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针对现有中等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将智慧平台构建的“智慧课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TBL教学模式相结合,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同时提供智慧学习途径和智慧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
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根本,理应被高度重视。然而事实上,学生走向“被发现”却颇多周折。之前,笔者曾从“成长”到“成人”的培育视角对职教学生研究做过粗浅探讨,现在,出于对该研究视域的关注,再做进一步探讨。
我们知道,在普通教育研究中,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可谓是三者并立,其大致意蕴是在学习者、学习内容、教授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互动的内部系统。尽管后期又有多种教育元素的纳入与补充,但也多是基于上述三要素。然而,在上述三论中, “学习论”研究至今仍较为薄弱。当下学习科学、儿童科学、神经科学等的兴起与繁荣,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研究的重视,但至今依旧缺乏教育学本身视角的学科关照与系统培育,这一点在职业教育内部尤甚——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外延发展朝内涵提升的转型期,在教育内外因素兼顾之时,我们多偏重从宏观的、外在因素论及;在教育内部因素的选择、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多关怀教师的教(什么样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关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关怀课程的设置与编排,等等。无疑,以上内容至关重要,但却缺少了学生领域的内容,说明我们的教育还不成熟、不完善。
如果说职业教育研究中完全没有学生,这也有夸大之嫌。单就现有文献进行简单分析可见,对于职教学生的评价、(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管理、学习等方面的探讨已经不断深入。此外,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职教理念中延伸出的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与总结也具有参考意义。但是,在笔者看来,以上有关学生的研究还过于杂乱,经验化倾向较重,得出的经验也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难以推广。
那么,针对学生领域我们应当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首先,要做学生系统的理论研究。我们知道,对于学生的研究不可能脱离职业教育体系的心理学、课程论、技术学、市场学以及其他内容,但研究者应依据职业教育特性,建立职业教育学体系的学生系统研究。一要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之核心命题;二要思考“职业教育要如何选择合适的学生及其原因”;三要思考“如果既有筛选系统不变,目前被选拔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有何特点,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教育及其原因”;四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学习科学”;五要思考“如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职业教育学科逻辑体系”;六要思考“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学生系统的理论建设、补充、完善,所需保障及补偿机制是什么”,等等。以上择要罗列,并未尽其善美,他们是复杂体系内的子问题,又内外关联。
其次,要做学生的经验研究。基于学校层面、教师工作层面,需开展合乎问题情境的经验研究。该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人们面向实践领域中的学生领域的真问题,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需独立或联合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改进实践、解决问题、提炼经验。除了研究常见的学生管理问题,还需要面对“学生怎么学,如何促进学生学,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感受”等问题;需要面对“学生对现有学习内容的感知判断、动力及其评价”;需要面对“如何进行以学生自发的经验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引领”;需要面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与实践性”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该类研究要求在实践情境里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从“常识”中产生新意,从“平常”之处见“无常”,从对问题“视而不见”到对问题“不依不饶”,最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普遍适用的办法。
最后,要做转化研究。如果第一类理论研究称之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实践、从上至下的话,第二类研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职业教育的学生研究,离不开以上任何一种。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发展都亟待进行转化研究。理论是相对抽象的、有逻辑的,实践是具体的、有情境依附的,两者如不进行相应的转化,势必将影响着其研究范围及学术生命。如此,前者便需转化为理论的实践化,后者需转化为经验的概括化、实践的理论化。这里需要澄清三点:转化并不意味着理论高于实践,不意味着实践要屈从于理论,也不意味着只有提升才有价值。那么,依附于文本的符号化的理论探索与蕴含着行为导向的实践逻辑就需要对话、转化与交融,这需要人们思考:如何使学生理论研究变成实践者头脑、行为中的表达?是什么困难、障碍影响着双向转化?如何排除这些困难?对于学生的经验研究,可不可以提炼化、概括化加以分享?理论与实践者如何合作才可以促进学生研究品质的提升与现实问题的改进?等等。
可见,只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探究问题的意向,思考问题的合理方法,必然对理论或者实践的建设有所裨益。而且,学生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某一群体的专利或主要功课,而是牵涉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专长、工作处境生发对于具体问题的追问。结合观察、调研与文献,有关学生研究中几个焦点的问题,或与上面提及的一致,或是从有关问题延伸而来的,它们一直萦绕于笔者的脑海,期待和同人们一起探索。
其一,职教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的招生都采取统一的高考体制。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具备了与本科高校类似的“单招”制度,但一样备受诟病与质疑。由于受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重普轻职”的教育文化给职业教育增加了教育内部之外的社会压力。依据经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有被动选择之可能。那么,目前他们所学学科是否有利于发挥他们偏好学科的优势?由于基础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渗入,我们如何补充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让学生在缺乏自我了解、职业规划以及发展自我优势的情况下获取职业发展定位?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增加自身吸引力,如何变被动选择为学生的主动选择?我们要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职校,如何选拔,标准是什么?如果只简单按照目前的高考统一招生制度,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对学校与学生进行筛选的同时分流、分等,这不科学,也不合理。
其二,面对现有学生,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带着家庭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的“塑形”,但依然拥有一定的“可塑”空间。那么,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培养方式则成了职教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我们往往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论”谈及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超越性与内涵式发展仍需转向以学生为逻辑起点的系统重构。在“生计取向”基础上,职业教育走向学生发展与实现取向,既能激活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明晰他们自我实现的空间与路径,又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职”与“教”的双重性,在个体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社会性价值的需求。以学生为基点的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体系建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从点到面,从面到体,获以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政策性审思。
其三,职业教育是再生产社会结构还是重塑个人命运?
按照“知识改变命运”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相关理论,以及有关的就业研究成果,职校学生可能承担着家庭实现社会转型的希望。职教生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如果他们能够获取优势资源与发展机遇,也许他们将有不同的人生;否则,他们或会被社会阶层固化,完全依靠代际之间各种资本的“再生产”,走不出“先辈”的人生。由此,职业教育有涉阶层流动,有涉社会公平,这些处于资本弱势地位的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社会扶持与关注。除强大职业教育体系本身,积极为这些学生赢取“社会地位”与“流动空间”的机遇外,职业教育还需要面对如此的追问:职业教育体系,在其中扮演的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角色?处于社会转型与城镇化发展的当下,除了缓冲和筛选作用,职业教育还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的追问不但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更为宏大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有时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义不亚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从来不缺少问题,但除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确实需要我们凝神而思、聚力而研、群力而策、尽力而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进步的契机,所以笔者以问题探寻的形式论述了一个关乎“学生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系列问题群和子问题。期待那些没有被关注的问题能够引起注视,引起注视的可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可以说,谁早日细思重构该系统,谁将早日开辟一片新土。而我,等待着这方园地的勃勃生机。
陈玉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陈玉华具有多年职业教育科研和工作实践经验,曾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专题调研以及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职教攻坚、全民振兴工程等专题调研,主持、参与各级课题多个,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2
