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中国农业论文1

  摘 要:以往的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随机误差以及环境效应,对规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观判断,无法反映出相关农业生产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本文将碳排放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区域农业生

  关键词:农业生产论文

  以往的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随机误差以及环境效应,对规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观判断,无法反映出相关农业生产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本文将碳排放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区域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以期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的真实状况。

  论文关键词:农业生产论文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1.三阶段DEA模型

  三阶段DEA模型是一种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价DMU0(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是由Fried等(20xx)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共分三个阶段。

  (1)式中: θ表示各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PTE) ,即DMU0(决策单元)的有效值。n表示决策单元个数,m表示输入变量个数,s表示输出变量个数,xij表示投入要素,yir表示产出要素,如果θ=1,且s+≠0,或s-≠0时,则DMU0(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如果θ=1,且s+=0,同时s-=0,则DMU0(决策单元)DEA有效;如果θ?1,则DMU0(决策单元)非DEA有效。在考虑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CCR模型可表示为:

  Ⅱ阶段:相似SFA分析模型。通过Ⅰ阶段的分析,得出的投入/产出松弛变量取决于环境因素、随机因素和管理效率因素等三个影响因素。接下来,再通过构建类似SFA模型,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分别进行测算,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加以剥离,得出管理无效率是造成的DMU投入冗余的唯一因素。

  Ⅲ阶段: 调整后的DEA模型。选用Ⅱ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数据,取代初始数据,同时,产出数据不变,仍然选取初始产出数据,代入原先的BCC模型,从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即为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效率值。

  2.样本数据和环境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用20xx--20xx年,我国的30个地区(西藏除外)作为研究对象,投入变量为:土地(本文选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表示土地投入)、资本(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入)、技术(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化肥施用量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两个指标)、劳动(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各省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忽略劳动种类、质量的不同);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以20xx年为不变价根据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数平减)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以20xx年为不变价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作为好产出,;将各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作为坏产出。农业碳排放量的具体测算公式为:

  环境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而愈发恶劣,从而会导致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愈低,因此需对其进行负向化处理,而且DEA模型一般要求样本数据大于0,故用公式:对碳排放量进行负向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1,100]之间的数值。

  另外,环境变量的选取如下:农村基础教育水平(Labor)(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所占比例);自然灾害(Disas)(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农田受灾率(受灾面积/播种总面积));农村用电量(Elect)。

  以上各指标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经整理而得。

  二、实证分析

  1.Ⅰ阶段传统DEA实证结果

  运用DEA--SOLVER Pro5.0软件对我国三十个地区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分析, 分别得到地区20xx--20xx年的技术效率(I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GE),结果见表2所示。排除环境变量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20xx-2014年,各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0;全国来看,农业生产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2,规模效率均值为0.86。三项效率值均为1的三个地区,即北京、上海和海南,技术效率处于前沿,而其余各省份,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有着提升改进的空间。从结果还可以看出,在三十个地区中有十三个地区纯技术效率大于规模效率,有14个地区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意味着技术无效率,有的地区来源于规模无效,有的地区来源于技术无效。从Ⅰ阶段结果来看,无论是规模无效还是技术无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但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情况下,规模效率或者纯技术效率有没有高估或者低估?还需要进一步测算。

  2.Ⅱ阶段SFA回归结果

  将Ⅰ阶段得出的决策单元中各投入变量的松弛量作为应变量,将前述三个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利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SFA回归分析,SFA回归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环境变量对五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都不为0。这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对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投入冗余影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对效率影响因素中的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进行SFA回归分析,势在必行。

  仔细研究各环境因素对五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会发现,如果回归系数<0,则意味着,随着环境变量值的增加,将有利于降低投入松弛量,反之亦然。由表3可知:(1)基础教育水平与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2)农田受灾率与农村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3)农村用电量与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这与当前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

  3.Ⅲ阶段投入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

  将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值与初始产出值,再代入BCC模型, 获得Ⅲ阶段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如表4所示。

