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1

  一、认知开放性的概念与结构

  认知开放性的概念是南京师范大学邓铸教授在广泛研究基础上,在20xx年正式发表提出的。它是个体智能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知习惯或爱好,它反映了个体已有经验的可激活性、可塑造性,以及内外信息传递及融合的流畅性等。教师的认知开放性,是其与教育教学行为关联紧密的信念、价值观、信息感知等的开放性,对教师的自身发展、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影响。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编制出《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问卷》[1],并测查了1126位中小学教师。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师认知开放性的结构主要包括认知广泛性、感知敏锐度、思维发散性、求新内驱力、信念合理化、抗认知闭合等六个维度。其中,认知广泛性反映个体认知或涉猎领域的广泛性,包括领域间的渗透性;思维发散性反映个体思维是否具有灵活、变通、发散、流畅等特点;感知敏锐度反映个体对外部信息是否具有敏感性或洞察力,特别是对变化信息的敏感性;求新内驱力反映个体追求变化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信念合理化反映个体对已有经验、信念冲突信息的处理方式与态度;抗认知闭合反映了个体的结构偏好,以及对模糊的容忍度等。

  二、中小学教师的认知开放性及其意义

  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整体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学科、性别、学校间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的认知开放性,反映出教师在认知开放性、思维发散性、感知敏锐度、求新内驱力、信念合理化、抗认知闭合等六个方面的开放性水平,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它是教师自身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难以摆脱考试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束缚。调查发现,新课标的实施并未带来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不少教师依然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对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的控制,导致学生思维刻板化,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认知开放性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的人。能否形成创造力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无创新意识、创新价值取向等,它从根本上涉及人的观念问题,即认知开放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认知开放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儿童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然而教师作用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更取决于教师的人格结构,取决于教师的认知开放性。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教师认知开放的程度影响着其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学方式的呈现、实践反思的深度。教师的认知影响着自身的成长,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三、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的培养途径

  (―)自主研读与慎思

  自主研读与用心思考,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研究性学习,更能帮助教师理解和认识认知开放性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更需要强化自主研读与慎思,更新理念和方法。教师要与思想家、教育家进行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对话,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自身认知开放的水平。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认知开放性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对新信息的涉猎范围、对同事不同观点的接受程度、对学生新异观点的赞赏程度等。而这一切,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升华,提高认知开放的水平,以进_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认知开放性要求下,教师通过审视和分析自身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可实时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偏差,形成全新的对教学事件及其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创新见解。

  (三)在职培训与提升

  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获取新知,更新理念,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可借助校本培训,引领教师充分认识自身认知特点和认知开放性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关键作用,强化团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高水平的认知开放性,有赖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可以满足教师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需要。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对各类信息的广泛接纳和灵活融合的程度将大大提高。

  (四)野外拓展与训炼

  野外拓展与训练有助于培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3]。而个体认知开放性水平的提高也与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息息相关。野外拓展与训练活动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野外拓展与训练,个体可以在自我认知、创新思维、融合变通、沟通悦纳等方面获得显著提高。进行野外拓展与训练,有助于教师积极的自我认知建构;有助于对信息的广泛接纳和灵活融合;有助于求新内驱力的不断增强。

  四、师范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赖于高等师范教育。只有切实加强师范生培养,重视师范教育改革,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高认知开放的未来教师。目前,高等师范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技能轻理念、重模式轻变通、重师“教”轻生“学”、重结果轻过程。

  第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性欠缺,与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学校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多数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因而阻碍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与当今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第二,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相分离。当前,高师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往往根据专业教育标准评价学生,从师范性要求来考核学生的教育能力。然而其课程设置仍为学术导向,远远不能满足师范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能力要求[4]。

  第三,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课堂教学仍以教师和指定教材为中心。同时,相当一部分课程的授课形式以专业或大班集体授课为主,师生互动交流困难。这种现状,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主发展,无法达成学生开放认知、拓展知识、主动建构、创新思维的学习目标。

  由此可见,进行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变革,从开放、融合的认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认知开放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大力倡导师范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而教。