从不同学者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解释来看,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目前还缺乏较为规范统一的认识,对其概念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要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规范化界定。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协调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的关系,以保障职业院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各方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理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就是指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以及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所制定的协调城乡职业院校利益关系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理解这一制度还要明确两点: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是为解放和发展城乡职教生产力服务的;另一方面,是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服务的,以推进城乡职教资源的交叉互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现状
(一)制度固态化严重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与城乡统筹发展脱节,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背离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思想。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担负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职责,使其掌握一定职业技术,顺利转移就业;此外,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技能,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办学机制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缺乏来自农民自身的推动力。
2.职业教育制度僵化,缺乏灵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分配利益,维持和稳定现有秩序,协调各方利益,调解冲突[6]。职业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不管是在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在社会环境、发展战略机遇上都存在差异,不能适应统一的制度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整齐划一的制度供给模式不利于在实质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但受到旧有制度的约束,致使当地的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而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则达不到制度要求的发展水平,办学条件落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操作基地和实习设备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制度供给不足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制度的保驾护航,职业教育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制度的保障。并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制定是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精、尖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然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制定相适应的制度。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立法制度、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办学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市场调节机制方面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较少,办学制度不够灵活,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教育经费投入制度不够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投入监督机制。这些关键领域的制度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面尤为欠缺。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一的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的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而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没有制度保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就需要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以及企业参与办学等各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三)制度供给不平衡
1.职业教育制度供给存在城乡差别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深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也带有城乡二元特色。与农村职业教育相比,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条件,首先,办学条件方面,城市职业教育在优势制度的保障下,拥有先进的实践操作基地,与企业联系也更为紧密,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职业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操作基地,参与办学的企业也很少。其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多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广泛,主要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参与办学的企业投资、社会民间组织的赞助等;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是靠政府的教育拨款,其他方面的来源则很少,再加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本来就起点低,需要教育经费开支的地方很多,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城乡供给不平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相差甚远,也就谈不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业就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依次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环路。”罗伯特达尔也认为:“不平等来源于制度的偏狭,一种是制度排斥,另一种是利用制度来制造不平等。”[7]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城市偏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优先发展城市,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集中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等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时忽略了城乡之间在教育发展环境、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异,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业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标准,难以发展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更难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偏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或设计中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建议
(一)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要扭转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滞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设计非常必要。制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同样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8]。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秉承公平正义、和谐的原则,并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制度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则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写道:“在制度设计中首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犹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价值一样。”[9]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然而,我国城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效率优先政策的影响,并且这种效率优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善这一局面,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益和自我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也能为农村居民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国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给予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时,要牢牢抓住制度设计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2.和谐原则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必须遵守和谐原则,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环境的基本准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城乡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目的还在于尽快改变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谐教育制度格局的构建。
3.系统原则
设计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政府与职业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还要充分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历史节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关起门搞制度设计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将城乡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11]。同时,也要求在理论视野上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并且在实践层面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系统涵盖理念、对象、规则和载体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对所设计出的制度进行的价值期许和定位,不同价值理念定位下所创设的制度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对象是指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对制度进行的范围指向,也是对制度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进行界定和划分。规则代表的是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一系列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等组成。载体指的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条文、规章以及正式制度。这四个要素在制度设计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需要对制度要素进行系统性把握,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着力点
