形成的享有权,与只能是根据正式的权利而奠定的所有权。”
⑥十分明显,财产的自然占有状况,只是享有权,它以个人强力或先占为依据。只是在进入国家状态之后,由于体现社会公意的法律所作用的结果,才使得对物的占有事实成为正式的财产权利即所有权。由此可见,关于财产权成立的依据,卢梭的解释较之于他的前人更进了一步。卢梭的理论贡献还在于他关于财产权的正义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产权利义务的对等。卢梭主张正义和财产的概念同时产生,把正义和财产权联结在一起,其意义在于创立一种规范,即在社会的范围尊重他人财产权的习俗。在他看来,所有权一经确定,就使财产成为真正的权利,也同时产生对个人的限制。每个人都天然有权取得为自己所必需的一切。“他的那份一经确定,他就应该以此为限,并且对集体不能再有任何更多的权利。”
⑦“人们尊重这种权利的,更多地倒是并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而是属于别人所有的东西。”
⑧在卢梭的哲学观念中,财产权受到尊重与保护的社会秩序是符合正义法则的,这种正义的法则需有人人遵守,“需要有约定和法律把权利义务结合在一起,并使正义能符合于它的目的”。
⑨财产权利的平等。在卢梭的财产理论中,平等这个名词绝不是指财富的程度应该绝对相等。他并非要绝对破除现有的个人所有制,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试图将它限制在最狭隘的界限之内,给它一种措施、一种规矩、一种羁绊,并使它始终服从于公共的幸福。
⑩卢梭进一步指出,财产权制度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它是公平约定,因为它对一切人都是共同的……社会契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的一种平等,以致他们大家全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部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于是由于公约的性质,主权的一切行为———也就是说,一切真正属于公意的行为———就都同等地约束着或照顾着全体公民”。 在这里,财产权的平等应理解为财产者地位的平等、财产权保护的平等。
二、财产权制度的目标。“共同利益”、“公共幸福”,是卢梭在他的财产“社会公意”理论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思想。财产权的依据来自于公意,人民的意志得以公意化与其说是投票表决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人的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因为在这一制度中,都必然地要服从他所加之于别人的条件”。 卢梭由此得出结论:“公意必须从全体出发,才能对全体都适用;并且,当它倾向于某种个别的、特定的目标时,它就会丧失它的天然的公正性。” “实际上由社会公约而得出的第一条法律,也是惟一真正根本的法律,就是每个人在一切事物上都应该以全体的最大幸福为依归。”
综上所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所阐发的财产权思想虽多是以土地为例,但亦可用作说明知识产权制度。卢梭关于财产权基础的社会契约论,对近代社会的“专利契约”理论有很大的影响。西方学者将信息公开与权利专有的现象解释为契约对价关系,其思想观点导源于此。卢梭关于财产权依据的社会公意观,分析了公意、法律与财产之间的关系,对财产权制度的说明较之前人有更多的合理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占有的自然状态与知识权利的法律状态之间的区别。卢梭关于财产权的正义观,更是不乏真理的见解。诸如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限制、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权利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共利益原则等,都可以从这里寻求哲学上的理论支持。
三、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自由主义法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康德,从人及人性出发,探讨人的自由意志与天赋权利,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权利的意志内容与权利的效力依据。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财产“自由意志”理论:
(1)所有权概念与占有事实。康德将占有分为两种形态,“即作为感性的占有(可以由感官领悟的占有)和理性的占有(可以由理智来领悟的占有)。同一个事物,对于前者,可以理解为实物的占有;对于后者,则可以理解为对同一对象的纯粹法律的占有”。 在他看来,单纯是感官的占有,尚不足以称之为所有权意义上的“我的”。只有在不以肢体或个人力量来实现对物的占有,而是在观念上将某物视为“我的”情况下,并且在物与人的事实分离也亦不能改变人与物的关系的情况下,才能称为所有权。
(2)所有权目的与自由意志。康德认为,为了所有权的目的,主体必须将某物作为一个对象来占有,即将该物视为已有,这个属于所有人意志选择的外在对象,“其本身在客观上必须是没有一位主人的(作为无主物)”。 “我通过正式的表示,宣布我占有某个对象,并用我自由意志的行动,去阻止任何人把它当作他自己的东西来使用。” 可以认为,某物要成为权利上“我的”所有物,主体须在主观意志上有将该物作为自己独占物的要求;同时,某物要作为“我的”财产而不受他人侵犯时,主体须是该物真正的占有者或所有者。
(3)所有权内容与共同意志。康德提出“外在获得”(所有权取得)的原则:“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我根据外在自由法则把该物置于我的强力之下,并把它作为我自由意志活动的对象,我有能力依照实践理论的公设去使用它,而且,我依照可能联合起来的共同意志的观念,决意把一物变成我的,那么,此物就是我的。” 由此,康德得出结论:所有权包含着双重意志内容———个人意志的占有和共同意志的占有。当一个人并不直接占有、控制某物却还能够反对他人对该物的占有、控制的时候,这是由于共同意志在发挥作用。所有权的真正奥秘不在于物主对物的自由支配,而是物主在自由支配物时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共同意志即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物主占有、控制某物的行为所持的共识、共认的观念,依康德的说法,“占为己用,在观念上,作为一种外在立法的共同意志的行为,根据这种行为,所有的人都有责任尊重我的意志并在行动上和我意志的行为相协调”。
(4)所有权效力与体现共同意志的普遍法则。康德分析了物主存在的两种意志内容:一是通过言行宣布某种外在的东西是“我的”,其他人有责任不得动用物主对其行使了意志的特定对象;二是包含着物主作出承诺即不侵犯其他人占有的外在地属于他人的对象。这种互不侵犯属于他人的东西的保证,是从体现共同意志的普遍法则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只有那种公共的、集体的和权威的意志才能约束每一个人,因为它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安全的保证。当人们生活在一种普遍的外在的以及公共立法状态之下,而且还存在权威和武力,这样的状态便称为文明状态。”