  (一)变革教学方式

  处于“云信息”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紧随时代和社会要求,及时变革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方式。以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树立开放式、批判式的教育观念,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第_,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习、积极参与,并将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升认知的开放性水平。

  第二,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教学思想的创新与应用、开放性认知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全面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思维训练中,将启发式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全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拓展发展空间

  1.为学生提供开放、互动的环境

  教学是双向互动过程,真正的教育是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并完成的。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无处不在的,唯有开放互动,才能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才能有效提升师生的认知开放性水平[8]。首先,教学环境开放。要向社会开放,与社会融合;要实现课程内容国际化,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要引领学生面向社会实践,亲身感悟和体验,培育社会责任感。其次,学科之间开放。课程建设要彰显学科发展趋势,实现课程融合。再次,学校内部开放,学校应创设多种平台,实现学校内部的开放,达成课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

  2.为学生创设持续发展的空间首先,创设物理空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物理空间,创建创新工作室、学生社团,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发展创新能力提供物理空间。同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提供物理空间。其次,创设心理空间。开创一个积极健康的实践共同体空间,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对话提供空间,满足学生思维拓展和互动讨论的需求。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_,网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第二,网络可以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第三,网络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的大量数据,客观了解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9]。

  综上所述,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高认知开放的教师。高等师范教育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构建高效、开放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师生认知开放性水平的提高,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输送优秀的、高认知开放的师资。

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2

  一、时代呼吁: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研迅速发展,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得到确认。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往“蜡炬成灰”、“春蚕吐丝”强调自我牺牲般辛勤耕耘的教师可以称作优秀教师,如今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教师不应该只是“苦力”,专业化的道路上,教师应该有更高的教育理想,不再把教书看成单纯的谋生手段,不再把备课看成苦差事,而是把教书当作事业去奋斗,当作科学去研究、艺术去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流水线上的终端被动传播者,他们也应该是理论的生产者,时时刻刻都有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产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隐性环境,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对待教育科研活动的态度、投入程度等都与本校教师文化有种莫大的关系。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以往研究多聚集在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对两者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文化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影响,以及为保障教师教育科研的展开,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残酷现状:被阻抗的教师文化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叶澜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指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新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具有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科研具有改变的力量,它可以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的原有认识;在教育教学的探索和创造中,可以为教师的工作带来活力和生机;对教育教学活动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刻洞悉和把握,有利于认识和预测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的促进或控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并未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师文化来促进教师科研活动,教师群体甚至对科研存在阻抗现象。典型的表现如下:

  (一)做科研是“不务正业”

  在一些学校教师的观念里,教好书,站稳讲台才是正事,做教育科研是副业,甚至有的认为是不务正业,教研是科研人员、专家的事,用不着教师来做。学校没有教育科研的氛围,教师们甘于现状,能少一事少一事的态度。有时候逼不得已有教研任务时,面对必须完成的科研论文常常东拼西凑,以“没时间、工作忙”为理由应付了事。

  (二)做科研是“浪费时间”,“没用”

  虽然教师被不断地灌输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却不认为教研能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实际作用,很多课题的不能开展下去,或是课题与实际面临的问题两张皮。这归结于:教师一方面科研能力不够,在独立科研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维持;另一方面,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够,投入不够,思考也不深入,因而很难从教研中获益。

  (三)做科研是“出风头”

  “独善其身”、“文人相轻”传统知识分子品格是教师文化中个人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这种传统导致了教师个体之间很少合作,教师间依旧存在着相互保守自己的“秘诀”,教学资料和信息也是很少分享。即使在集体备课、评课等活动中,也是徒有虚名,往往停留表面,并未将真知灼见吐露出来,往往“留一手”,以防被同事赶超过去。同时,学校一直以来的学科本位,导致各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教师忠于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教学中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合作。教师们普遍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安逸心理,相互间“差不多”即可,对“鹤立鸡头”或者“不安分教学”者在无意间进行排挤或者疏远。对于热心科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要承受科研能力不足、缺乏指导的挑战,还要有足够的忍受“热嘲冷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勇往直前的勇气。