1.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巨著《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基本公约不仅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城乡居民平等享受职业教育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失衡现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进行设计时,要明确城乡职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着眼于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14]。明确了制度设计的目标方向后,就要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结构。首先,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树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域理念,在统筹城乡职教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其次,在市域范围内,要切实根据中央教育部门制定的制度建设架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落实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县域范围内,要畅通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通道,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补偿性政策所对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层制度设计目标。
2.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性
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间的协调性,这里所说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设计出的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制度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的准绳,职业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设计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阶层的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其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中,在强调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时,还应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里的各方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城乡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师生之间以及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城乡之间以及城乡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到国家对教育投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职业院校与师生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协调;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如果这些基本利益关系在制度设计中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必须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能力建设。
3.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
这里的双向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具体包括师资、教学资源、信息以及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职校间的流动。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化,即城市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以及师资资源的不均等化。具体到教育类别角度,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中也表现出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职业教育学校规模优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基础设施优于农村,使得城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整体上都优于农村。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城市与农村统一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可以适当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倾斜。在前期阶段,职业教育要素的流动以从城市到农村为主,当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双向交流就进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补的质态,使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城乡互补、城乡共享”。
4.制度设计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协同性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由于长期受到原有重城轻农政策的影响,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远快于农村,如在制度层面不加以干涉,这种差距还会持续加大。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二者发展的协同性,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协同化发展,不是暂停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等待农村职业教育的追赶,当然也不是单一地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或者说农村依附于城市。相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城乡职校携手共同发展、共生共荣。同时,也要认识到城乡职业院校在原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还需要适当的差别对待。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很大原因是过去几十年间重城轻农的历史“欠账”问题,所以要加快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制度,弥合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制度设计是价值层面最为根本的保障。与此同时,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统一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制度设计向农村倾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逐步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制度和体制壁垒,构建一个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共生的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社会服务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在新型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社会服务,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到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推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高等医学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改革,中国的医疗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单一公有制体系解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状态,私人医疗机构迅速扩张,许多原来的公有制服务机构分化转变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权、放开,药品价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显商业化、市场化特征,医疗服务开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虽然医疗体系建设在特定范围内有其成效,但却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xx]6号)颁发后,国家开始从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科医生培训、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方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及高校所在地区医疗发展需求,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对外服务等方面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应有的功能,才能找准其的生存空间。要发挥医学院校特有的专业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在职卫生人员培训、社区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医学院校的职能,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2 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识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社会服务,丰富社会服务内涵,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高校只有找到符合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途径,从办学定位、人才培训、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激发高校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服务中寻找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专业领域的学科特色。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推动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特点与意义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学术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应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能更好服务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广泛为社会服务。在新医改形式下,医学院校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医学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及水平,实现教学与培训并举、教育与服务同行。