可见,所有权只有在法律状态或文明社会中才有可能。康德的财产“自由意志”理论,是以有形物与所有权为研究对象的,但其关于自由意志与财产权利的学说,为现代知识财产及其权利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哲学理论依据。据此,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特征,知识产权客体本身不可自然占有,但并不妨碍主体对这一客体“纯粹法律的占有”;知识产品是创造者意志选择的“外在对象”,创造者是这一客体的占有者或所有者,有权将其作为产转让的。知识产权制度允许某一精神产品的全部权利转让,但并不主张其全部知识产品(包括未来创造的产品)的全部权利转让,其立法规定不仅具有保护创造者的财产利益的目的,而且具有维系其人格独立的功能。
(2)精神所有权转让的对象。财产是意志的产物,可以通过一定的意志行为放弃或让渡,但这种东西必须是可以外化的。黑格尔指出:“精神产品的独特性,依其表现的方式和方法,可以直接转变为物的外在性。” 在这里,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已注意到精神产品的非物质性与可再现性的基本特征,并涉及精神产品本身及其物化载体的问题。黑格尔在不同场合所强调的“外部的定在”、“物的外在性”等,无一不是精神产品可再现性及物化载体的哲学语言表述。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精神产品分为以下主要类别:一是艺术作品,即把外界材料制成描绘思想的形式。二是著作品,就其成为外在物的形式而言,与技术装置的发明一样,属于一种机械方法(书写、印刷、装订等)。三是发明技术装置,即采取机械装置的方式来表达发明技术的思想。四是处于艺术作品或工匠产品这两极之间的各种不同阶段的精神产品,如工业品外观设计等。
(3)精神所有权受让者的权利。受让者享有的权利依各类精神产品的特性不同,特别是与转让者的意志相关。黑格尔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让者成为控制精神产品的新所有人,即可以“将其中所展示的思想和包含的技术上的发明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占有了就这样表达自己和复制该物的普遍方式和方法”; 二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坚持自己仍是复制这种作品或物品的普遍方式和方法的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受让者只是这个单一物的完全、自由的所有人,有权将取得物作为样品来完全地使用其价值,但不能侵犯原所有人依法所保留的特有权利。
(4)精神所有权的保护。黑格尔认为“促进科学和艺术的纯粹消极但又是首要的方法,是保证从事此业的人免遭盗窃,并对他们的所有权加以保护”。 黑格尔继而就著作权作品描述了复述与剽窃的界限。他认为:“精神产品旨在使人得到理解,并掌握它而化为己有”。 通常,科学、知识的传播,大抵是复述既存的思想。这种复述所采取的形式达到何种程度,可以变成一种可转让的物品,即变成他的所有权?或是这种复述的形式达到何种程度可以认定为一种剽窃?黑格尔感到对这些问题很难作出精确的规定。但是,黑格尔认为,对他人创作物仅在形式上作某些变更或者作点无关紧要的修改,不过是“对他人的所有物打上了多少表面上是自己的东西的印记”。
探究知识产权法律对技术创新的功能及影响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探究知识产权法律对技术创新的功能及影响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知识产权在技术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是源泉与动力的关系。本文首先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阐释,进而分析了知识产权法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商业化进程、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中知识产权法的建设、将知识产权管理引入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的策略,从而加快技术创新进程。
关键词:
知识产权法律;技术创新;功能;影响;
引言:
在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中,技术创新占有重要的位置,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法相互依存,但是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法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一些制度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探究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应用有效手段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建设,是当前技术全新工作发展的必要途径,从而实现在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催生了知识产权法,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与法律的结合下,使得技术创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知识产权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使得相应的技术、品牌获得法律的保护,使得研发者真正意义上的拥有了自己的成果。知识产权法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进一步将就是维护了企业的利益,在有法律保障的基础上,知识产权法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源泉。
知识产权法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识产权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知识产权法的部分归属是联络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严重疑问,关于知识产权的法令适用有严重效果。这篇文章在对现有观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特别法,这关于清晰知识产权法的部分归属,加强知识产权维护都有着主要的含义。
[关键词]
知识产权法;民法;世界法;归属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3—052—1
我国为了在竞赛日趋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球化的经济开展中处于有利位置,实行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否成功,最为要害的即是树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产权准则,并经过知识产权维护构成一个公平合理的技能立异环境,一个赋有功率、有条有理的立异次序。因而,加强知识产权准则建造,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与法令作业,清晰知识产权法的部分归属,就有着十分主要的含义。