  三、改进对策:集多方合力

  科研能让教师迸发“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收获更多的教育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体会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一)组织支持

  1. 发挥校长“领头羊”作用。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国相续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是否胜任校长职位的条件之一。校长们不仅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还必须经常深入第一线去了解和研究教学问题。我国也逐渐认识到校长在教师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发挥校长领头羊的作用,身体力行,从思想上认识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才会自发自觉。带头学习学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课题研究方法,带头做科研,发挥一面旗帜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如召开教师会议、研讨会、板报宣传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普及科研知识,教育全体教师,将教师带到科研这条道路上来。

  2. 寻求专家支持。教师搞科研不可孤军奋战,专家的引领是搞好科研的有力措施。中小学教师普遍没接受过专门的科研培训,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做课题,大都是门外汉,因此,专家的指导对他们开展教育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专业支持作用。

  (二)制度保障

  1. 建立和完善学校科研室。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设立教研室,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成为教师批改作业、堆放各类材料的仓库。教师科研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活动载体的支持,一个好的活动场所,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和交流的根据地。日本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及全国各地。我国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配备相应的教研活动室,专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之用。除活动场所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科研提供资料支持,购买知网或其他电子期刊,为教师获取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营造健康的环境。

  2. 形成奖励制度。处于一线的教师,每天都要面临各种繁琐的工作,很多教师都感觉疲惫不堪,对与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或利益关系不明显的活动或工作,能避则避,能敷衍则敷衍。因此,除了在思想上让老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之外,必要的奖励机制能起到外部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如若能将教师科研能力一项纳入教师考评或教师评先评优,将直接冲击教师的感官,这种直接的刺激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同时,不应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准,而应考量教师开展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教师及学生的发展,以及该研究的现实意义,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科研动机,而不单纯为了发表论文而假大空的唱高调。除了物质性的奖励外,还应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给教师以精神上的满足感。

  (三)建立教师共同体

  1. 教育信念的培育。要形成教师共同体,首先要培育教师群体共同的教育信念,它是教师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源于教师的集体选择及一致认可,只有获得大多数教师的认同,才会产生合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所在,一致的信念才有可能朝向一致的奋斗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以往传统的“独角戏”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升华教师集体的教育境界,凝聚教师力量有着重大作用。只有当教师们在共同的正确的教育信念下,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探讨,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前进和找到新的领域。

  2. 加强教师交往、促进自然合作。哈格里夫斯认为,自然合作文化最有利于教师发展,后续研究者也表明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能激发教师内在动力,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和科研氛围。教师之间必须构建一种共同信念、共享价值观念、互助合作的现代教师文化。

  构建自然合作型教师文化,首先应转变以往的个人主义和小派别主义,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融入更广大的教师集体中,提倡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加强沟通,经常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增进教师的交流,教师队伍间的内部流动也要更加频繁,不同年级教师要轮流替换,既能加强教师交流,又可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3

  摘 要:对白银地区46所农村中小学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教育教学水平、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新课程实施与培训、信息技术运用、城乡教师交流等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对此,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培训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培训者的执教能力。

  关键词:白银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为了切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根据省、市教师继续教育有关会议精神,20xx年3月,我们对白银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深入会宁县、靖远县和平川区农村学校46所,走访教师近500人次,听课33节次,翻阅教师教案、作业 100多本,座谈51场次,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调查结果引起了我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存在深层次问题

  第一,从结构来看,教师队伍组成比较复杂。由于教师入口问题突出,造成农村教师队伍师范类专业、非师范类专业、民教转正、县区聘请、校聘代课等各种成份并存,良莠不齐。

  第二,从年龄来看,教师队伍比较年轻。30岁以下教师,小学占48.42%,初中占56.69%;31-40岁教师,小学占23.68%,初中占23.11%;41-50岁教师小学占19.82%,初中占11.68%;50岁以上教师,小学占7.72%,初中占3.89%。由此可见,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队伍总体比较年轻。但这些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跟县城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诸如“雇人”替岗的,“不务正业”影响教学工作的,巧取文凭准备跳槽和进城的,不思进取混日子的等等。在这里,年轻并不是优势。