  将表2和表4对比可知,在剥离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的影响后,有四个地区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比调整前增加了一个,其中北京、上海和海南仍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说明这几个地区的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确实比较好。相比Ⅰ阶段,浙江晋升至效率前沿,这表明,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浙江的农业生产是高效的。全国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由0.70上升到0.71,纯技术效率均值由0.81上升到0.88,规模效率均值由0.88上升至0.93。从横向看,各地区Ⅲ阶段的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与Ⅰ阶段相比,无论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均有一定程度变化。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和新疆等十个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这说明了他们所处的相对有利的环境以及较好的运气导致了他们以前的高效率,而实际上,他们实际的技术管理水平并不怎么高;新疆降幅最明显,其综合技术效率由0.79下降至0.68,纯效率的下降导致的这个结果的方生;其余九个地区的纯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Ⅲ阶段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比Ⅰ阶段上升的地区分别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宁夏等十七个地区,其中,宁夏综合技术效率整体上升是基于纯技术效的提高,而其他地区是因为规模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的上升。这表明,由于相对不利的环境或不好的运气,导致了这些地区之前较低的综合技术效率,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管理水平低。

  三、结论

  本文将农业增长、资源节约与碳排放量纳为一个整体框架进行研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 选取20xx--20xx年的样本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结论:在Ⅱ阶段调整前后,各地区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明显!表明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介入,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确实影响显著;将Ⅰ、Ⅲ阶段得出的效率值进行比较看出, Ⅱ阶段的环境因素调整之后,各地区的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均有明显提高。环境因素中,基础教育水平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有利因素;自然灾害会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村用电量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有利影响。

中国农业论文2

  摘 要:“孝”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孝”文化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以《说文解字》为工具书,从“孝”字的含义与演变以及古今文字的演变史加以阐述。

  关键词:“孝”;《说文解字》;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一、 “孝”字的含义与演变

  说到“孝”字,不得不引用几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字,即“老”、“毛”、“人”、“匕”、“子”五个字。在《说文解字》中,“孝”被歸为“老”字之下的属类,是由“老”字演化而来的一个字,“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而“老”解释为“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从老。盧皓切”,由此可知“老”由“毛”、“人”、“匕”三部分构成,“毛”解释为“眉髮之屬及獸毛也。象形。凡毛之屬皆从毛。莫袍切”,“人”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如鄰切”,“匕”解释为“相與比敘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凡匕之屬皆从匕。卑履切”,“子解释为“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古文子从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因此根据小篆字形可以看出,“老”“孝”两字不同之处在于,“孝”字将“子”代替了“匕”,体现了“孝”具有一种新老相续、不断绝之意。

  从到“老” 到“孝”,由古文字演化为今文字,即由篆书演化而来,老部字类上半部“耂”为何不在保留“人”、“毛”部,而是由“土”“丿”构成,只有下半部保留原字形状?因此有必要了解古今文字的演变史。

  二、 古今文字的演变史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小篆始创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因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统一之间,是今文字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个大变动大革命时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坏乐崩,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经济上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各诸侯政权的认可;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出现变化。

  事物产生于某一时代必然会深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因此“老”字部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有当时的时代背影,以“土”“丿”而不再以“人”、“毛”构成本字的上半部,不得不让人看出“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土”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从土。它魯切”。而“孝”字如果把它拆解为“土”“丿”“子”,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造字的大胆直接,语意丰富而悠长,因为“土”是当时生产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丿”如果看作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农具的象形改造,与“土”相结合,难道不是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农业生产图景吗?而“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继续保留了古文字的形状,将三部分组合起来,可以汇成一句很直接的话:孩子努力耕作土地,以养父母。

  因此“孝”这个字不仅说明了何为孝,为何孝,而且还告诉了后人孝的方式和途径,体现了农业社会里人们对孝的认识和把握。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一七一页.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一五九页.

  [3]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一六六页.

  [4]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三一一页.

  [5]朱汉国,马世力.历史必修三[M].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31页.

  [6]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年版,第二八七页.

中国农业论文3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支持保护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通过财政贴息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供应,进行农业发展的硬件建设和生产能力建设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兼有财政和银行的双重职能,其宗旨就是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及意图,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它通过对农业项目的先期介入,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引导和鼓励包括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外商以及农民个人在内的社会投资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在于遏制农村资金外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达到支持和保护农业的目的。农业是个比较利益低、投资风险大的弱质产业,自身资金积累慢,容易发生流失,需要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据保守估计,我国农村资金的&%4以上被抽逃到了城市。在加入567 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政策为适应567 规则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其核心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资金供应,并需要权威机构统筹农业资金的运用。