一、现有观念
有些专家以为知识产权法属经济法部分,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其主要根据是知识产权胶葛本来由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理。有些专家将知识产权法划入科技法部分,其根据是知识产权法与科技联络密切。且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准则、专有技能准则等与科技活动密切相关。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论文
一、构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总结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所显现的基本问题以及通过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成熟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需要,应尽快构建一套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要想保持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对有限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方面保持足够的`资源。因此,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交给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资质的机构,在规定的法律专业活动范围内,针对企业的委托,提供专业的法律技术服务,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2.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作为法律风险的管理主体,企业自身以及代理机构都应树立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逐渐提高代理机构总体的业务水平,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体系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避免由于代理机构的原因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应当尽快完善法律代理机构的评估标准,由仲裁机构给予正确严谨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二、结语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相互发展的融合体现,同时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国内外企业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暂时落后,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力量指引、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控制度有待提高等重点问题,因此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论文范文
本文是由上传的: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法学理论论文(1)。
摘要:近现代思想家以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分析工具,回答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一般性问题,为我们论证知识财产的无形性特征、知识产权的合理性理由、知识产权法的公益性原则提供了法哲学依据。
关键词:“社会公意”理论、“自由意志”理论、“财产人格”理论、“抽象物”理论
从知识财富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一个制度设计与规范适用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学理问题。诸如知识成为财产权对象的依据、知识财富占有状态与权利形式、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功用及目标等,无一不是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研究的对象。
一、在这一领域,近现代的思想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财产权理论,为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了相应的学理基础。笔者曾对经济学家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作出评介,包括洛克、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萨伊的“无形产品”理论、麦克劳德、凡勃伦的“无形财产”理论以及考特、尤伦的“知识产品”理论等。
①本文论及的主要是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的哲学分析,希冀为我们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一般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卢梭的“社会公意”理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作为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经典文献:在政治上,为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在私法上,则为新兴资本主义的财产权制度构筑了哲学基础。卢梭的财产观不同于以往的“财产自然权利”学说。以洛克为代表的传统财产权理论可以分解为“先占、需求和劳动”三个要素:“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惟一标志。”
关于浅析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保护论文
一、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内涵
对于公有领域的内涵,塞缪尔·奥迪(Samuel Odd)则提出了“作为刺激物的公有领域”的命题指出“公有领域主要作为一种感官刺激的来源而发挥作用并且次要地作为某种所有人可以自由地利用其内容的‘知识公地’来发挥作用:本人认为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描述的是已经不受知识产权法律法律保护的一个知识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其中的智慧成果而不受到干涉。