  第三,从学历来看,达标率相虽好,但专业合格率偏低。调查显示,小学教师,中专以上学历404人,达标率为 70.88%;初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368人,达标率为89.54%。但农村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文科专业的居多,甚至数学教师也选择中文专业。学历进修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从教师数量看,由于各乡(镇)大量教学点或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占用了教师资源,加上在职教师的生、老、病、事等,学校教师实际紧缺。

  第五,民教转正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惰性偏重。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村学校计算机和英语学科教师的非专业化问题突出,大多是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没有专职计算机和英语教师。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他们从未接受过专门的小学英语教学训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比如语音语调不准确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将给以后中学的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另外,许多学校课程开设不齐全。虽说课表上所设科目都有,但实际上有课无师,比如音乐、美术、社会和思品等课程形同虚设。由于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农村中小学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补充到教师队伍的非师范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师专业训练,纵然经过一定程序取得了教师资格,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仍很欠缺,基础文化、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贫乏,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短缺。专业素养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这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有缺失

  从我们的调查问卷来看,小学有10.4%、初中有16.8%的人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出于无奈或有碗饭吃,而真正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来选择的比例也让人忧心,小学仅占50.9%,初中占67.4%。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有很大的缺失。

  5.地区新课程的实施与培训流于形式

  20xx年秋季起始,新课程、新教材在白银地区三县两区陆续实施和使用。4年过去了,但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口号阶段。多数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新课改理念的有机渗透还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显陈旧和滞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仍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教育工作要决战课堂,最重要的是把新理念转换为优质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今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为此作较长时间的努力。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和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如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开设了科学课和历史与社会课,但师范院校尚未培养出这方面合格的师资,对农村中小学来说,科学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困难重重。

  6.信息技术运用有限

  现在各个学校都有远程教育网,不少中小学也都积极利用空中课堂辅助教学。但问题是掌握这种技术的教师非常稀少,专业人员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教师会看不会用。所以信息技术培训应该成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7.偏远地区教师不足,教师交流不够

  白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城乡差异大,区域师资力量不均衡。城市师资力量雄厚,边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差,特别是农村学校合格教师紧缺的矛盾尤为突出。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加大调入、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加强边远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边远地区对优秀教师的需求。

  二、对白银地区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教师培训,从县(区)教育局、乡(镇)教管中心到教师个人都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教师需要培训。但工学矛盾突出,集中的问题是各校教师紧缺,课量繁重,尤其是村级教学点,一个萝卜一个坑,离职培训派出教师的难度较大。从近两年农村新课改教师培训实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培训经费需要保证到位

  白银地区大部分县乡财政紧张,教师工资按月发放都有困难,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也就难以保证。从靖远、会宁、平川等县(区)近年招聘的4000多名教师来看,他们的月薪在300-500元之间,而这些人又正好处于成家、赡老、抚子、购房等阶段,经济上的压力很大。即便他们有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愿望,但是生活、工作中的一系列的困难,特别是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导致了这部分教师学习培训积极性的不高。

  2.培训基地需要进一步建设

  白银地区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的问题明显,甚至成为制约教师继续教育和新课改教师培训的“瓶颈”。建议市上尽快成立白银市“教育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谋求教育培训远景规划。当前,白银地区急需培训三类教师:一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解决“会上课”的问题;二是民教转正年龄相对较轻的教师,解决“上好课”的问题;三是农村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解决“无专任教师”的问题。

  3.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白银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管理、考评、考核等制度,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质有量。

  ="FONT-SIZE: 10.5pt">

  4.培训内容应该突出实效性

  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该以师德教育为首,以新课程为基点,以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基本策略、专业基础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教育实践等为要点进行培训。

  5.培训对象应该具有针对性

  为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白银地区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抓好六类教师的培训,即:管理者、农村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师、离职进修教师。