  利用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是国外市场经济的通行做法。各国设立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农产品购销与储备、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土地改良等特定经济目标提供支持。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由全国!+ 个省的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国家农业信贷金库联合组建而成,总部属国家银行性质,承担支持重要农产品生产、运销、加工、品种改良等政策性信贷任务,是政策性和经营性混合经营型银行。政府对政策性信贷业务实行贴息。通过补贴利息的方式资助农业,被认为比政府直接补助农业的效果好。总的来看,国际上农业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贷款项目,都是为着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目标,针对加强农业、稳定农业、发展农业、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等特定目标而设立。如美国有专门办理农业信贷的农村电气化局,日本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韩国和泰国也都有自己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日本和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最具代表性,先后开办的业务几乎涵盖了农业的方方面面,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支持本国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需要财政支持

  农业政策性金融属于财政投融资的范畴,是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弥补财政支农职能的不足。从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运作来看,财政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出资本金。日本农林渔业中央金库一半以上资本金由政府提供,形成政府金融或称制度金融。即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采用中央与地方财政拨出资金、利息补贴等优惠措施,贯彻实施政府政策目标。美国政府为贯彻农业调整政策,于!&$$ 年依据行政命令建立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商品信贷公司,赋予商品信贷公司实施价格和收入支持计划,进行粮、棉等农产品价格支持等职能。贷款资本金和利息补贴均由财政拨款。二是对政策性贷款实行利息补贴。法国政府每年对农业信贷银行发放的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利息补贴达50~60亿法郎,占该国政府农业财政预算的22%右。丹麦政府对农业政策性投资提供利息津贴,津贴的75%由政府支付,25%由欧盟共同市场农业基金支付。三是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多样化,有国家基础货币、政府和银行债券、股金、存款等。四是财政干预具有重要位置。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或农业政策性信贷项目,都是以财政干预来推动金融干预的。例如,由政府出资组建政策性银行,进而由政府补贴利息。有资料表明,多数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和信贷项目的利息收入,半数以上来源于国家财政的补贴。这就表明,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就不能产生和发展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贷款。

  二、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1994年开始组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开端,十多年来,它为扶持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积累了经验。但是,我国的农业政策性在体制和经营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其长期运用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每年都发放20xx亿元的农产品收购贷款,远远高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贷款。这笔钱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农民收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单一的筹资渠道,使得资金运用大受制约。自1997年至20xx年,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余额占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比例每年都超过80%,1997年更是达到了91%。由于该项借款是有偿的,如何还本付息,又成了农业发展银行的一个大问题。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量在逐渐减少1994-1997年,农业银行平均每年向中央银行借款1278亿元,1998、1999年分别为603亿元、120亿元,20xx年净还款49亿元,20xx年仅借款44亿元,20xx年净还款108亿元。

  农业发展银行不得不转向依靠市场化的方式筹集资金。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向居民直接吸储,但可以经中央银行批准,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但自农业发展银行问世以来,只动用了四次发债机制:1996年发行了一次5年期金融债,规模100亿元,已于20xx年到期;1997年分别发行3次5 年期金融债,集资规模总额160亿元,已于20xx年到期。这种商业性的募集方式所获得的资金一般期限都比较短。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近年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大都在’ 年以下,还有一部分期限在5年以内,这主要是考虑到资金筹集的难易程度和筹资成本的高低而迫不得已而为之。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中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的短期性。

  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决定其功能主要是贯彻国家中长期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贷款投向主要是一些社会效益好,但自身经济效益低,不能承担中长期贷款利息的项目,或者是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资金回笼慢的项目。而实际上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不愿发放政策性贷款,而把资金贷给赢利高的项目。这样,政策性银行完成了政策的使命,即所谓的前瞻性地构造了经济基础,但同时造就了贷款占用期限的长期性。政策性银行支持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的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在3 年以上,其还款周期更长。

  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贷款的长期性矛盾的存在,加大了政策性银行的经营难度。结果是,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被迫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使其负债规模越来越大,负债总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政策性银行支付困难,增加了政策性银行的经营风险。