同时,通过高校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参与,将高校人文精神传递到社会,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过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得以体现和传播。通过社会服务,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外化,并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可提升人民素养,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更加深化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长春医学高专的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多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以提高服务吉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教集团、成教部、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完成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服务于社区卫生工作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发挥其专业及人员优势,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于区域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缘于学校前瞻性设计,顺应了国家新型医疗体系的发展,也与教育部对高校医院发展前景设计相吻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设成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国家级社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品牌;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在职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等提供基地保障。这些都为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道路。
2 依托职教集团和成教部,扩大培训能力
20xx年,长春医学高专为区域卫生行业培训更多的实用性基层医务工作者,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模拟教学医院,为各种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环境。作为吉林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近两年来完成吉林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及业务人员培训等总量达50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学校的服务社会功能。20xx年,民政部批准长春医学高专为“国家级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为“国家基本药物实施培训基地”。为加强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交流,发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建立医学行业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各种基地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吉林省卫生行业乃至全国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3 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举办多期针对省内医疗单位的医护英语培训项目,培养国际化医护人才。同时扩展国际友好院校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巩固和加深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开展与美国大峡谷大学教师学生短期培训互换,落实相关医疗单位优秀护理人员海外培训等项目,为吉林省卫生行业培养了一批国际化医务人才,提升了学校教育对吉林省卫生行业发展的贡献力。
4 创新医学院校多渠道服务社会模式
20xx年,学校筹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养老机构,将康复、养老、基本医疗、学生实习实训有机融合,在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可有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多渠道的社会服务模式的开展,学校的办学层面更加立体化,同时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迅速增强。
参考文献:
[1]程军,共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
[2]张影,邓传德,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误区及基本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1)
[3]姚红,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19)
[4]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5)
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精选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摘要:
近年来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这主要是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社会需求和民航发展相对接,民航特色不突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探讨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民航;法学专业;就业;职业教育
一、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但从目前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就业状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总体就业率低;二是行业内就业率低;三是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从2016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总体的就业率为41.77%,而行业内就业率仅达到34.17%,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更是低至3.8%。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民航行业就业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更是跌至不足40%。例如:法学院2014年毕业总人数72人,一次就业率55.6%,行业内就业率40.8%。2015年毕业总人数75人,一次就业率57.4%,行业内就业率24.7%。2016年毕业总人数80人,一次就业率41.77%%,行业内就业率34.17%。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学业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抱有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这集中体现在入学教育满意度低、转专业申请人数多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准方向,树立目标。
我国职业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国职业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其中就目前现状上讲,我国对中职职业教育财政事权跟支出责任方面都是免费的。而对于这些学费的免除都是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上的拨款,对于教育行业,国家也出台相关措施,比如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以奖代补,对于贫困家庭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制度。
就目前来讲我国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与西方等国家教育体制投入不同,西方很大一部分依靠企业资助,而我国在职业教育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尤其对于某一些贫困地区在教育支出上存在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履行职能调控好政府与学校以及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最合理分配资源做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财政事权;国家财政;教育事业;
引言:
在我国教育教系中,对于职业教育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推动国家发展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职业教育中就详细划分出初等、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而对于这些划分的体系也有着明确职能属性,就比如初等教育则侧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主要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的人才培养。这样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培养运用型人才,其主要也是教育事业的目的所在:就是让受教者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工作技能。要如何依照现有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来调整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这将会是我国发展要解决的必要问题。
浅析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仍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本文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从大量的调查数据中找出目前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其提出了一些方案,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三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职业教育课程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调查选择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700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机械、会计、计算机、电子、土木、外语、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求职或就业的经历,对于研究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很有价值。
1.课程与证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那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证书呢?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高职课程与教育论文
摘要:该文试结合现代知识管理的一般理论,就我国目前高职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核式和教学模式改革问题提出相关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关于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法研究的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性,上手慢,就业难,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职院校需要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方便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等数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一、前言