  6.培训工作的改革需要不断推进

  推进培训机构内部各项工作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也要加强培训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规律,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增强培训机构办学活力。通过改革,逐步建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上下互动、协调发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在20xx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xx-4-6

  [2] 朱炳,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现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xx,3

  [3] 洪祥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和途径简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7

  [4] 孙亚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xx,11

  [5] 廖红,对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0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7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0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30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本文对如何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指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运用于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训,是把能力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能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笔者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制订有效的培训措施,以及如何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人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片、录象、投影以及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然而,这些教学设备在中小学校里处于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状态。究其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大的因素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对使用这些教学设备没有信心,甚至需要电教人员充当教学助手。

教育硕士论文: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探讨

标签:硕士论文 时间:2021-03-22
【yjbys.com - 硕士论文】

  一、教师在职教育的必要性

  1.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在时间上是指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等。它主张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经掌握了的文化,而且还要培养个人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的和完善的人,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更应该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教师在他的一生中必须学会充分地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使自己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教师的在职教育能弥补职前教育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

  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有求生期、巩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还包括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专业水平,使其尽快从一个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在教师的一生中,刚参加工作时遇到问题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量的猛增,指导教师对很多问题也是爱莫能助,因此,教师在在职过程中应该接受继续教育,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专业技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12-06
【yjbys.com - 教育学】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1

  一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1.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

  对于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一贯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对于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会。这些新理念和方法毕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实践所得——集思广益,只有了解了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进步,也才知道有许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电子白板、需要投影仪才能用。

  2.经费问题

  西部地区教师普遍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近十几年,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虽然近几年来我县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给予报销,但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承担数目不小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开支。由于以上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改善彝良县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第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当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第二,对培训者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在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单位抽取一定的人员参加由国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的专门培训。这些专家学者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较高认识,参与过课改,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通过他们对地方培训者进行培训,可以整体提高培训者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第三,地方继续教育培训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训教师每年必须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一定的调研,走入中小学课堂,及时挖掘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训中解决教师们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重视继续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教育论文

标签:音乐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2
【yjbys.com - 音乐学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师 钢琴应用能力 培训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钢琴应用能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随后以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从培训的可行性、培训的主要内容及培训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培训措施策略。

  前言

  音乐教师的钢琴应用能力是指教师运用钢琴来为教学服务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和演奏表现力等方面。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以其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和良好的效果而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首先工具。此外,优美的钢琴音乐还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钢琴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钢琴应用能力也相应地成为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核心的职业能力和一项教学基本功,教师具备相应的钢琴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第一学历只有中师,他们缺乏系统而专业的音乐学习经历,和声与曲式水平较差,作品分析能力不高,而这些恰恰都是发展钢琴应用能力的理论基础,另外,部分音乐教师对钢琴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认识不足,对自身钢琴应用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和钢琴应用能力较差,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实际的要求,也与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音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并把钢琴应用能力纳培训的主干课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思路。

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缺陷审视教师教育的问题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18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教师素质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要培养出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必须弄清什么样素质的教师适合基础教育,以此确定高校教师教育知识内容、技能培训的重心。通过调查了解到重庆农村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传统素质要求上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而在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一些教师素质,如职业规划,教育反思等方面则有所欠缺。教师教育中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没有成为教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教育应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真正纳入课程体系,知识传授与操作训练并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造就一大批学科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富有活力,具有崇高奉献牺牲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对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素质要求的深入研究,弄清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教师,明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的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重心,更好的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我们对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地方高师教师教育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

  本次调查在样本区内抽取了4所农村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再在样本学校内抽取部分教师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本次调查的问卷由课题组自行预先设计。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组成:个人基本情况、教师素质(包括职业规划、爱岗意识、教育反思、知识及能力构成等)、教师教育情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机会提供等)等组成,问卷共计2O个题目,其中18个封闭式问题,2个开放式问题。课题组成员深入被调查学校发放问卷,让教师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并就有关问题访谈部分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以及所受师范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