  其次,难以处理政策性与银行性之间的矛盾。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不言而喻。但政策性并不能抹杀银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亏损。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赢利性目标重要,但赢利性是金融机构的约束因子,也是一个银行成功的标志。如果赢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于实现。实际上,政策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也存在股东对银行的预期,股东对商业银行的要求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作为政策银行的出资人,对政策银行也要求得到回报,不希望出现亏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法》、《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法》和《韩国产业银行法》中均分别对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表述独立法人,作为银行,赢利性就不能忽略。赢利性也一直是这些政策性银行所追寻的目标之一。据统计,1999 年,韩国产业银行(KDB)的赢利达2120亿韩元,净利润1.84亿美元;日本政策投资银行(JDB)在1998年的总资产赢利率为9.24%,自有资本的赢利率为2.91%;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WF)1998 年净收入达到4.52%亿马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中的政策性贷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为两类:一类为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另一类是重点支持农业的产前环节,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实际上,农业发展银行是停留在被动地执行政策性的功能。多年来,农业发展银行是国有粮棉企业的“法定、惟一的”资金供应者,实际上成了国有粮棉企业及其职工的衣食父母。将资金投向了那些周期长、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还款能力差的“软资产”。“硬负债”与“软资产”的矛盾加大了赢利性的难度,结果是效率低下,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相同的困境: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难以实现自求资金平衡。过去几年,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的贷款,支持了保护价敞开收购农副产品政策的实施。

  再次,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业务范围涉及到政策性银行金融风险的缓解问题。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政策性银行的赢利可能性。就政府的界定而言,中国政策性银行投资领域一般限于以下三个方面:(!)经济效益不好或者不明显的行业,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而社会效益好的领域,如基础产业,另一种是具有长远效益和潜在性效益的投资领域,如大江大河的治理;(&)资金门槛相对较高的领域,一般企业难以胜任;(2)国家规定的其他政策性业务,如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对于那些根本没有赢利性的纯事业性、行政性、福利性的投资项目,不应由政策性银行来承担,而应通过财政投资解决。实际上,政策性银行资金运用的范围就是那些市场机制不能完成或由市场机制完成成本较高的领域。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仅是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业务仅限于支持粮棉流通,根本无法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即使在支持粮棉流通方面,也同样存在突出问题。棉花购销已经市场化,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棉购销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以购销信贷为主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规律性明显下降。据农业发展银行统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 个主销区省份,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油购销贷款比上年下降1/3。

  而与此同时,一些支持难度远远小于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带有公益性的经济活动如良种繁育、种籽购销等,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贷的扶持,更得不到商业性信贷。

  三、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出路

  (一)明确职能定位

  政策性金融是金融抑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凡是金融抑制严重的国家,都是政策性金融覆盖程度很高的国家。作为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产物,政策金融是对一部分生产和投资领域赋予优先或优惠地取得金融资源权力的金融机制。根据政府的干预目标,政策性金融资源往往被社会性投资主体所优先获得。因此,政策金融要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对社会性投资和商业性投资给予界定。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需求的产生主体不外乎农户、农村企业和政府。从信贷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农户和农村企业这两类需求主体的信贷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因而,不同的需求主体,其信贷需求特征、承贷能力和满足信贷需求的手段均是不同的。农村相当一部分金融服务需求是能够通过商业性金融得到满足的。农村政策金融的功能在于修正“市场失灵”,满足那些不能通过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金融行为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目的在于使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分享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因此,政策性银行在经营上要体现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宗旨。所支持的是那些按商业原则能收回本金但回报率低于社会资金成本或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项目,如农业开发、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半是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项目。这类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回收慢、风险大,商业银行不愿意介入,必须依靠政策银行。

  (二)以市场机制完善传统业务,开拓新的业务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商业化、市场化操作,是国外普遍存在的政策金融的成功的制度安排。在支持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传统业务员领域,可以考虑将财政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持结合起来,建立新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这方面,美国月新农业法中的“贷款差额补贴”值得借鉴。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预先规定各农产品的“借贷率”(相当于最低保护价),参与这一计划的农民,在播种前,可用未来的作物产量为抵押品,按政府规定的借贷率申请贷款;农作物收获后,当市场价格高于借贷率时,农民可按市场价格销售农产品,偿还按借贷率借的贷款,赚取所得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时,农民可以在销售农产品后,按照低于借贷率的市场价格偿还当初借出的销售贷款。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的部分就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贷款差额补贴能够有效地填补农产品价格与农民种粮成本加收益之间的差额,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增加贷款种类,对各类农业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而又难以在市场获得的资金需求,都应纳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范围,才能体现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上,应当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增加直接的农业信贷投入,把各种农业、林业贴息贷款纳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并与国家开发银行合理划分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的管理范围;大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规模,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融通资金,如为农业提供担保,按一定的比例向农业项目进行投资等,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向农业流动。