二、公有领域的功能
(一)公有领域在著作权法中体现的功能
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实现公众“人人享有文化的权利”的重要机制其对公众权利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对著作权保护对象的限制、著作权权利限制、著作权的保护条件等方面来实现的。
(二)公有领域在商标法中体现的功能
众所周知商标权是一项财产权利,一方面,商标权取得的标准较为简单我国的商标权取得主要是采取注册制度辅之以申请在先原则并适当考虑使用原则大量的申请人申请但不使用商标这将会使得在公共领域资源已成为一个商标所有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商标权的构成要素以及商标权主体的扩大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商标的垄断。因此公有领域的理论为我们探索在商标法律中公有领域保护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基础。
(三)公有领域在专利法中体现的功能
专利制度给予的保护从短时间来看可能会导致某个领域内的劳动产品价格过高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说却是有利的,因为专利制度给予的保护是平等的同时也是有期限限制的作为专利享有者是可以运用处于公有领域的资源进行自由地研究从而又达到获取利益和创新科技的双赢目的。
法律毕业论文论知识产权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摘要:知识产权法与民商法在价值趋向、立法目的、法律形式、法律属性、权利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别,不能简单地把两种法律并在一起。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民商法、权利、区别
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后起之秀,由于人们缺乏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往往把它和民商法联系在一起;在我国,有人直接把知识产权法并入到民商法中去。事实上,知识产权法和民商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有其根本的原因。这种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法律完全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它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两种法律中,权利的形态不同,权利诞生的条件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关系也不同。可以说,知识产权法与民商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
一 对知识产权法的分析
1、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内在关系
首先,可以概括地说,知识产权法是确认、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权利的一类法律的总称。按照我国传统的知识产权法的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法应该包括版权法、工业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三大类,其中,工业产权法又分为专利法和商标法[1].按照Trips协议的规定,又增加了保护地理标志和保护知识产权程序上的措施。
如果我们对上述三类基本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三类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它们之间,我们似乎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理由使它们能够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我们更难把它与版权法和工业产权法有机地联系起来。但是,知识产权法这种法律体系已经是人们普遍接受了的,而且也是国际社会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的,这说明,这种法律体系的存在,本身属于一种合理的组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解释这种合理性,能否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关于茶文化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论文
摘要: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知识产权是一项尤为关键的法律问题,对于确保人们的合法效益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做好保护产业文化知识产权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实力。随着我国茶文化的日益流行,茶文化产业也受到了人们密切关注,应注重其有关保护与发展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茶文化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希望可以促进茶文化产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法制建设水平也得以提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重视法制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政治建设与民主法治工作能力必然会逐渐提高。法制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以及确保人们正常有序生活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可为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1概述茶文化产业内涵
从广义层面上而言,茶文化指的是茶的物质生产、茶的流通以及与茶相关的各项活动中的精神内涵,其包括了以茶为载体的各项文化,如: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其指的是人们在接触茶中,有目的.开展一些茶产品。一般而言,只要可以对茶文化特征有关的产业普遍体现,就可以称之为茶文化产业。从茶文化产业概念上而言,可以明确看出来,茶文化产业是一项较为基础的行业,只要是具有茶文化标记的产品,我们都能对其包装,在包装中赋予一些文化内涵,并对传统文化宣传与推广下,对新型茶文化产业深入研究,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