现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这样几个必要性,首先,是现在的高校扩招、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这时候生源的整体质量就会下降,生源本身的水平不高、基础不好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处,所以有必要革新教学方法;其次,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尤其是数学这样一门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如果教学方法再那么死板、没有新意,就更难开展教学工作了;再次,从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来分析,一方面高等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数学长期的发展中,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教育操作性比较强。从这些必要性来看,提高高等数学教育刻不容缓。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无非就那么几方面,下面我们来一一梳理。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因为考试成绩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所以他们的基础普遍不好。数学这门学科是比较重基础的,基础不好会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提高。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很多学生都思维不集中,贪玩,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不能够自己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开始,只要能够及格就行,完全不会考虑数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三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很多学生也是很刻苦的研究了数学知识,但是效果不明显,学习效率低,甚至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数学成绩的提高。四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这一点也是学习效果差的一个原因,因为掌握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时间的刻苦研究都是无用功,完全没有效果,加之数学本身的枯燥性,学生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五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这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如果知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契合点的话,学生不愿意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
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研究职业教育论文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实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普遍被接受。多数企业都意识到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内在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一些先进理念的引进和工商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研究,我国企业或多或少尝试进行一些企业工商管理的尝试,也从实践经验中吸取经验、进行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工商管理事件活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企业已经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处于较高的管理层级,这将是一个误解。我国企业还是处在一个转型期,还处在较低的企业工商管理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企业自身对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多数依赖外贸订单,企业处于一个代加工、贴牌加工的层次。这是产业链中最底层,价值取向最少的一个层次,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会严重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一些企业就认为自身是先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很先进,这样的企业定位,会忽略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包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关于社会责任在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做的并不好。
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学目标,高职教学要求,教学方式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我院2008、2009级在校学生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特点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专业学生,包括广告、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现场观察、问卷抽样调查、心理访谈、集体座谈、个别谈话、主题讨论等形式。调查样本批量达到了90%以上。此次调查研究,力图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传统专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层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生源结构主要为来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数不及国家本科录取分数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鲜明的学习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特征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论文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实际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说明只有贯彻就业导向原则,才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结合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因此,我们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就业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创业能力研究
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和立体化
按照就业导向原则,我们设计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和创业就业模块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弹性,而且对职业化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实行双证融通,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按照会计行业的准入制度要求,我们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就与会计证的取得融为一体;《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证书的取得融为一体。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新论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研究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职业教育要不断地服务社会,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的高素质人才。总而言之,社会评价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构建健全的社会评价制度才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本文将重点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的确立和实践,力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造条件。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社会评价 制度 多元化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DAI Lihua
(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00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education,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high-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continue to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social standards,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culture, diverse high-quality personnel. In shor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importa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ly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hool conditions by building a sound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to cultivate more talent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研究的论文
摘要: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贯彻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全过程,推动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师资团队的素养,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文章首先介绍了素养开发的内涵,而后对青年职业教育者素养开发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养开发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的撰写对于未来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青年职业教育 素养开发 原则 途径
中图分类号:D432.6;G7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建设,做好素养开发是当前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青年职业教育者是高职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后续毕业生的质量。本文将对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素养开发内涵介绍
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修养。素养与素质内涵大致相同,从广义上来說,素养就是指个体的外表形象、知识水平、能力或者道德素质等等。所谓素养开发就是指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个体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总体上来说,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由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两部分构成。第一,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三部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由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构成,实践能力则主要是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技巧,才能够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第二,综合素养主要是指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工作的认真程度或者服务意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开发就是加强对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