  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进一步合理确定其业务范围,扩大农业生产环节方面的贷款。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在投放区域上,严格控制在国家确定的贫困县范围内。在承贷对象上,重点支持各种扶贫经济实体,特别是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能安排大量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业选择上,紧紧围绕稳定地解决吃饭问题、稳定地增加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在组织形式上,在重点支持就地开发的基础上,注意异地开发、移民开发、联合开发等。

  (三)拓宽资金来源

  农业发展银行要开办上述中长期农业贷款业务,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其融资渠道问题。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显著特征是成本费用低、量大集中、相对稳定和使用期长。

  短期而言,在目前市场手段无法调节的情况下,必须采用政府强制手段保证内生金融资源的本土使用,即在农业领域通过立法形式行政固定内生金融资源。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的最低限额或比例,或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或把这部分资金划归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使用,并由中央银行采取监管稽核措施予以保证,可以考虑将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等划归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使用,通过社区服务机制规定县域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必须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本地农业领域的投资,形成本地内生金融资源的本土使用;对剩余内生金融资源,可以在不同地方的农业领域相互调剂使用,即内生金融资源不足地区的中央银行可以从剩余内生金融资源的中央银行拆借资金,转借给当地农业领域金融主体,再投入当地农业领域。同时,国家应统一支农资金的管理,特别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农业的资金和其他用于发展农业的专项基金,都必须存入农业政策性银行;鼓励或统一规定政府部门到农业政策性银行存款,广辟资金来源,提高信贷投入能力。

  从长远目标看,现有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逐步减少对中央银行的依赖,改变目前资金来源渠道过窄且不稳定的现状,逐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予以补贴;二是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农民共同基金,面向农业农民筹资,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三是境外筹资。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应该统一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来经营。

  (四)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考核机制

  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并不能抹杀其银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亏损。政策性银行也要讲求财务上的自我可持续性,必须做到盈亏平衡、保本微利,否则就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赢利性目标重要,但赢利性是一个金融机构成功的标志。如果赢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于实现。实际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也存在股东对银行的预期。股东对商业银行的要求是利润最大化,政府作为政策银行的出资人,也不希望出现持续性亏损,因此,政策性银行在财务上应自求平衡。

  因此,政策性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以银行的方式而不是以财政的方式、赈济的方式、配给的方式执行国家政策,政策性贷款必须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制定强有力的督促借款单位专款专用、按时还本付息的制度,对所有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借款人,都要进行资信评估,确定其信用等级,对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要加以综合利用。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增加政策性信贷投入的同时,增加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严格审查贷款项目,确保各项政策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在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外部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加快《农业政策性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确立政策性银行的经营原则和业务范围,界定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建立企业还贷约束机制,明确财政、政策性银行与承贷单位等三方的责任,使国家运用政策性贷款、企业使用政策性贷款、农发行管理政策性贷款都有法可依。规范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防止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化、财政化。中央银行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实施有别于商业性金融的特殊监管方式。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应由政府委托,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委托的业务给予定额补贴,补贴包括利差补贴,允许一定的呆账比率和维持运转的正常费用三部分。对政策性银行的考核要在核定的利差补贴金额和核定的最高坏账率的前提下,与商业银行模拟运行的结果进行比照,以此作为考核依据。政策性金融在考虑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按商业原则经营,自主从市场筹资。要严格政策性金融机构预算管理和考核,改革外部监管,健全内控体系。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外部审计,增加透明度,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外部监管以财政部和审计署为主,银监会只负责监管其业务是否超范围经营;内部要设立防火墙式的专户资金管理系统,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员工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防止道德风险。

论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变迁与农民增收论文

标签:经济毕业论文 时间:2021-02-03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文章论述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经济组织的变迁及农民增收情况,论证了经济组织的创新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是从传统农业经由混合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在走向现代农业的历程中,充满着农业制度创新。其中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经济组织经历了农民个人所有的家庭经营模式—合作社经营模式—人民公社经营模式—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以及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体系下的众多创新模式,如专业户、农业产业化、订单农业等。

  在农业经济组织变迁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条主题—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

  (一)农民个人所有的家庭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资料与所有者的结合,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统一。

  (二)合作社经营模式

  合作社经营模式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互助组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分为临时性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土地私有,个人经营,按等价交换原则实行联合劳动和共同使用生产资料。

  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经济组织,农民将士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作股入社,由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经营权与农户初步分离,劳动报酬实行按劳分配。

  高级社是以生产资料集体公有为基础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经济组织,生产资料为合作社公有,劳动报酬实行按劳分配。

  (三)人民公社经营模式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人民公社组织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生产特点是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关于中国农业经济历史变迁的争论与悖论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2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学术界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历史变迁基本脉络的观点存在颇多分歧。学者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判断大致可区分为发展论、起伏论与衰退论,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基本判断可区分为发展论与衰退论。若将这些有关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变迁趋势的基本观点加以比照,可以发现在中国农业经济变迁的基本判断背后潜藏着一些引人思考的悖论。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中国农业的历史走向及其在近代的命运变幻,甚至关涉到对中华文明历史变迁的宏观认识,因而成为久谈不衰的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变迁的历史脉络形成了若干种不同的看法,但研究传统农业经济和近代农业经济的学者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往往是各自表述,只有少数研究成果将传统与近代联系起来作连贯的考察。假如将已有的各种分歧连缀对读,将会得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对传统中国农业经济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发展论、起伏论和衰退论。

  发展论者认为,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连续上升的过程。秦汉时代为中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至唐代出现新的发展。如阎守诚以唐代后期工商业发展、货币经济、赋税制度等变化为依据,认为其时中国经济已出现向近代社会发展的特点,自此之后传统经济的发展转进到一个新的时期。两宋时代,传统农业承继晚唐的特征,并获充分发展,明清时代则将传统农业经济推至更高水平。[1]以粮食亩产量为例,有学者认为明清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明代中后期粮食亩产量高于宋代,清代中叶又高于明代,达到传统农业时代的顶峰(甚至比20世纪上半期还要高)。农业发展的证据不仅限于此,江南区域研究的成果也显示,明清水稻亩均投入的劳动量无明显增加,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这些看法与一些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互呼应。麦迪森认为11世纪的中国经济领先于世界,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在明清时期,人均经济收入仍大致稳定于较高水平。[2]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要求

标签:论文写作 时间:2020-10-06
【yjbys.com - 论文写作】

为统一和规范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特制订《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要求》,教师须按照基本规范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规范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结构
⑴中、外文摘要扼要叙述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一般为2-4个,每个词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一词在6个字之内。
⑵目录
⑶正文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含技术经济论证)、结论或总结。
选题背景:说明本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结论和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注:文科及其它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参照上述结构制定统一的正文结构规范。
⑷致谢
⑸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计算书、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仪器仪表的测试精度等。
⑹参考文献。
(7)任务书
(8)毕业设计(论文)评定意见表
下载列表: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要求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申请表
开题报告要求
2.工作量要求
⑴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应少于7000字;
⑵原则上查阅文献5篇以上。
3.排版基本规范要求
⑴正文撰写规格
①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②标题
论文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③正文字体及页眉、页脚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单面打印时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双面打印时页码分别按左右排在切口一侧。
物理量应按规定采用斜体,单位字母采用正体,其他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NewRoman正体。
④图纸、图表要求
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图纸、图表布局合理,整洁,线条粗细均匀,标注规范,注释准确;工程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其他详细要求见附文。
⑵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按引用序号刊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p#分页标题#e#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选择项)
其他参考文献的著录详细要求及示例见附文。
⑶毕业论文(设计)封面设计
封皮须使用学校指定纸张和样式,样式可从校园网上下载,将所有信息输入完毕后打印在指定的纸张上。

中国农业科学期刊论文写作格式

标签:论文写作 时间:2020-10-03
【yjbys.com - 论文写作】

  中国农业科学论文格式,中国农业科学期刊论文写作格式表明《中国农业科学》文稿要求材料翔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合理,在某些方面有创新。综述性文章应是农业科学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作者自己在相应领域对学科的贡献,有独到见解,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研究简报强调时效性,相比研究论文在研究结果的丰度和深度上略有减少。

  中国农业科学论文格式,研究论文及研究简报所含内容及顺序为: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包括 0引言、1材料与方法、2结果与分析、3讨论、4结论、正文第一页脚注、正文末尾致谢(如果需要)、References。综述格式可以按内容直接分成带有标题的段落。

  1、中国农业科学论文文章标题格式

  文章题目务求简明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正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可用至3级标题。请确认各级标题的编号正确。从0引言开始 英文题目中实词首字母均大写,介词大于5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如Among,Between。 Effects of Cultivation Regimes on Weed Communities Structure in A Recently Reclaimed Sandy Farmland

  2、中国农业科学论文作者与单位格式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29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1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1.1农业传感器技术。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